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火了
网络上有很多对《今晚80后脱口秀》节目停播的原因分析,收视不佳,主创不稳,赞助不再,观众审美疲劳,来自广电的限制等,这些原因都有道理,都可能会导致节目停播。还有一个因素,我认为很重要,那就是来自网络的诱惑。
脱口秀这种以年轻人为主要对象的娱乐形式,尤其适合网络。年轻人可以随时随地地打开手机观看,可以随时随地地点赞,评论,发弹幕和转发等,而电视对这些互动形式的支持要差很多。转发是最重要的网络行为,由于转发,就造成了网上“扎堆”现象的发生。所以说,网络蕴藏着巨大的能量。
笑果文化转向网络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吐槽大会》,这个节目一经推出,一夜之间就红透半边天。据说《吐槽大会》第一季的点击量达到了14亿,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看了一遍《吐槽大会》,这在电视界是难以想象的。
人还是那群人,笑果还是那个笑果,仅仅换了一个平台,就迸发出了灿烂的火花。
人们见识了网络的力量。这样的功劳,应该记到时代的名下,应该记到时势的名下,所谓时势造英雄。当然也有机遇的成分:笑果文化在茫茫人海中寻找着新的平台,腾讯视频在人海茫茫中寻找着新的内容提供商,两位时代的弄潮儿刚好就在那个时间点相遇了,一见钟情,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干柴烈火,饥渴的青年才俊迅速纠缠在一起,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地狂风骤雨。
除了平台带来的变化,还有节目形式的变化。据百科上的信息,他们模仿的是一档美国节目《美国喜剧中心吐槽大会》。效果文化的吐槽大会跟美国的吐槽大会在形式上具有非常大的相似性。但笑果文化采用吐槽大会的形式,也是一种顺势而为的改变。
创编团队的骨干成员都来自老节目《今晚80后脱口秀》(以下简称《80后脱口秀》),在这台节目里,调侃和讽刺是主要的武器。起初是王自健在节目中调侃自我也调侃幕后的朋友们;后来节目形式改变,幕后的写手们走到台前自我调侃和相互调侃,史炎的交大梗,思文的独立女性梗,池子的上学梗,时间长了,他们的那点事也消费的差不多了,写手们也面临灵感枯竭的局面,它们急需新的灵感和新的调侃对象,调侃对象一旦更新,就意味着新的素材产生了。于是,吐槽大会——这种新的节目形式就自然而然地,顺理成章地升级了。
现在《吐槽大会》已经做到第5季,《脱口秀大会》已经做到第3季,笑果文化这两档节目和马东的《奇葩说》一起成了最热门的网综节目。凭借这两个爆款,笑果文化赚得盆满钵满,在资本市场上获得青睐,收获一轮又一轮融资。李诞也由一名普通的脱口秀演员一夜之间,变成了拥有亿万身家的有钱人,成了年轻人成功的典范。
分析了这么多,有人该问了,在笑果文化的成功里,李诞到底又做了什么?那个成功的人为什么是他而不是别人?
《候场》是李诞的第四本书。这本书基本上是写他自己的书,虽然用了小说的手法,但还是描述了大量真实的经历,提供了大量的事实。虽然除了李诞本人之外,对其它涉及到的人名都做了技术处理,但熟悉他生活的读者一看就知道说的是谁。
在这本书的开头,他提到了年组建笑果公司的那一幕。
公司组建之初,只有4个高层,没有普通的员工,而李诞作为高层之一,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南下深圳招揽人才,说服那里的一群脱口秀的票友们加入这家只有高层的公司。会面安排在一家要打烊的饭馆里,从晚上11点开始,李诞滔滔不绝地讲了三个小时,干净利落,流畅简洁,没有“啊,哦,然后,就是”等任何赘语。
李诞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都佩服自己。他确实值得佩服。学过演讲的人都知道,要想在没有稿子的情况下做演说,没有赘语是非常困难的,而李诞做到了,三个小时,口若悬河,一泻而下。
那天晚上李诞要说服的人是谁呢?从称呼来看,那帮人的带头大哥应该就是程璐。以程璐为首的一帮人决定入伙后,这家公司才真正像一家公司的样子,有了高层,也有了能干活的员工。而有了能干活的员工后,就意味着这家公司可以赚钱了。
如果说李诞的第一项能力是创作脱口秀的能力,那么,他的第二项能力就是组建团队领导团队说服别人的能力。能创作脱口秀只能说明你是一个优秀的段子手,一名出色的脱口秀演员,一名优秀的员工,能做到这些也已经了不起,但在现代社会中这还不够,特别是对于一个新兴行业来说,更需要的是从零开始的开拓精神,是开疆拓土的能力,是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
而在操作层面的第一步就是要构建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
据说《80后脱口秀》在刚开始的时候有三位核心写手:赖宝,王建国,李诞,赖宝排名第一,后两者都是赖宝找来的帮手。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赖宝出走,节目组的核心写手就剩下了李诞和王建国(在很多的专访中,李诞很少提赖宝的名字,很少提到底是谁把他引荐到脱口秀行业。到底赖宝跟节目组有什么样的爱恨情仇,我们不得而知)。但从刚开始的舞台安排来看,王建国的气势更像大腕,而李诞更偏龙套。
那后来为什么是李诞冒头了呢?
正当笑果文化组建之初,公司急需人才的时候,作为另一个高层的王建国在忙什么呢?王建国确实没闲着——他正在汉庭酒店里琢磨死的事情。后来李诞去到酒店,用一幅梵高的画留住了他。
正是赖宝的出走,王建国的健康状况,把李诞推上了最前线,而李诞确实也没让人失望。这里听起来又是一个赶鸭子上架的故事。也许,上架之前很多人都是鸭子,上架之后都可能变成鹰。
笑果文化迎来了第一次成功的扩张,也有了以后可能的兵强马壮。
此后李诞在公司里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地位越来越高,自信心也越来越强。
他在《十三邀》中说,即使我真的出家去了某个寺庙,一阵子过后也会被委以重任,成为某个外联部的部长,过不了多久就会为寺庙拉来丰厚的赞助。
在与许知远的对谈当中,李诞再一次的表现了他的社交能力,他的沟通能力,他的说服能力。
虽说是被采访,但显然李诞是带着目的来的——邀请许知远上吐槽大会。当这个邀请刚发出来的时候,大家都以为李诞只不过是礼貌一下而已,却没想到李诞在节目中三番两次的发出这样的信号,只能认为他可能是认真的。
许知远是知识分子出身,是《三联生活周刊》《新周刊》《书城》《21世纪经济报道》等很多知名严肃期刊的主笔和撰稿人,怎么能看上《吐槽大会》这种大众类的节目呢?所以,他开始就拒绝了。但在节目的最后,李诞仿佛已经将他折服。于是,在最新一季的吐槽大会上,我们果然看到了许知远的身影:
跟许知远这样一个清高的苛刻的对社会有自己观点看法的知识分子对谈,是不容易的。如果换成另一个人,就很难想象他们的对话能持续3个小时,许知远随便说一个小说的名字,一个外国作家的名字,谈话就进行不下去了,而在李诞这里,都能云淡风轻对谈入流。
这当然归功于李诞读过很多书。读书多了之后,你肚里的料就多了起来,面对形形色色的人物,你都能做到举重若轻。即使面对许知远这样在很多严肃期刊做过主笔,看问题入木三分的人物,李诞也敢于亮明自己的观点。他说:我现在就想活得浅薄,只要求快乐。许知远对这种看法也不敢不屑。因为李诞的言外之意就是:我已经深刻过了,也见过别人深刻的样子,别跟我谈深刻,很多人其实都一样,很多人其实都是活在自己的自恋里。
至于李诞是怎么深刻的,都深刻过什么东西?本系列文章还会在以后探讨。当然还有一些更专业的读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