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8日,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并出兵中国东北之后,以林彪、彭真为首的八路军、新四军数部赶在国民政府有所反应之前进入东北,在配合苏联红军作战、对日军罪行进行清算的同时亦大量接收了东北地区日伪资产。除大量先进装备和各种军用民用设施之外,还大量吸收日本侨民加入,不少人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行列,参加解放战争并为新中国的建立贡献了力量,堪称神来之笔。
▲《亮剑》剧照:为李云龙动手术的日籍医生便是从东北过来的
医务人员最初进入东北地区的万部队和2万干部堪称衣衫褴褛、破破烂烂,更是几乎不含医务人员,因此一开始便大量留用日本医务人员。尤其在年4月8日四平保卫战开始后,大批伤员急需抢救治疗,同时西满地区暴发的鼠疫迅速蔓延也需要专业防治人员,这是留用日本医务人员的客观需要。
日籍医务人员主医院,比如从沈阳和齐齐哈尔医院,医院医院,东北军区卫生部年8月2日在工作报告中指出:
“一九四五年秋冬,由关内开来部队,除随军卫生机关外,医院,到后即作战,不医院的全部人员,顶多派一、二院长去甚至只派一个军事代表去。”
▲医院遗址
除此之外,我军还在待遣返的日本人中进行了选择留用,当年东北局曾在哈尔滨成立遣送日本人办事处,指示各地将日本人集中到哈尔滨统一遣送。后经批准,东北民主联军卫生部部长孙仪之派人到哈尔滨日本人集中点、居住区和车站检查,查出是医务人员的就将其留下,大量日本医疗专家、医生、护士、药剂师医院工作。
▲电视剧《小姨多鹤》的历史背景便是当时
当然,也有不少因生活所迫而主动投奔者,据统计东北军区卫生部门留用的日籍医务人员总计约人,他们填补了我军在卫生医疗上的空缺,挽救了大量的有生力量。在年东北全境解放后,有多名日本籍卫生人员又奉命入关,参加平津战役和进军中南的行动,直到解放海南岛,几乎参加了全程的解放战争。
军工部门▲黄崖洞兵工厂
看过《亮剑》的朋友都知道黄崖洞兵工厂,其历史地位和重要性自不待言,为此还爆发过一次激烈的保卫战,可惜其技术实力仅局限于“八一”式步枪和自产“掷弹筒”,显然不足以应对即将到来的解放战争。
作为旧中国主要工业基地的东北自然能够很好地弥补这一缺失,成立于年0月的军工部很快接管了沈阳市大东区兵工厂、文官屯坦克修理厂和孤家子火药厂,后因战争形势不利,军工部及机械设备退出沈阳,先迁抚顺,继至通化,后设在珲春,并确定在珲春、鸡西、佳木斯、哈尔滨等地建立军工生产基地。其间分别在二道江、辽源和吉东等地吸纳了约名日本技术人员,扩充了技术实力。
到年8月之后,东北军事工业在逐渐扩大生产的过程中再次吸收了不少日本籍技术工人和杂工,军工厂一度出现了日籍工人比中国工人多的情况,尤以珲春机械厂和兴山子弹厂两大主力最为突出,前者有20个日本人,80个朝鲜人和40个中国人;后者日本09人,朝鲜89人和中国人76个。
为加强军工生产的统一领导,东北局于年0月下旬召开东北军工会议,成立东北军区军工部并进入大规模军工生产阶段。到2月,珲春地区建立了子弹厂、手榴弹厂、炮弹厂、装药厂、翻砂厂、木工厂等6个直属工厂,拥有干部、技术人员、工人32人,其中日籍工人占三成以上,技术干部比例更大。与此同时,第一个大型兵工联合企业在东北建成,内部称大连甘井子军工基地,对外称“建新公司”,共计有2个工厂,职工人,其中日籍职员84人、工人6人。
至年7月底,东北军工部门总人数人,工人中有日本人名,朝鲜人名,重要技术大部分掌握在日本人手中。在他们的帮助下,东北军事工业从无到有,从搜集机器器材搬家建厂到逐步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军工生产,在保障供给东北人民军队之余还支援了关内各战场。
特殊兵种熟悉军史的朋友都知道号称““人民空军摇篮””的东北航空学校(东北老航校),而这与一个叫林弥一郎(后改名林保毅)的日本人有着莫大的关系。
▲林弥一郎
林弥一郎原是驻辽宁东部奉集堡、桥头、凤凰城一带关东军第2航空军团第4教练飞行队队长,年9月底他率余人归降东北人民自治军,时任参谋长的伍修权接见并欢迎他们参加创建航空学校。在林弥一郎的带领下,约有人加入了我军并改编为东北人民自治军航空队,协助人民空军的创建工作。
▲年,伍修权(右)在军工生产调研会上。
年月中旬,东北局和自治军总部成立以伍修权为主任委员的航空委员会,林保毅便是委员之一。其任务包括在东北各地搜集飞机器材和航空油料、组织航空队中的日本技术人员赶修飞机,同时研究提出选调航空学员的条件和来源并迅速招生。
▲当年的东北老航校
到年月日,东北人民自治军航空队扩充为航空总队,下设教导队、民航队、机务队和修理厂等,林保毅是3位副总队长之一并兼任教导队长。3月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林保毅任航空学校参议兼飞行主任教官。以林保毅为首的这批原日本航空人员与中方教员一道,为培养人民空军飞行教练员和飞行员作出了重要贡献。
无独有偶,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的也起步于搜集日伪时期的坦克、和器材,据时任东北人民自治军司令部的干部高克回忆,年月在沈阳某工厂发现几辆日式坦克后,是他拉了2个日本人把两辆坦克开出工厂的。此后他寻找器材,修配车辆,0多天便修好了2辆坦克、2辆装甲车、2辆牵引车和辆汽车,临时组成一个装甲车队。
▲东野高层
后来该装甲车队的大部分车辆在撤离沈阳途中被破坏,仅存一辆坦克,它也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辆坦克,成为后来东北坦克大队的基础。同一时期,沈阳的自治军司令部找到并留用了一个坦克修配厂的0多个能开会修的工人,其中便有日本籍的。可以说,在人民解放军装甲部队的发展历程中,留用的少量日籍技术人员发挥了积极作用。
▲隶属东北坦克大队的“功臣号”
炮兵部队亦经历了一轮“升级”。年9月,延安炮兵学校开往东北,准备接收日军装备和组建炮兵部队,可当时一无兵员,二无装备。在本溪湖宫原和桥头机场等地,人民军队接收了日军留在阵地上的4门八八式75毫米高射炮、8门拉式机关炮、4门五七战防炮(即反坦克炮)和2门九零式野炮。后又接收了日军在炮阵地附近的一个小型修炮(械)厂,并招用了该厂原来的技师、工人,以及原操纵该炮的伪满士兵5人和3名日本军人,共计20多人。继而以人民军队干部为骨干,利用日军的兵器和修械厂,于年月组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个高射炮大队。
当年0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成立炮兵司令部,炮兵学校正式和各野战炮兵团和高炮大队分立。在抓紧提高老教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留用了原日伪军中的一些炮兵技术人员,保障了教学训练的顺利进行。
其他部门除了上述之外,其他方面也留用了不少日籍技术人员。比如行军作战不可或缺的地图,对于人生地不熟的人民军队尤为重要。早在年底,自治军司令部便找来几个日本人画图,但显然只是杯水车薪,从苏军那里要来的地图也不够用。后来我军接收了鞍山一个日本人开办的小型印刷厂,迅速批量印图方解决战争急需,而当时印刷制版技术还掌握在日本工人手里。到年底东北解放后,又从印刷厂调出技术工人20余人,随第四野战军南下。
另外,东北通信学校聘请了20名工程师,其中就有0名日本通信工程专家,连后来为开国大典天安门城楼设计宫灯的就是华北军区部队中的两个日本人——肖野和森茂,解放区各地方政府如煤矿、文化、铁路等部门留用了不少日本人,只是过于分散而无从统计。当时留在东北的日本青年还报名参军参战,成为东北野战军的一员,仅第4军中就有88名日本人,有的是机关枪手,有的是抬担架的队员,立过大功、小功的达38名,其中还出现了名日籍中共党员。
综上,东北人民解放军留用的日籍人员多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尤其以军工、卫生等部门中的技术人员数量较多,前文提及的大约人,考虑到当时漏报和资料缺失等因素,估计实际要高于这个数字。
而时至今日,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已接近于埋没。就事论事而已,这些日本技术人员随侵略者而来,手中虽未沾染太多中国人民的鲜血,却也有助纣为虐之嫌,甚至不乏冥顽不灵之辈。年月2日的通化暴动中,我军整建医院的00多名日籍人员在院长柴田大尉的煽动下背信弃义,杀害了我军伤员00多人,后被闻讯赶来的朝鲜义勇军第一支队全数歼灭。
总体而言,我军对收编留用的日军人员生活上给予优待,人格上予以尊重,工作上严格要求,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技术专长。而这种宽宏大量也换来了日籍人士的全力以赴,他们填补了我军在很多方面的空白,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进程,为解放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周恩来在年6月接见日本访华代表团时指出:“我们很感激一部分日本人,他们在解放战争时期,作为医生、护士、技术员参加了解放战争,这些更增强了我们与日本人民缔结友好关系的信心。日本的军国主义确实是残酷的,但是协助我们的日本人民有很多。”
▲山田一郎,原名佐藤猛夫,一位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日本军人
绝大多数被留用的日本人员在解放战争过程中逐步了解了中国,见识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大多有较深厚的感情并视中国为第二故乡。解放战争结束之后,这些人陆陆续续都回到日本,许多人还成为促进中日友好的积极分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