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信蚕桑文化初探

桑树在华夏大地上生长了几千年,是我们国家的“原著”物种,自古便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作物。桑树浑身都是宝,叶可饲蚕,皮可造纸,桑白皮可入药,鲜皮可接骨伤,条可编织,椹果可食。

《诗经》中描写桑树、采桑、桑椹的诗共有20多篇。秦以后特别是唐宋以来对桑的描写更是层出不穷,目不暇接,汇成了中国桑文化的精髓。汉语中出现了大量与桑相关的成语与典故,如:孔子生于空桑、成汤祷于桑林、沧海桑田、桑中之约、收之桑榆等。

秦、汉时代,中国成为统一国家,社会安定,铁器推广,使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生产也受到重视,统治者采取“农桑并举”政策,丝织品成为贡赋和贸易的重要物资,蚕桑产区主要在山东、河南、河北、陕西、四川等地。至西汉年间,蚕桑产业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在此期间,我国将大量的丝绸作为商品与西方进行商业贸易,开拓了享誉中外的“丝调之路”。此后的历朝初立之时,国虚民弱,栽桑养蚕业对恢复生产、促进民生、增加政府税收都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劝课农桑”是古代官员政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阳信为中国古代重要的蚕区之一。

阳信县位于山东省北部,地理座标为东径°15′~°52′,北纬37°26′~37°43′。夏商为蒲姑氏地;周为齐国地;秦为济北郡厌次县地。汉高祖五年(前)置县,位在“在河曲之中”(《太平寰宇记》卷六十四),属渤海郡。因此地曾为韩信自燕伐齐屯兵处,且居古笃马河之阳(北),故名阳信县。

阳信县境属黄河冲积平原,呈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由西南向东北倾斜的地形,形成了缓岗、微坡平地、浅平洼地相间的地貌特征。境内土壤可分为潮土和盐土两大类,4个亚类,4个土属,47个土种。境内耕地64万亩,全部由潮土类土壤所构成。其中潮土有43万亩,主要分布于缓岗及微坡平地,保水保肥性能好,适宜植桑养蚕。

民国十五年朱兰修、劳乃宣纂《阳信县志卷七-物产志》关于桑树的记述。

中国古代称为“九州”。《尚书·禹贡》中,记有夏禹平治洪水后,将全国分为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幽州、雍州九个州,平整土地,栽桑养蚕,获得很大的利益,九个州中提到有养蚕和丝织产物的有兖、青、徐、荆、豫、扬六个州,养蚕地区很广泛。据《诗经》、《周礼》、《帝五世纪》记载,丝织品己有罗、绫、纨、纱、绉、锦、锈等品种。这一时期的主产区,主要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其次是长江中下游。

阳信是大禹疏九河之地,“桑土即蚕,是降丘宅土”(《尚书·禹贡》);是薄姑国开发的蚕桑先期基地,是齐国“衣履冠天下”的生产中心,黄河三角洲的蚕桑事业逐步发展,尤其是阳信的人工捻绸“信绸”,千百年来始终是河西走廊和海上丝绸之路东方源头的重要货源,是阳信旧志中记载的阳信四大特产之一,对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阳信桑树,为鲁桑之一。经过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的选择、培育,形成了多类型的桑树品种。栽植方式也由散植、间作和梯田堰边植桑发展到桑园植桑。栽植密度逐渐增大,树形趋于矮化。

阳信历史悠久,自然资源丰富,勤劳智慧的阳信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不断总结、改进,创造出了很多具有阳信特色的手工业产品。这些手工业产品工艺独特,具有鲜明的阳信特色,比如著名的阳信地域丝绸--“信绸”等,是阳信历史发展的见

鎏金铜蚕,汉代铜器,国家一级文物,于年在陕西省石泉县前池河出土,高5.6厘米,腹围1.9厘米。质地为铜,全身首尾共计九个腹节,胸脚、腹脚、尾脚均完整,体态为仰头或吐丝状,制作精致,造型逼真。说明当时人们通过蚕桑生产已熟悉蚕的生理结构。

二、著名的阳信丝绸--“信绸”。

阳信农妇自古采桑养蚕,煮茧缫丝,手捻成线,然后绕锭缠穗,丝织成绸。这种手工捻制的“绵绸”质地柔韧,色白微黄,制作衣裤,格外柔软爽身,穿着舒适大方。古代战将披甲作战,尤爱穿着信绸做的衣裤,由于其质软吸汗,卸甲后不得伤风,多用其制作贴身内衬。旧社会的高官富贾也多用其缝制夏日衣裤,酷暑汗涔,衣不沾体,颇觉风雅。此绸是阳信特产,故名“信绸”,史志有载。昔日信绸除在本地销用外,大批由河西走廊西运出境,使阳信及其周边地区,成为丝绸之路山东境内源头。

清咸丰九年(年)《武定府志卷四-物产》:“绵紬,出阳信县。“

“信绸”即阳信绵绸。乾隆二十四年及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中都有记载。据清光绪末年陈汝玉所著《阳信乡土志》一书记载:从阳信县程子坞向南二十里,东西十余里这一广阔耕地的地界上,大量种植桑条。每年谷雨后开始生长出嫩黄的桑叶,这是养蚕的好饲料,因此这一带自古就有养蚕的习惯。此处有“蚕姑庙”,早年曾是“蒲姑庙”,后演变为教人养蚕的女神。后来人们为纪念她的功绩,并且为了求得神灵保佑自己的蚕茧无灾丰收,特地为她塑像立庙。附近的蚕农于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纷纷到蚕姑庙烧香祈祷,名曰“祈蚕”。

蚕丝的制作方法。把茧放在瓮中一层茧一层盐装满后,用泥封好盖严,千万不能透气。一昼夜后从瓮中取出,放进锅里,下边加火,茧上放一木墩,木墩上面放一带眼的铁片,铁片上面加一用竹子做成的小轴,轴孔穿一铁棍,能灵活转动,旁边放一缫车(也叫缫筐),由一人用竹筷在锅内搅动蚕茧从锅中抽出丝头,把丝头穿引过铁片的孔中,然后绕在竹做的小轴上,将丝牵引搭在缫车上,用脚踩缫车的踏板,带动缫车转动,同时小轴也转,就能把丝全部缠在轴上。等锅内丝尽,再把丝绕成捆晾干,这就是蚕丝,当时远销到周村、济南、天津等地。

再一种方法就是把出了蛾的蚕茧用草木灰淋的水淘净,放在锅里煮熟,阴干后把茧扯开,张在竿上将丝绪头放在铁锭上,用手捻动铁锭使其转动,这样就捻出较均匀的丝线。捻出的丝线再用织土布的办法织成绵绸。绸的颜色似白色又有点微黄,特点:紧密、细致、均匀、刮净,夏天做衣服,特别凉爽,成为衣料中的佳品,各地都来争购,声名远扬。

农村合作化以前,阳信农民自谷雨到芒种,均忙于养蚕,妇女们采桑、饲喂,昼夜不停,将近两个月时间的昼夜忙碌直至蚕老“上山”吐丝作茧。

三、阳信悠久的蚕桑文化。

“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历史悠久光辉灿烂的中华传统文化。华夏炎黄嫘祖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相传距今五千多年前。黄帝轩辕平定了“蚩尤之乱”,天下大治,黄帝的元妃嫘祖开始教民植桑养蚕,缫丝织帛。黄帝号召百姓缝冠制裳,并带头穿戴,从此这一带的人民祖祖辈辈获福于蚕桑。因此人们尊称嫘祖为“蚕圣”或“蚕祖”。古往今来,人们对祖先及民族文化英雄尊崇,建庙塑像,形成丰富的祭祀文化,形成认祖归宗的传统美德。嫘祖与黄帝,女祖与男祖,同祀一庙,共享香火。

北京先蚕坛

清朝康熙帝续其诗赞嫘祖曰:“劳劳拜蔟祭神桑,喜得丝成愿已尝。自是西陵功德盛,万年衣被泽无疆。”康熙帝按照男耕女织的传统习惯,每年春季,要在先农坛亲耕,皇后要在先蚕坛亲桑,并以此为天下的黎民百姓做出表率。康熙在中南海丰泽园设了先蚕坛,雍正时在北郊建先蚕祠。乾隆七年(公元年)因北郊无浴蚕所,且离皇宫较远,皇后宫妃参与祭祀活动不便,大学士鄂尔泰上奏朝廷,建议重修先蚕坛。位于北海公园东北角的先蚕坛,面积有平方米,至今尚存。

商朝初年,阳信境域属于逢国逢伯陵领地。逢伯陵是炎帝的后裔,他拥有强大的军事武装,发展很快,使商王感觉到了威胁,随即便寻衅发兵讨伐。以“鹁鸪”为图腾的薄姑氏族原是西北夏族嫘祖部落的一个后裔孙女。据传说,薄姑一直不满足于黄土高原上干旱少雨的恶劣天气,正欲向东迁徙,借这次机会便在公元前年发兵随商王讨伐,占领了逢国的大片国土。并统领原部族的大批移民,在鲁北原逢国的土地上建立了薄姑族领地,时为“薄姑国”。并将原夏族母系氏族末期传承的嫘祖先进的蚕桑技术带到了鲁北黄河下游。薄姑号召全国百姓大力发展植桑养蚕,从而发展了鲁北的农业生产和蚕桑事业。从此这片土地上的桑农们祖祖辈辈植桑养蚕,缫丝织帛,繁衍生息,受益无穷。他们每遇蚕茧丰收,便设坛祭祀相庆;如遇灾疫,也要设坛祭拜,以求薄姑和祖宗荫福消灾。殷商末年,薄姑得封为诸侯,阳信即属薄姑氏国,鲁北的蚕民依然植桑养蚕,奉祀薄姑。秦始皇东巡,为感谢薄姑女神梦中点化,在蚕姑祭坛处让士兵堆土筑台,构木为庙,以封薄姑。

饲蚕

阳信蚕姑庙。据民国《阳信县志》:殷商末年薄姑氏建立薄姑国,并立庙作祭祀用。据传说,这就是后世所见的蚕姑庙。庙址在城西南约三公里(西程子坞的西北面)。庙中有北大殿五间,高丈余,建筑宏伟壮观。明代万历年间重修,庙内共有三尊女神塑像,另有东西两廊房。与山门构成大院。民国初年曾就庙设国民小学。《聊斋志异》“尸变”一文其大意是:城西蔡家店(现属金阳街道办事处),某夜客人(住店人)被店内才死的女尸吓跑,逃至蚕姑庙,围庙转圈等。另有传说:“薄姑祠(蚕姑庙)最早。在薄姑谚语中说:“先有薄姑祠后有阳信城”(以此看来此庙在汉代以前)。”庙前一、六逢集,人烟稠密,生意兴隆。不知从何时起,一直到解放每年正月十六日养蚕妇女进庙祈祷以保佑养蚕兴旺。

蚕姑庙香火旺盛,大车小辆,络绎不绝。农历正月十六是蚕姑庙的香火盛会,届时百里内外的虔男信女,客贾商贩都云集于蚕姑庙,前来烧香还愿,有买有卖,各色商品,应有尽有。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的蚕妇少女,她们对着神像烧纸焚香,跪拜祈祷,态度极为虔诚,祈求蚕姑奶奶保佑全年养蚕疫少丰收,绸帛出新利厚,俗称“祈蚕,当地附近村庄的长女少妇纷纷进庙“乞巧”,久成民俗。

四、阳信县小桑落墅地名的由来。

大桑落墅、小桑落墅地处滨城、阳信、惠民三区县交界处,历史文化悠久,是著名的桑编、桑蚕之乡。小桑落墅(简称小桑)位于阳信县城东南18公里,永莘公路北侧,今属阳信县商店镇。逢农历二、七为集日。此距大桑七公里,其间桑林相连,暑期来此游览者甚多,故名小桑落墅。(《阳信地名志》,年,阳信县地名委员会。)

据明嘉靖武定州志载:“州东五十里日永利镇,即桑落墅(简称大桑,今属惠民),相传始皇东巡,驻跸于此,桑枝偶落因名。”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始皇帝统一天下后,非常重视巡游,他以京城咸阳为中心,在全国修筑驰道。驰道“东穷燕齐,南极吴楚”,为巡游提供了条件。秦始皇曾先后组织五次大规模的全国巡游,其中四次东巡,其根本原因在于秦始皇帝认为“‘东南有天子气’,于是因东游以厌之”[《史记·高祖本纪》],并且刻石颂秦功德,以“示强威,服海内”。秦始皇三十二年(前),秦始皇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巡游,出巡车驾仪仗极其豪华隆重,始皇乘坐一辆六马挽驾的金根车。随行车队,接丑行配五色,有五色安车和五色立车。车队前列置有辟恶车。金銮羽盖,骄连参乘,浩浩荡荡从咸阳出发,东巡碣石(今无棣县境北),行至今桑落墅村,在路旁桑树林中避暑小憩,朦胧间见一少女向他走来,顿觉凉风习习,正欲问话,神女又忽而消失,始皇醒来,只见桑叶纷纷落下。始皇惊讶,忙问随行术士附近可有什么神祗,术士回答桑林附近有“蒲姑祭坛”。始皇略有所思,遂传令驻跸于此,“次舍以压之”。意思是说,将此地的皇帝仙气镇压下去,以稳住自己的江山和皇位。于是令人相地寻址,在钩盘河旁修筑“厌次台”,置此地为厌次县。旁边的村庄,也随之称为大桑落树村(今名大桑落墅)。始皇军队,联营15里,营西有小村,便称为小桑落树村(今称小桑落墅)。“桑落墅”的名字一直沿用至今。后来,秦始皇在碣石山刻石记功:

遂兴帅旅,诛戮无道,为逆灭息。武殄暴逆,文復无罪,庶心咸服。惠论功劳,赏及牛马,恩肥土域。皇帝奋威,德并诸候,初一泰平,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惠被诸户,久并来田,莫不安所。群臣诵烈,请刻以石,垂著仪矩。

“千古一帝”秦始皇虽然早已作古,但传说和他东巡有关的桑落墅却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成为一个商贸繁荣、人口密集的大集镇,也是滨州市最古老的村镇之一。

五、阳信条编。

阳信是蒲姑旧地,植桑养蚕历代相传。在缫丝织锦的同时,桑条也进行合理利用,小到编筐、编篮,大到编篓、编囤,条编制品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很大便利。由于桑条多,需求量大,条编比较普及,小伙编个运粪的夹篓,姑娘编个摘梨的圆篮,顽童编个蝈蝈笼,信手拈来,实惠耐用。

六、近代以来的阳信桑蚕业。

19世纪末期,在国内各界“振兴实业”、“抵制洋货”、“收回利权”的舆论压迫下,清政府采取了一些鼓励私人经营工业和开办学校的措施。当时一批实业界人士认为振兴实业应以蚕丝为首要,遂兴办农桑会和桑丝学校,开展蚕丝专业教育,改进养蚕缫丝技术。到民国前期,山东省已有几十处农业学校,大都内设蚕丝专业。但当时局势动荡,学校时开时停,至抗日战争时期全部停办。

清光绪三十年(年),山东巡抚周馥于省城(济南)设立农桑总会,各府、州、县设分会,分理蚕茧生产。年山东省农桑总会改为山东省农会,相沿农桑总会职责。民国后山东省政府设置实业厅(县设劝业所,后改实业局)和建设厅(县设建设局),管理蚕茧生产。

清宣统三年(年)十月,遵照山东省令,阳信设立实业局,农务分会、商务分会若干,执行当时的实业政策。开办了“县立乙种农业学堂”,设堂长1人,司事1人,教员2人,学生一个班级。民国二年(年)改为“乙种农业学校”。民国八年改学校中的“农科”为“蚕科”,添设蚕业讲习所。至民国九年毕业四班,学生共计94人。县设试验场两处,一处在射圃湾,三亩五分;一处在城西银高村西,八亩。均栽植杨柳桑等,因推广蚕桑职业,颇见成效。

阳信县境南部尤其是与惠民县接壤的村庄,盛行植桑养蚕,桑蚕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事业的发展。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田赋志》载,阳信的桑条产区在政八里、美六里及惠民县的方三等地,清末两县该地区商户合意,从桑蚕业中抽取税收,补助当地村庄开办学校,其中也包括阎容德(老鹳姚村人,时属惠民县,今属阳信县翟王镇老观姚村人)创办的岱北公学。

《阳信县供销合作志》,阳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年。第页

阳信地域桑树大都植于地界,所以又称界桑。年,境内共有间作面积1.25万亩,主要分布于翟王乡、银高乡、河流乡和阳信镇的连片村庄,日军入侵后连遭破坏,到建国初期仅存亩。建国后,桑产品比价下降,农民趋向毁桑种粮,年桑粮间作降至亩,年降至亩。(《阳信县志》阳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年,齐鲁书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城北姚家、霍家、油郝、张银匠村(今属阳信县,笔者注)一带零星植桑约墩,年产桑条约10万斤。(见《惠民县志》,惠民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年,齐鲁书社。)

斗转星移,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变迁,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产业结构调整,阳信蚕桑业逐渐淡出今天的农村,成为一代人的永恒记忆。但在历史长河中,阳信的蚕桑文化不应该被人遗忘。

参考文献:

1、民国十五年《阳信县志》,朱兰修、劳乃宣纂。

2、《阳信县志》,阳信县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年,齐鲁书社。

3、《山东省志-丝绸志》,山东省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中华书局。

4、《滨州区域文化通览-阳信卷》,政协阳信县委员会,年。

5、《中国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南大学年博士学位论文,陈涛。

6、《阳信县供销合作志》,阳信县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编,年。

7、清咸丰九年《武定州志》,李熙龄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z/58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