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
地
始
肃
秋
者
公元前年,商鞅落幕,受车裂之刑。商鞅在秦国,重集权,设郡县,明赏罚,废井田,统一度量衡,政治抱负和理念得以彻底的实行。商鞅之法,奠定秦国经济及军事的基础,从而实现分封到帝国的一统。立下汗马功劳的商鞅,其结局是必然的吗?让我们一起从厚厚的史籍中一窥究竟。一初·露·端·倪商鞅,名鞅,姓公孙,祖姬姓,由于其功绩显著,秦孝公分封其商於十五邑,后称之为商君。商鞅是卫国某任国君庶子的后裔,好形名之学,第一段职业生涯是在当时第一强国魏国就职,在魏国宰相公叔痤下担任中庶子一职。公叔痤临死之前,慧眼识珠,对商鞅不乏溢美之词,向魏惠王推荐商鞅,甚至说出“不任用,必杀之”的话。但魏惠王终究未听公叔痤之言,二十年后,在失河西之地时,才发出“吾恨不用公叔之言”的感叹。二把·握·时·机公元前年,由于秦孝公一封言辞恳切的求贤令,商鞅离开不受重用的魏国,投奔秦国寻找机会。关于此次面试,《史记》记载共四次(《资治通鉴》只记载了一次,四次之说存疑),前三次商鞅分别以帝道、王道、霸道之说见孝公,孝公不为所动,不予任用。最后一次商鞅以富国强兵之说见孝公,孝公“不自知膝前于席也,语数日不厌”,任用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三大·刀·阔·斧?????
公元前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面对多方反对意见,开始实施变法。变法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政治上,迁都咸阳,恰好在建立新都时,把秦的一部分领土分成了31个县,各县由中央任命的县令掌管。进一步削减国内世袭土地主的权力。
二是农业上,废除井田制,铲除阡陌,重农抑商,鼓励农业生产、耕种纺织,超额生产的免除赋税,农民可以买卖耕地。
三是律法上,改父子无别,同室而居的陋习;实施连坐制,秦民被分成五户一伍,十户一什,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一起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奖励功绩,共设置18级爵位,“日斩一首者爵一级”,可以通过向国家捐献粮食获取爵位。这个制度是削弱传统贵族的权力和降低其威信的又一个措施。
四是统一度量衡,“平斗、桶、权、衡、丈、尺”,进一步提高行政管理的效率和精确性。
为了使法度能有力执行和贯彻,商鞅立木为信,能从国都南门移到北门者奖励十金,开始的时候,大家都不相信。商鞅又发令“能徙者予五十金”。终于有一勇士徙之,商鞅履行承诺,这个勇士获得了五十金的奖励。商鞅立木为信,昭告秦民,法令一出,必严苛执行。商鞅不惧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太子犯法,也与庶民同罪,太傅公子虔,太子老师公孙贾因太子犯法被实施了劓和黥刑。商鞅不准国民非议法令,即使是赞美之词,议论者发配戍边。
四收·复·河·西公元前年,商鞅乘魏国大败、魏将庞涓惨死之机,劝说秦孝公伐魏,以据山河之固,谋帝业。在对阵公子卬时,假意曾和公子卬同事一场,不忍互相攻伐,愿热酒一杯互相退兵,以安秦、魏之民。在公子卬赴宴盛饮时,商鞅乘其不备,发动伏兵,生擒公子卬,秦军则乘势向魏军攻击,魏军崩溃。魏国派使节到秦国表示愿献出河西地区,请求和解。商鞅用非君子所为之手段,施小人之计,收复河西。五危·机·四·伏商鞅变法二十载,民骁勇善战,经济富庶,商鞅本人从十一级左庶长到担任大秦宰相,位高权重,分封于富庶的商於之地。每次出门,前呼后拥,后有车马押阵,左右有武士保护。侍卫人员,全副武装,箭上弦,刀出鞘,夹道奔驰。但是,商鞅执政期间,杀人无数,渭水都被染成红色,落下刻薄残忍之名。太傅公子虔受劓刑之后闭门八年不出。好友赵良说其危若朝露。
秦孝公死后,积怨一触即发。公子虔多方筹谋,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魏国,魏国因他以小人之法夺取河西而拒之于门外,商鞅又返回商郡,无奈之下,集结党徒,北上攻击郑县。秦国派大军迎战,擒商鞅,受车裂之刑,商鞅一族,无论男女老幼,全部诛杀。
商鞅作为鲜明的法家代表人物,身处战国礼崩乐坏、唯强者论的年代,在被华夏诸侯所鄙夷的秦国开展旷日持久的变法改革,使秦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若其能及时收敛锋芒,接受好友赵良的建议,归还封邑,退出朝堂,是不是能求一个安身立命之所?但,箭已发,势已起,这点儿摩擦力定不能扭转局势,商鞅的结局必然是必然。
不变法,怎能完成秦孝公之托;不打破贵族阶层利益,何谈变法;不立威立信,何谈守法;不守法,何来变法之成效;无变法成效,何来建功立业。这一目标导向链条之下,定会树敌无数,毁誉参半,没有两全其美的选择,只有义无反顾的奔赴。
END『往期推荐』资治通鉴之商鞅变法时各国局势资治通鉴之长袖善舞魏文侯资治通鉴之三家分晋动动手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