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十三五”时期是淅川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淅川县委、政府带领全县党员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建设水清民富县强新淅川目标,按照“一条主线,四大战略”总体部署,顽强拼搏,开拓创新,推动脱贫攻坚、水质保护、经济发展、城乡建设、民生事业及党的建设等迈上了新台阶。为展示“十三五”取得的新成就、新变化,特推出“辉煌十三五出彩看淅川”系列报道,敬请
一座幸福之城,必有鲜明的民生底色。
“十三五”以来,淅川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摆在最重要的位置,在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各方面持续发力,“民生”二字变得越来越有温度,犹如春风雨露滋润着百姓的心田,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加。
发展教育事业,筑牢民生之基
“妈妈请闭上眼,我数一二三再睁开!”当妈妈睁开眼的时候,女儿举起的鲜花已经贴着妈妈的脸庞,“祝福妈妈生日快乐!”刹那间,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一下子紧紧抱起了13岁的女儿周思家。
日前,淅川县第一初中八(七)班学生周思家的妈妈过生日,她用一束花表达了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在妈妈贾娜的心里激起了层层涟漪。学校开展的“三拒绝”(拒绝零食,拒绝零花钱,拒绝家长无序接送)教育,让周思家懂事了。“女儿懂得感恩了,平时节衣缩食舍不得花钱,可她却用积攒的压岁钱给我买花过生日……”
这是淅川县德育“花开香满园”的一个缩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十三五”以来,淅川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育教学管理,大力实施德育教育,教育事业呈现蒸蒸日上的发展态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淅川累计投资1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校舍51.45万平方米,新增学位2.9万个,运动场59.8万㎡;完成设施设备购置类投资万元,建成多媒体教室个、计算机教室个,基本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大班额”,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新一高、八小等10多所学校投入使用,厚坡完全中学主体基本完工,原一高校区改扩建项目即将施工,新五高二期PPP项目建设正酣……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完工,全县中小学软硬件将实现质的飞跃。
德为先,人生道路不走偏。淅川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主题,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基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德育实践探索。通过建立德育专班,成立德育中心,编撰县本教材,评选师德标兵,完善制度体系,强化跟踪问责等一系列“组合拳”,使校园处处呈现出新风正气,师生精神风貌焕然一新,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淅川县德育教育做法和成效受到中宣部、教育部的充分认可,成功入选全国宣传干部学院培训教材。《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新华社《内部参考》等多次刊发淅川德育教育新闻报道和调研报告。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建设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前提。“十三五”期间,共补充教师人。扎实开展“师德标兵”“最美教师”等评选活动、实施“名校长、名教师、名班主任”培养工程,组织教师培训人次,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人次,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高学历教师达到72.8%。
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质量的基石。通过组织外出考察学习,将名校先进课改经验与淅川“导学互动”教学实践相结合,在全县大力推广“一课多研”“一课多磨”,不断优化新授课、习题课、讲评课、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努力打造高效课堂。同时,通过系列化考评、明晰化管理、常态化督导,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益。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淅川教育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评估连年位居全市前列,高考一本进线人数从年的人增加到年的人,增加人,增幅为.49%;五年来,先后有19名学子被清华北大录取。
随着优质教育资源的加快建设、育人环境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全县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认可度极大提升,淅川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守护全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
“医院,就医环境更好了,设备更加先进了,医生的服务态度比以前更好了。”日前,前医院就诊的患者张大爷说。
“十三五”以来,淅川县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医疗卫生人才,完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
加强医疗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群众看病就医环境。总投资5.8亿元建筑面积16医院建成投用,医院复审;医院门诊病房综合楼、县疾控中心检验大楼建成投用;县二院改扩建、县妇幼保健院公共卫生综合大楼项目开工建设;香花、九重等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等取得重大进展。在此基础上,对医疗设备更新换代,积极开展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加强特色专科建设。
医疗卫生人才是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保障。“十三五”期间,共招录各类卫生技术人才人。通过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培训,不断扩大人才培训数量、层次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结构,实现了人才储备和能力提升,使卫生人才队伍体系建设不断完善。
医改是事关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重大民生工程。五年来,淅川建立了医疗费用控制目标综合考评机制,加强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积极探索“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就医模式,全面推开医共体建设工作等改革举措,使医疗服务水平进一步优化。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医院跑,向先找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转变,改革让群众“少花钱,少跑路,治好病”。
从简陋的医医院大楼,从落后的医疗仪器到国内国际先进设备,从力量薄弱到队伍不断壮大……淅川卫生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截至目前,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家,床位张,卫生技术人员人,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床位数3.85张、执业(助理)医师1.46人、注册护士1.53人;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60.8万人,参保率达99.7%。
只有人人健康,才有全民健康;只有人人幸福,才有全民幸福。随着淅川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的稳步提升,城乡居民的就医获得感进一步提升。
强化民生保障,共享发展红利
一座城市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
“我的低保调整成A类了,低保金每月也提高到元了……基本上衣食无忧了。”1月6日,淅川县老城镇黑龙泉村低保残疾人刘国保领到本月的低保金,脸上乐开了花。
社会保障是和谐之基。
“十三五”以来,淅川县持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织牢织密困难群众的“保障网”,让更多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淅川将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补助元、元,城乡特困人员标准每人每年分别提高到元、元。截止年底,全县共有城乡低保人,特困供养人,全年发放低保、特困供养资金.43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特困人员护理补贴逐年提升,“政福保”“政康保”救助工程、兜底保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福利设施不断完善,高龄老人补贴、困难儿童保障待遇全面落实,基本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就业是幸福之源,也是改善民生的重要突破口。
过去五年,淅川以帮扶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为抓手,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全县就业规模稳步扩大,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明显提高,为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
截止年12月,通过“春风行动”等多种形式拓宽就业渠道,推动贫困劳动力就业。成功创建17家省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项目、示范园区或助力脱贫攻坚优秀项目,实现新增就业4.0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年均达10.2万人次以上,劳务输出年稳定在13.6万人次。
住房是民生之要,住有所居是每个家庭的殷切期盼。
“十三五”期间,淅川县通过对棚户区、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监管,规范房屋专项维修资金管理等举措,大力推进住房保障民生工程。五年来,棚户区改造交房安置套人;投资.5万元对11个老旧小区进行改造;监管商品房预售资金20余亿元;房屋专项维修资金总额达万元,与“十二五”末相比增长两倍。
同时,加快公租房(保障房)建设力度,有效改善了低收入住房困难群众的居住条件,把党和政府的这一“惠民工程”落到实处。
一项项饱含温度的创新举措,积极回应着群众的民生关切;一件件民生实事的落地,化作生动图景体现在百姓心坎里、口碑中,让全县群众的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作者
李雪山
????
-城乡建设篇-
淅川颜值,越来越高!
五年可以改变什么?
以五年为限,对比淅川今昔图,翻天覆地的变化令人惊叹:中心城区焕然一新,小城镇建设全面提升,乡村振兴扎实推进,城乡交通网络更加完善……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等殊荣的获得,让淅川更加出彩。
如今,淅川的颜值越来越高!“十三五”以来,淅川县以“百城提质”和乡村振兴为支撑,以“双创”为载体,实施中心城区引领带动、中小城镇区块组团、乡村全面振兴举措,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初步构建了“一心两组团、双核驱动、轴带拓展、多点营造”的城乡空间格局,城乡面貌实现嬗变。
建宜居宜业新山城
宽阔整洁的路面,简明靓丽的楼群,有序停放的车辆……因为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的体委小区不仅“颜值”大增,还带给当地居民满满的幸福感。这是淅川县开展“双创”工作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以来,淅川县把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品位、打造宜居环境的重要载体和抓手,推动创建工作深入扎实开展。
如今,行走在淅川的街头巷尾,你会发现有了太多的不一样......
新城区靓丽崛起。新城区“六纵五横”路网已经形成,金融大厦、崇德公园、上亿广场、人防广场、新县高中等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用,同人公园、新党校等项目快速推进,河南建业、碧桂园、洲亿汽车博览城落户淅川,22个县直单位入驻北区提升了人气。与此同时,先后启动了西湾社区、顺风社区等棚户区改造项目18个,建设安置住房套,进一步改善了低收入群体住房条件。
老城区焕然一新。对辖区内背街小巷实施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并通过改造主题文化墙、建设游园广场等举措,高标准打造了近20个精品社区,建成体育场健康主题公园、滨河路休闲观光景观带等功能完善的生活配套设施。17条道路完成提升改造,灌河一桥、二桥、三桥遥相呼应,淅川大桥通车在即,市民将迎来更加便捷畅通的出行环境。与此同时,对主干道人民路实施路面改造、沿街立面改造、取消停车位、“三线”入地、变电箱位置优化等系列改造项目,使昔日的拥堵路变身今天的“标杆路”。
如今在淅川,如厕难题不再“难”。在城区新建(改造)公厕70多座,投用33座垃圾中转站和环卫驿站,购置一批流动公厕,协调公共场所免费开放一批公厕,全面改造拆除传统旱厕,让“小公厕”成为县城的新景观,群众大街小巷找厕所的情况已经成为历史。
如今在淅川,停车难与市场乱等问题大大缓解。积极规划部署,在城区划设2个停车位、近千处非机动车停车区,新建成顺达、楚都公园等5个机动车停车场,积极解决停车难题。对城区原有的四个专业市场提质改造,在市民居住相对密集的区域,建成14个临时市场,引摊入市、划线经营,进一步规范了市场经营秩序。
如今在淅川,从新城区到老城区,城市华彩蝶变。中心城区宜居度和承载力大幅提升,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4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25万人,全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38.5%提高至45.3%。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持续完善,居民文明意识明显增强,城市品质显著提高,群众幸福感、获得感日益提升。
绘美丽村镇新图景
走进香花镇柴沟村,小楼房错落有致,生态园瓜果飘香,老人小孩怡然自得。谁会想到,这个恍若桃花源的村子,曾经是丹江口水库边排得上号的深山区贫困村。
“自从村里环境变好了,来这玩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俺家的土特产可是供不应求啊,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76岁的柴沟村村民曹增勋谈起村里的变化有说不完的话。
曹增勋的这份欣喜,源自于淅川县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精心布局。村庄变美了,游人变多了,不少村因势利导,把环境整治和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培育农家乐休闲旅游点,把生态环境转化成了旅游资源。
“十三五”以来,淅川县以美丽乡村为契机,持续推进农村环境整治,大力实施森林村庄、森林人家创建工程,高标准打造一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改造提升一批特色村庄,打造生态宜居美丽家园,让乡村美起来。截止目前,初步建成仓房磨沟、厚坡饶西等14个乡村振兴示范村,创成省级卫生村(社区)17个、省级传统村落和省级文明村各1个,盛湾镇马湾、香花镇土门等5个村实现整村搬迁,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提升。
小城镇上联城市,下接农村,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淅川县把小城镇建设作为改善区域对外形象的重要抓手、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关键举措,不断强化镇区道路建设和城镇功能配套,打造出了一座座特色明显的魅力城镇。近年来,九重镇被评为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荆紫关镇、厚坡镇、盛湾镇、西簧乡和毛堂乡等集镇框架不断拉大,香花镇、马蹬镇、老城镇和滔河乡等集镇功能不断完善,整体面貌明显改观。
徜徉渠首大地,从香花镇柴沟美丽新村到滔河乡新集镇安置点,从上集镇光明社区到从渠首北京小镇,从中国传统村落土地岭村到千年古镇荆紫关镇,令人禁不住赞叹:“美,淅川真美!”
构道路交通新网络
冬日的淅川大地,天寒地冻,在渑淅高速西峡至淅川段施工工地现场,如火如荼,鏖战正酣。
“期待高速早点通车,这样出行就更方便了!”家住上集镇贾沟村的贾鹏每天往返县城送货,从这条高速打下第一根桩子到如今初具规模,他都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这条高速是淅川人民翘首以盼的“扶贫路”、“民生路”、“致富路”,年建成通车后将对淅川城乡经济融合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要想富,先修路。“十三五”期间,淅川县积极构建内联外通的高速公路网,致力完善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努力为全县人民创造一个生活便利、出行便捷的良好环境。值得一提的是,浩吉铁路建成通车,结束了淅川不通火车的历史。
五年来,干线公路“四个能力”全面提升。实施国省干线公路项目7个,新改建和大中修公路.4公里,完成投资约11亿元;新改建国道G、G、S、S线等,同时大修了省道S线,基本完成“十三五”建设目标和规划。
五年来,县乡公路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建设县乡公路项目10个,新改建公路公里,完成建设资金11.7亿元。其中,新建环库公路一期、张湾至寺湾大坪公路、移民大桥及连接线工程、蒙华铁路淅川站至厚坡公路、下集至卡房二级油路等,改造提升县城至丹江桥公路、南环路、韦集至厚坡公路、西入城口道路、九重汤山及周边区域道路等。同时,还实施了县乡道路安防工程15条.公里。
五年来,通村道路进一步惠及民生。累计实施贫困村道路项目个,完成统筹整合涉农资金4.38亿元,建设贫困村道路.5公里,高标准完成了全县所有贫困村通村道路建设任务。同时,“四好农村路”创建有序推进,建立并落实了“路长制”管养责任,对全县7条路段.5公里公路进行路容路貌综合整治。
砥砺奋进五年路,乘风破浪更远航。“十四五”时期,淅川县将继续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中心城区、城镇和乡村协调发展新格局,万众一心,砥砺奋进,把淅川打造成一座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新城。
作者
杨冰
来源:淅川发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