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都在经历不同的变化,采购供应链人士现阶段正在经历的,是中国制造业采购供应链领域的一个巨大变局。智者是不是能够察于未萌?未来我们应该怎样去面对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与之相处?怎么与自己和谐对话?
市场环境大变局
今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现象,整个中国正在面临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局之下,整个采购供应链甚至制造业的每一个环节、每一种角色都受到影响。中美供应链有没有可能脱钩?要不要在东南亚寻找新的供应商?东南亚供应商与我们的区别是什么?我与很多供应链人士就这些问题做过深入探讨。
实际上,比供应链脱钩更可怕的是科技有可能脱钩。很多人现在很焦虑,但我不想贩卖焦虑,我想与大家一起探讨在这样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我们应该做什么和思考什么。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我跑了一圈中国制造业工厂,发现有大量的工厂开始外移,深圳很多工厂开始往东莞及更低成本的地方迁移。
我与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制造业工厂主聊天时发现,大家都能够接受小批量、多品种的订单,也愿意把自己的供应链往更“柔性化”的方向发展。后来我发现工厂订单上面临的状况是最小订货量(MOQ)的标准一降再降。
工厂接订单时,原来愿意做的最小订货量是~件,现在甚至两三件也愿意做。很多制造业工厂主疑惑:未来我应不应该往产业链的上游发展?如何面对公司内部利润和产品结构的变化?
整个制造业采购端也经历着一个巨大的变化。年外资公司的撤场和撤资速度远远超过以往,采购供应链领域的许多职场人士开始重新思考和面临如何在这个领域“保留饭碗”的问题:个人是否需要继续创造新价值,个人属地化趋势是否越来越弱?同时,一些发展得比较不错的民营企业开始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有没有可能引进外资公司的人才,把他们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思路和理念运用到现在的公司?
变局之下,反思和应对
让我非常意外的是,海智在线作为一个“制造业+互联网”双重角色定位的公司,每天在谈论的一些新词,很多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人竟然没有听过。
比如,私域流量池、个人IP、流程自动化(RPA)、数字化供应链等,我发现,无论是制造业工厂还是采购供应链专业人士,当我跟他们聊到这些词的时候,很多企业主感到很模糊。我在思考:是不是要带着大家尝试抬头看天,看一看外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我举两个例子。
某家世界强企业从内部开始推广电商化平台,在自建的电商平台上展示产品图片,每一个点击过其网站图片的人,将可以被这家企业追溯。这样一来,企业会知道所有普通用户登录网站时究竟点了什么图片,停留了多少秒,有无可能转化成专业客户。但是,当我们尝试跟一些中小型企业主聊起这类话题时候,大家一无所知。
我家门口有家水果店,有人去买水果,水果店店主就会将产拉到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