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气功八段锦的功理作用

健身气功八段锦是中华民族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健身术,是属于古代导引术的一种,它起源于北宋时期,距今有近千年的历史,古人把这套健身术比喻为“锦”,意为这套健身术的每一段动作都舒展优美、锦缎般的柔顺、华贵,也因这套功法共为八段,故名为“八段锦”。

“八段锦”是形体活动与呼吸运动相结合的健身法,活动肢体可以舒展筋骨,与呼吸相合则可行气活血、周流营卫,斡旋气机,提升人体正气,抵抗疾病入侵,人们又称它为:千年长寿操。

在南宋·曾慥《道枢》里其基本功法的原始名称为:

1,仰手上举治三焦

2,左肝右肺如射雕

3,东西单举安脾胃

4,返而复顾理上劳

5,大小朝天通五脏

6,咽津补气左右挑

7,摆鲜鱼尾祛心火

8,左右攀足治其腰

现在市面上流传的是晚清时期的歌诀:

1,双手托天理三焦

2,左右开弓似射雕

3,调理脾胃须单举

4,五劳七伤往后瞧

5,摇头摆尾祛心火

6,双手攀足固肾腰

7,攥拳怒目增气力

8,背后七颠百病消

虽然近代的“八段锦”在内容与名称上均有所改变,但在祛病健身方面效果都非常的好,整套动作柔和连绵,有紧有松,动静相兼,一阴一阳,气血流畅,正骨柔筋,一气呵成。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每个动作的功理与作用:

第一式,双手托天理三焦

古人为什么要把“双手托天理三焦”作为八段锦的第一个动作呢?那是因为所有器官与脏腑的异常都与三焦的气机有关,每个脏器出现炎症,异常,疼痛都要先调理三焦,三焦通畅了,人体才能健康,如果三焦不通畅,人就会生病,一旦三焦都病了,那人就很危险了(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肝肾、膀胱、大小肠总称为三焦),在做此动作时,身体和精神都要高度集中,起到通行元气,运行水液的作用。

《黄帝内经》中,把三焦又为亥时(21点--23点),亥时在12时辰中是最后一个时辰,这个时候人们就须要休息了,要养精蓄锐了,为新一轮的工作生活做好充分的准备。

“理三焦”对脏腑是非常有益的,在两手上托,身体伸展的同时作深呼吸有助于三焦气机运化和对内脏器官的按摩、调节、通经脉、调气血、养脏腑有很好的作用。”

把“双手托天理三焦”放在第一式,就是为了先把三焦调理好,使人的身体强壮起来,让脏腑器官少生病或不生病,就可以达到延年益寿了。

第二式,左右开弓似射雕

顾名思义,射雕必须开臂,展肩,扩胸,这一式用左右对拉之势来刺激肾脉和背部俞穴,打开人体胸腔,调理肺气,通过不断地呼吸,将清气转化成正气来抵抗外在的疾病,此动作不仅能够调节手太阴肺经与经脉之气,在对胸,肩,背部肌肉调节的同时对心,肺功能的调理也有极大的作用,在力量上也能有效地锻炼下肢腿部肌肉,并能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增加前臂与手部肌肉的力量,也可以提高腕关节及指关节的灵活性。

“左右开弓似射雕”它的难度在哪里呢?难在它要打开你胸廊之中心肺的气机,要把胸廊舒展开,后背两个肩胛骨要向中间一块合,八字掌(左右),要成立掌坐腕,手腕成为90度,整个手臂有酸麻胀的感觉,那么勾手(左右)就要像真的拉弓一样,五指如钢钩(像虎爪)这样一紧一松,来促进末梢气血的循环,这样才能牵拉到我们的肺经,心经和心包经,也就是手三阴经。

第三式,调理脾胃须单举

为什么调理脾胃要左右两手交替上托?因为这样一撑一压,一松一紧的对拉可以牵动腹腔,对脾胃能起到按摩作用,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人体正气就足,两侧一松一紧,对”两胁”(两肋)的经脉也能起到很好的调理作用,“两胁”是肝经和胆经的循行部位,虽然“调理脾胃须单举”这个动作是调理肝胆的,但是要想调理好脾胃,核心就在于要调理好肝胆,脾胃的虚弱处在两髀,就是胯骨轴,那么脾胃在哪呢?大家知道脾胃在“中焦”这一块,只要你一生气,首先影响的就是脾胃,而经常生气就容易伤及脾胃,因此抻拉“两胁”可以舒展顺气,而肝胆与脾胃的关系,用五行的相生相克来说非常重要,叫做“木克土”,肝胆是木,脾胃是土,肝胆克制脾胃,如果不想让肝胆这个木克脾胃这个土,就需要锻炼好肝胆,所以不是在脾胃上下功夫,而是要把肝胆给梳解开来。

第四式,五劳七伤往后瞧

“五劳”是指人体内部心、肝、脾、肺、肾五脏因劳逸不当、活动失调而引起的受损,而这五脏的损伤又与人的“七情”有着密切关系。

关于“七情”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佛教的说法:“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情愫。一种是中医学家的说法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情绪,无论哪种说法,只要“七情”太过都会给脏腑功能带来损伤和疾病。

在《黄帝内经》中的“五劳所伤”则是:“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也就是:久视伤害心主管的血脉,久卧伤害肺主管的正气,久坐伤害脾主管的肌肉,久立伤害肾主管的骨骼,久行伤害肝主管的筋脉,这就是古人常说的“积劳成疾”。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处于两肩内合、两臂下垂、掌心向内的状态,而展肩、悬臂、向后瞧的动作正好与之相反,属于反序运动,可以刺激人体的督脉,特别是督脉上的大椎穴,能够帮助提升阳气。

“五劳七伤往后瞧”的主要功能是对颈、肩部肌肉的调节,预防眼、肩、颈疾病的作用,并通过刺激“大椎穴”,缓解人们在生活中精神活动过度的持久紧张,造成的神经机能紊乱,气血失调,而导致的脏腑功能受损。

第五式,摇头摆尾祛心火

“摇头摆尾祛心火”这个动作看起来好像是头与躯干的左右摆动,其实整个动作主要是对腰骶部位的导引,利用腰骶关节的运动刺激脊柱和命门穴,来调理肾府,帮助心火下行、扶正气、温暖肾水,因为肾藏有“先天之精”,为脏腑阴阳之本,(内藏元精、元气),是生命之源,故称“先天之本”,通过摇头促使心经脉气开通,而摆尾可以提升阳气,通经泄热,平衡阴阳,使任督两脉能够畅通无堵,调理脏腑,滋阴补肾,使肾水上济,在五行中,心属火,肾属水,按照五行关系,水克火,只有使心肾相交,水升火降,才能够水火相济。

由于脊柱的回环旋转能够牵动脊髓和马尾的神经,加之头、尾的牵拉转动,使腹腔脏器得到挤压、按摩,促进了中、下焦的运化作用,对消化和脊柱都有很好的保健作用,在中医学里又有“腰为肾府,命门贯脊属肾”的说法,因此要想调理心火,就要壮腰健肾,来增强肾阴对人体各个脏腑器官滋养和濡润的作用,进而达到“去心火”的目的。

第六式,两手攀足固肾腰

“两手攀足固肾腰”这一动作的主要功能是调节肾脏机能和强腰固肾的作用,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肾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脏器,被称为“先天之本”,并认为腰为肾之府,为元气生发之处,肾生髓主骨,生发纳气,是生养身体的根本,五脏六腑之精华皆由肾所密藏,是身体的“能量库”,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到人体的衰老。

两手攀足这个动作为什么能够固肾腰呢?因为这个动作可以疏通膀胱经、肾经、固肾和壮腰背的功效,它是通过人体前屈后伸来刺激脊柱、腰椎、督脉及命门、肾俞、腰阳关、委中等穴位,同时两手从上到下用按摩法来疏通足太阳膀胱经,促使经脉气血更加流畅。另一方面,由于肾脏受到了牵拉和按摩,增强了生化肾精及肾气的功能,使肾上腺、前列腺、输尿管、膀胱等泌尿系统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另外,两手攀足可以牵拉腿部后群肌肉,提高腰腿柔韧性,防止腰肌劳损,在起身时还能有效的拉伸足少阴肾经,促进血液循环,取得充盈的经气,从而增强壮腰肾、固精气的效果。

第七式,攥拳怒目增气力

“攥拳怒目增气力”这个动作不同于其他几式有针对性的锻炼,此动作要求从上肢、躯干、下肢全身配合,使全身肌肉都参与运动,这样可迅速调动血液循环,从而增强机体的适应能力和预防疾病的作用。

在中医学来看,攥拳和怒目都与五脏的肝有关系,因为肝主筋、主目、主怒,练此动作时,攥拳、怒目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气自肝而达於筋,有疏通筋脉气血及疏解肝郁、强筋健骨的作用,肝在五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又主疏泄、藏血,若肝血不足,可使两眼干涩昏花,眼睛的视觉功能主要依赖于肝之阴血的濡养,肝功能是否正常从眼睛上就可以看出来,肝与胆、筋、目、爪等构成肝系统,俗有“肝胆相照”之说,肝在五行中属木,故《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肝疏泄的是邪气,是肝火,肝喜欢畅通,怕瘀堵,所以蹲马步的姿势即能帮助伸拉手、足三阴经和手、足三阳经,提升肝和五脏的正气,又可以刺激腿部肌肉,增强下肢的力量和稳固性。

“攥拳怒目增气力”是通过怒目瞪眼、旋腕转掌、手指攥握、转腰旋脊、两肋开拉、足趾抓地等动作使周身劲达趾端末梢来增强气力,以达强身健体之目的。

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背后七颠百病消”这个动作可使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畅通、阴阳平衡,在提踵颠足时可以刺激脊柱和督脉,同时还可以锻炼身体的平衡能力,从而调节相应的脏腑机能,并发展小腿的后部肌群量力。轻轻地颠足可以轻度刺激下肢以及脊柱各关节的内外结构和后脑、百会,使全身肌肉得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和复位。

通过“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一提一颠,把脊柱节节拉长,在缓慢颠足的过程中来刺激足底部的相关经络,有助于缓解肌肉紧张和身体疲劳。

那为什么要七颠而不是六或八颠呢?这就要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客观存在和规律性。《易经》中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这个“七日来复”之说,就揭示了天地阴阳的循环规律及人体的节律变化,《黄帝内经》也告诉我们,很多生命也有七的规律,比如小鸡孵出要二十一天(三七),人出生正常情况是二百八十天(40个七),而人从一七的童年到七七(女停经),七八(男肾衰)的天葵竭,逐渐走向老年,这充分反映了人之生命以七为周期的规律。

在中国文化中,也有很多与“七”这个数字有关的例子,古诗多以七言为主体,颜色有“七色”,人有“七情”、“七窍”等等,所以“背后颠”只用“七”而不用别的数,是先人们认识到以七这个数字来完成该动作,具有健养身心的必然性与规律性,这些习惯和规律在人们的心里被广泛运用而不可弃而舍之,更不可更改。

谈谈收式:这个动作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任何一种健身功法(包括太极拳)到最后结束,都要在周身肢体肌肉放松的状态下使气息归元,逐渐恢复到练功前的安静状态,这样可以进一步巩固练功的效果。

要想练好八段锦这个健身功法必须要做到思想集中,动作到位,绝不能形而上学、敷衍了事,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个动作才能更好地起到健身养生、延年益寿的意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xz/566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