中国的泥染工艺与日本的有何不同

最近迷上了一些天然染色的衣服。天然染色顾名思义就是以大自然中的植物、泥土、矿物质、生物酶作为天然染剂对产品进行上色处理。这时我们第一个想到的自然是熟知的蓝染工艺,蓝是一种从蓼蓝的叶子中提取出来的染料,同时蓼蓝也是常用的药用植物,叶有清热解毒之效。蓝染工艺要经历几十道工序,种蓝、采蓝、制靛、建缸、染色等,才能最终呈现出我们常见的蓝染衣物的效果。

但今天我们不细说蓝染工艺,倒是在之前研究visvim染色工艺时,让我对并不熟知的泥染产生了兴趣。用泥染色的工艺是什么?不会掉“泥”吗?目前这项工艺只有日本还在使用吗?接下来让我们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泥染的工艺、起源是什么?

这首先要从拥有多年泥染历史位于日本鹿儿岛县的奄美大岛说起,在这座岛上对于泥染有这样一段传说

“在古代,奄美大岛会向公家献上染织物,但是因为献上的数量太多,导致无法保证当地人的用量。为了保证自己的染织物够用,于是当地人就把染好的织物藏在田间,等来收贡品的人走了之后再取出来。

没想到织物上的染料和田地里的泥发生了化学作用,等布取出来的时候,原本被染成红色的织物已经变成了黑色,并且这种黑色非常柔和,层次感很强。于是当地人就发明了这种独特的染色方法并且流传至今。”

泥染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直接把衣物丢进泥坑里进行揉搓如此简单的事。首先要选取颜色原料产自当地的厚叶石斑木又名车轮海(テーチ木),将其枝干切碎,放进大锅中进行熬制,不久后锅中就会呈现出红褐色的汁液,这时将汁液盛进专门用来染布料的桶中,将需要染色的布料、衣物或纺好的细线完全浸入其中。

这时就需要匠人们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手艺,因为在揉搓的过程中对于力度的要求是极高的这直接决定了染色是否均匀,像这样在染料里揉搓的过程要重复至少30次左右才能进行下一步泥染。

经过染色呈现出红褐色的布料为何一投入泥田中就迅速变成了黑色呢?这来自于厚叶石斑木中的鞣酸与奄美大岛泥田中的大量铁元素产生了化学反应,如果你参加过奄美大岛有关泥染的体验课,会发现泥中有明显颗粒物也正是这些颗粒物加速了化学反应的产生,最后晾干这才算一次循环。

如果想得到最理想的泥染黑色要重复上面的四个循环,也就是匠人们要重复多次的染色动作,这好像也能解释通泥染的衣服为何更加昂贵。

泥染的衣服会掉“泥”吗?

这个问题应该在我讲完泥染的工艺后大家就已经明白了,掉“泥”是肯定不会的,但通过穿着和洗涤的过程中掉色是肯定的。

这也是所有天然染衣服的特性,颜色脱落的过程可以称之为“养”,因为这完全是随着使用者的穿着习惯洗涤手法而决定的,最后呈现的效果不会提前知晓,这正是天然染的魅力所在,因为使用者的个性而变得独一无二。

泥染这项工艺只有日本还在使用吗?

答案很显然不是的。不光是日本像我们中国或者非洲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泥染工艺。为何说是属于自己的呢,虽然都称作泥染,但工艺和制作过程却完全不同。像我们中国的泥染比较知名的便是来自广东省佛山市伦教的河泥染,伦教是国家认证的香云纱原产地,如果你仔细看过香云纱会发现香云纱一面是褚红色,一面是黑色,褚红色众所周知是由薯莨染色而成,而黑色那面便是河泥的功劳。

工匠们将丝绸经过二十多次浸莨水、晒莨、封莨水后,薯莨的褚红色已经被浸入丝绸的纤维中。

在这个过程中工匠们还要打捞河床上的泥进行过滤,等到凌晨时分将这些经过过滤后的细软河泥涂抹在坯绸上,等待薯莨中的单宁和河泥中的铁离子发生化学反应呈现出乌黑色,这时候就需要洗去绸子上多余的河泥,再次晾晒后香云纱的两面分别呈现出褚红色和乌黑色。一件香云纱凝集了时间、工艺、工匠精神。

我一直认为天然染或者说植物染,是给一个原本没有生命或者有生命周期的植物重新赋予生命,成为一种染料附着在我们的衣物上,从此生生不息。也同样能让这些古老手工艺继续传承下去,不会成为我们的遗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109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