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到WORD
即可打印自测年九年级调查考试历史试题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它上承原始刻绘符号,后启青铜铭文,现代汉字由它演变而来”。材料中的“它”是A.甲骨文B.金文C.小篆D.隶书2.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政治上革除旧制,经济上生产力迅速发展,劳动工具也发生了大的改进,其中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是A.青铜器和牛耕B.木农具和牛耕C.铁农具和马耕D.铁农具和牛耕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这反映了商鞅变法A.承认土地私有,发展经济B.注重法治,稳定社会秩序C.推行县制,便于国家管理D.推动民族交融,富国强兵4.下图是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孔子和儒家认可程度的变化曲线图。图中出现甲、乙所示状况分别与什么现象有关?A.百家争鸣,焚书坑儒B.焚书坑儒,独尊儒术C.百家争鸣,独尊儒术D.焚书坑儒,八股取士5.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方法是初中历史学习的目标之一。请判断西汉建立发生在A.公元前三世纪B.公元前二世纪C.公元二世纪D.公元三世纪6.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医药力量积极介入防治,在预防、治疗和恢复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东汉时期,有位名医写出的全面阐述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的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他被尊称位医圣,他是A.扁鹊B.张仲景C.华佗D.李时珍7.某同学查阅了有关“三国鼎立”、“淝水之战”、“人口南迁”、“汉人胡食”、“胡人牛耕”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A.中华文明的起源B.统一国家的建立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D.早期国家的产生8.下列历史文物,可以实证A.唐朝对外交流广泛B.大唐对外掠夺金银和人口C.中日交流非常频繁D.日本向大唐学习政治制度9.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即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A.汉代长安B.唐代洛阳C.北宋东京D.元朝大都10.右图是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所制作的卡片,下列选项中最合适的主题是A.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B.古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宋朝商业的繁荣兴旺D.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1.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共同之处是A.加强了明朝的对外交往B.打破了淸朝的闭关锁国C.抗击了西方列强的侵略D.维护了祖国的海疆安全12.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西藏社会科学院等机构合编的《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辑录重要历史文献资料余条,以新鲜、翔实、可靠的史料充分阐明了西藏地方与祖国的亲密关系,在学术界有着重要影响。下列选项不属于该书目录的是A.五世达赖喇嘛进京入觐,清帝册封达赖喇嘛B.建立金瓶掣签制度C.设伊犁将军D.设立驻藏大臣13.清初诗人屈大均有诗:“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下列政策与“银钱堆满十三行”的现象有关的是A.休养生息B.重农抑商C.轻徭薄赋D.闭关锁国14.右图是年前后我国主要进口货物关税税率统计表。导致图中税率发生剧变的主要原因是A.割地赔款B.五口通商C.协定关税D.公使进京15.某同学搜集了右图所示史料。据此推知,他探究的历史事件是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西安事变16.下列是一些国际记者、作家对中国近代某一历史事件的评价。据此判断,该历史事件是A.国民革命B.南昌起义C.秋收起义D.红军长征17.“苦难十四年,日本和汉奸,压迫老百姓,有苦不能言。”其中“十四年”开始的标志是A.九一八事变B.平型关大捷C.七七事变D.一二九运动18.一位老战士回忆年的战况:“司令部接到部队报告,我军已经占领了总统府,总统府的日历只翻到4月22日……”他回忆的历史事件是A.解放沈阳B.解放北平C.解放南京D.解放台湾19.《人民日报》记者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写到:“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国家 权力机关的席位。”“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的 次。”“代表们”参加的是A.中共七大B. 届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C. 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20.照片是历史的定格,口号是时代的呐喊。若为右边的历史照片配上口号,你认为哪句最合适A.“打倒列强,除军阀!”B.“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C.“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D.“雄赳赳,气昂昂, !”21.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年和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年份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公私合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国营经济71.8%6.9%0.7%1.5%19.1%7%0.1%7.3%53.4%32.2%A.三大改造的完成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C.苏联的经济援助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22.右图是建国以来我国外交成就示意图,其中突破阶段的外交成就不包括A.参加万隆会议B.重返联合国C.尼克松访华D.中美建交2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这一“伟大转折”含义是指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A.从农村转移到城市B.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从城市转移到农村D.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2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尊重台湾现有的社会制度和台湾同胞生活方式,愿意率先同台湾同胞分享大陆发展的机遇。“两岸一家亲”的政治基础是A.三民主义B.军事力量强大C.一个中国D.经济相互促进、互补互利25.从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表明了各种票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象征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新时代”是图一:过去购物凭票买图二:今日购物任意挑A.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B.人民公社化时期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时期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6分)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统一多民族国家,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在地方行政制度创新上有很多建树。下面是某校历史学习小组设计的相关表格。序号图片相关史实1为了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西周统治者创立了①制度(左图),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派往各地,授予他们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权力,建立诸侯国。2左图是②(朝代)的政治制度。在地方上,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③(制度),全国分为36个郡,后来增至40多郡,在郡下设若干县。3西汉初,诸侯国势力强大。汉武帝继位后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下诏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他子弟作为侯国,这一举措叫④。4左图是⑤朝代的示意图,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在地方实行⑥(制度),在我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1)请按照序号①②③④⑤⑥写出相应内容。(12分)(2)以上图片反映出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关系的发展有何趋势?(4分)27.(16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数据源于《自然科学大事年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中国的哪两项发明分别促进了人类文化的传播和航海事业的发展?(4分)材料二(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没有在中国发生)这一“李约瑟之谜”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科举考试的课程设置,没有能够以数学和可控实验为主,而是以四书五经为主,结果科学革命无以发生,中国的前现代生产经验试错型技术进步方式,也就无法转化为以科学实验为理论基础的现代技术进步方式。技术进步的停滞,最终导致中国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林毅夫《李约瑟之谜与中国的兴衰》(2)根据材料二,指出作者认为中国“技术进步停滞”的根本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对外关系政策方面,进一步分析中国逐渐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9分)材料三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不能总是指望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更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永远跟在别人的后面亦步亦趋。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水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3)根据材料三,谈谈你对我国如何实现科技进一步创新发展的认识。(3分)28.(18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材料一年汉口开埠通商,洋商洋货裹挟着欧风美雨扑面而来,现代西方工业文化的要素日益广泛地注入到城市文化体系之中,从而使武汉文化带有鲜明的现代气息和开放色彩。张之洞督鄂施行“湖北新政”,办工厂,练新军,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张之洞在武昌创设了两湖书院,开始在武汉营建近代教育体系。——中国新闻网《“抱冰堂”里看百年:张之洞“湖北新政”促成起义》(1)材料中“张之洞督鄂施行‘湖北新政’”与哪一历史运动有关?(2分)请依据材料概括这场运动的主要内容。(6分)材料二□□□□的 声枪响,武汉成为现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首义之地”“共和之都”“民主之城”。武汉引领中国民主革命潮流,历经五四运动的波澜、大革命的洪流、北伐战争的炮火,成为了中国革命的中心。年中共五大和“八七会议”先后在武汉召开,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经受了血雨腥风的严峻考验和艰苦卓绝的斗争洗礼,走上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新征程。——武汉市政协网关于《历史之城暨“长江文明之心”概念规划》的汇报(2)依据材料判断文中“□□□□”处应填入的内容是什么?(2分)请举一例说明“武汉引领中国民主革命潮流”,并说明该事件的历史影响。(4分)材料三(3)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与我国制定的哪一发展规划有关?(2分)该发展规划的发展重点是什么?(2分)试题评分标准第Ⅰ卷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ADBBABCACADCDCBDACCDAABCD第II卷非选择题(共50分)26.(16分)(1)①分封制;②秦朝;③郡县制;④推恩令;⑤元朝;⑥行省制(每项内容2分,共12分)(2)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或中央权力逐渐增强,地方权力逐渐减小)。(4分)27.(16分)(1)发明:活字印制术;(2分)指南针(2分)(2)根术原因:明清科举制度(八股取士)阻碍科技进步。(3分)政治制度特点:君主集权强化,阻碍社会发展。(3分)对外关系政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3分)(3)认识:要自主创新(不能总是依赖他人技术成果,不能成为别人的技术附庸);要坚持国际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3分,任意两条即可,答出一方面得2分)28.(18分)(1)运动:洋务运动;(2分)内容:开办工厂;编练新军;创建近代教育体系(每项2分,共6分)(2)内容:武昌起义;(2分)举例: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动了思想解放,打开了进步潮流的闸门。(事件2分,事件影响2分,共4分)(3)规划: 个五年计划;(2分)重点:重工业。(2分)本资料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祝大家工作顺利,心情愉悦…
更多学习资料
中考历史复习专题课件
全国各地中考历史试题
龙东地区中考考点梳理
中考复习专项试题(选择题)
中考复习专项试题(改错题)
中考复习专项试题(列举组合)
中考复习专项试题(材料题)
部编初中历史中考一轮复习微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