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阅读知识梳理

(徐文华整理)

一、课内文言积累

《孙权劝学》

1.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记叙了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之后其才略很快有了惊人长进的故事,突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勉励人们要努力学习,并告诉人们不要以一成不变的眼光看待他人。

2.写作特点

(1)详略得当的叙述安排。文章重点写了孙权劝学的过程及劝学的结果,对于吕蒙的具体学习过程则一笔带过。先写孙权劝说吕蒙要努力学习,然后通过鲁肃赞学从侧面表现吕蒙学习成果的显著。这样写既节省了笔墨,又很好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2)运用侧面烘托和对比手法表现人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鲁肃正是一个庐山之外的旁观者,吕蒙读书的功效正是通过鲁肃的话侧面展示出来的,他的惊叹衬托了吕蒙今非昔比的事实。鲁肃话中的“吴下阿蒙”又将吕蒙的现在与过去进行了纵向的对比,突出了吕蒙的“变”,从而写出孙权劝学和吕蒙就学的效果。

(3)言简义丰的语言描写。白描式的语言描写,既表现出人物的态度、性格、心理,又交代故事的起因、结果,精彩至极。看似简单的闲笔,却是匠心独运之所在。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②卿今当涂掌事。“涂”通“途”,掌事

(2)古今异义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孤)古义:古时王侯自称 今义:孤独

(治)古义:研究 今义:治理

(博士)古义: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今义:学位的最高一种

②但当涉猎

古义:只,仅仅 今义:但是

③见往事耳

(见)古义:了解 今义:看到,看见

(往事)古义:历史 今义:过去的事情

④自以为大有所益

古义:很 今义:大小

⑤蒙乃始就学

古义:从事 今义:连词

⑤及鲁肃过寻阳

(及)古义:到了……的时候 今义:以及

(过)古义:到 今义:经过

⑤即更刮目相

(更)古义:另,另外 今义:程度副词,更加

(3)一词多义

①当:但当涉猎(应当)   当涂掌事(掌管)②见: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②以:蒙辞以军中多务(用)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自以为大有所益(认为)

(4)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原意为借口,文中指推辞

(5)重要句子翻译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译文: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

②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译文: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博士的吗?

③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译文: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④卿言多务,孰若孤?

译文:你说军中事务繁多,又有谁能比得上我呢?

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译文: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

⑥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译文: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

⑦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译文:读书人分别多日,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

⑧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6)问题探究

①说明文中三个人物的身份,并根据文意,说说各自的性格特点。

答:孙权:三国时吴国国君,对部下既严格要求,又能循循善诱,耐心教导。吕蒙:吴国名将,知错就改,有军人的坦诚豪爽。鲁肃:吴国谋士、文人雅士,豪爽而不失风度,对朋友的进步十分高兴。

②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表现了他什么特点??

答: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与之深交,表现了鲁肃敬才、爱才的特点。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③你认为孙权所说的话中,哪一句最能说服吕蒙?为什么??

答:“卿言多务,孰若孤?”孙权以自身的例子使吕蒙的推辞无立足之地。?

④孙权是怎样劝学的?从中可以看出孙权有什么特点??

答: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

⑤哪些语句表明吕蒙读书进步之快之大?这属于什么描写?包含了鲁肃怎样的感情?你有什么体会??

答:“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侧面描写,赞叹之情。重任在身不可不学。(学习能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能增长才干)?

⑥文中吕蒙与鲁肃的对话生动、传神,请作简要分析。?

答:鲁肃的话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吕蒙的话表露出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两人风趣的对话表现了吕蒙就学后才略的惊人长进。?

⑦仔细阅读语段,谈谈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答:(示例)读书学习非常重要。(学习对成长的重要性)人的成才和天赋没有很大关系,先天的不足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弥补。不管天赋怎样,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学有所成。一个人即使基础差,只要端正态度,刻苦努力,就一定能学到东西,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和办事能力。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要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木兰诗》

1.文章中心概括

本诗通过对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和荣归故里的叙述,塑造了木兰这一爱家爱国、不慕名利、深明大义的巾帼英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华儿女勤劳、善良、机智、勇敢、刚毅、纯朴的优秀品质。

2.写作特点

(1)浓郁的民歌特色。本诗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开篇以悬念“叹息”起笔,接着一问一答,这是民歌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全诗用口语写成,生动质朴,生活气息极浓。如“溅溅”“啾啾”“霍霍”这些拟声词,“十二”“百千”这些夸张的数字,“阿爷”“阿姊”这些口语化的称呼,都具有通俗文学的特色,不事雕琢,自然流畅。

(2)大量铺陈排比,感染力强。如文中的“东市买骏马……”“爷娘闻女来……”“开我东阁门……”,这些排比句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起着重要作用,使得整首诗的人物刻画、感情意蕴、音韵节奏等都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3)叙事详略得当。这首诗在叙事上有详有略,对木兰的从军缘由、行前准备、离家出征、辞官和还家都写得比较详细,淋漓尽致地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对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简略。主次分明、详略得当,是这首诗写作上的一个显著特点。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著我旧时裳“著”通“着”,穿

②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2)古今异义

①木兰当户织

古义:门 今义:门第

②阿爷无大儿

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③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古义:只 今义:表转折,但是

④出郭相扶将

古义:外城 今义:姓氏

⑤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而难以分辨清楚

⑥双兔傍地走

古义:跑今义:行走   

⑦赏赐百千强

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⑧策勋十二转

古义:次 今义:旋转

(3)一词多义

①市:东市买骏马(集市)

愿为市鞍马(买)

②将:将军百战死(高级将领)

出郭相扶将(搀扶)

③帖:昨夜见军帖(文书,告示)??

对镜帖花黄(通“贴”,粘上)?

④机:不闻机杼声(织布机)

万里赴戎机(重要的事务)?

⑤愿:愿为市鞍马(愿意)

愿驰千里足(希望)

⑥策:策勋十二转(记)

策马扬鞭(鞭打)

执策而临之(鞭子)???

⑦何:问女何所思(什么)

水何澹澹(多么)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愿为市鞍马

市:原意为集市,文中指买

策勋十二转

策:原意为竹简,文中指登记

②名词用作状语

当窗理云鬓

云鬓:原意为云彩,文中指像云一样的

(5)重要句子翻译

①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译文: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能听到黄河“溅溅”的流水声。?

②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译文:(木兰)疾行万里,奔赴战场。像飞一样越过关隘山川。?

③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译文:北方的寒气中传来打更声,清冷的月光映照着将士们的铠甲。??

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译文: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壮烈牺牲了,有些凯旋而归。

⑤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译文:(天子给木兰)记很大的功勋,还赏赐很多财物。?

⑥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译文:在窗前梳理云一样的头发,对着镜子在脸上贴上花黄。

⑦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

译文:雄兔的脚乱扑腾,雌兔的眼眯缝着。

⑧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译文:当雄雌两兔一起挨着奔跑的时候,怎能分辨得出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6)问题探究

①你觉得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

答: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概

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富贵,思念亲人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木兰形象: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②第三自然段用排比的句子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

答:渲染战前紧张的气氛,突出战事紧迫。表现出木兰的精明干练。表明木兰对从军的重视。乐府诗常用的一种写法。

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分别运用了什么修辞?有何表达效果?

答:夸张,对偶,互文、对偶。仅仅三十个字就写出了征途之遥,生活之苦,战斗之多,时间之长,战况之烈。从而表现了木兰十年艰苦的战斗生涯,可见语言精练,字字千金。

④第五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种修辞手法?表现了木兰具有怎样的情操?

答:运用夸张。写出了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了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的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⑤第六自然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主要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情?

答:排比。表现了她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渲染了团聚欢乐的气氛。

⑥“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前后四句之间构成对偶并运用了间隔反复的修辞手法。“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和“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这两组对偶句之间,间隔反复,层层递进,表明木兰出征的路线,突出了征程的遥远,行军的神速,以及宿营地点的荒凉;“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和“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之间,间隔反复,紧相呼应,在荒凉的夜间环境的烘托中,揭示出木兰乍离家乡,思念亲人,离乡愈远,思亲愈切的心情;从而细腻地透露出木兰思亲的女儿情怀,刻画了一位鲜活的少年英雄女郎的形象,形象地描写出木兰奔赴遥远征途的豪迈气概。

⑦一千多年来,花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喜爱,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诗中木兰的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淳厚质朴又机敏活泼,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不慕高官厚禄而热爱和平生活。花木兰是古今作品中难得一见的完美的女性形象。其次,与故事情节也密不可分。一个弱女子,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建功立业后,却又辞官还乡。情节离奇曲折,扣人心弦。

⑧这首诗歌中所写的故事时间跨度大,内容丰富而复杂,作者是如何作出详略安排的?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详写的内容有:木兰当户织时的心事重重,木兰准备行装时的活动,木兰奔赴战场时的心态,木兰回家后家人的欢乐,木兰重着“女儿装”时的欣喜等。略写的内容,主要是战斗的过程。十年征战,寥寥几句就交代完了。作者不惜笔墨描绘的往往都是他所要着力突出的。这首诗所要突出的正是对木兰完美心灵的颂扬,所以,对残酷的战争,一笔带过。这一详一略之间,隐含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祝福,对战争的冷淡和远离。

《卖油翁》

1.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是一篇富有哲理的短文,通过略写陈尧咨射箭、详写卖油翁酌油这两件事,形象地说明了“熟能生巧”“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只要下苦功夫,多思勤练,就一定会取得成绩的。也告诫人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即使有长处也不应骄傲自满。

2.写作特点

(1)情节曲折有致,富于戏剧性。文章首先将陈尧咨善射的技艺、自矜的态度和卖油翁不在意的态度进行了对比,产生悬念,引起了读者的兴趣,故事便自然而然地展开了。接下去写两个人的对话,矛盾有所发展。再写卖油翁自钱孔沥油,陈尧咨心悦诚服,认输自解,由“忿然”到“笑而遣之”,矛盾得以解决。故事的深刻道理已蕴含其中。课文这样写,情节曲折生动,富于戏剧性,吸引读者。

(2)构思巧妙,短小精悍。这则故事篇幅不长,但叙事清楚,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都写到了。记叙事情时又突出了重点。因为故事要说的道理是熟能生巧,并不是陈尧咨的善射,所以对陈尧咨的射技写得很简单,只用了“十中八九”四个字;而且是就卖油翁的亲眼所见来写。对卖油翁的酌油记叙得较详细。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杓”通“勺”,舀东西的器具

(2)古今异义

①尝射于家圃

古义:曾经今义:吃一点儿试试,辨别滋味

②尔安敢轻吾骑射

古义:怎么今义:安定

(3)一词多义

①射:陈康肃公善射(动词,射箭)

吾射不亦精乎(名词,射箭的本领)

②尔:但手熟尔(语气词,同“耳”,相当于“罢了”)

尔安敢轻吾射(代词,你)

③以:以我酌油知之(介词,凭、靠)

以钱覆其口(介词,用)

公亦以此自矜(介词,因为)

④其: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代词,他,指陈尧咨)

以钱覆其口(代词,它,指葫芦)

⑤而:有卖油翁释担而立(连词,表承接)

自钱孔入,而钱不湿(连词,表转折)

康肃笑而遣之(连词,表修饰)

⑥之:但微颔之(代词,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我酌油知之(代词,指射箭也是凭手熟的道理)

徐以杓酌油沥之(代词,指油)

康肃笑而遣之(代词,他,指卖油翁)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但微颔之

颔:原意为下巴,文中指点头

②动词作名词

尔安敢轻吾射

射:原意为射箭,文中指射箭的本领

②形容词作动词

尔安敢轻吾射

轻:原意为重量小,文中指看轻

(5)重要句子翻译

①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译文: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时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比,他也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

②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译文:(他)曾在自己家的园子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看他很久都没有离开。

③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译文:(卖油的老翁)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箭,只是对此微微点头。

④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

译文: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

⑤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译文: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滴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可是钱却没有湿。

⑥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译文: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罢了。

(6)问题探究

①本文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谁是主人公?为什么?

答:卖油翁,文章所讲的道理是通过卖油翁表现出来的,陈尧咨是用来衬托卖油翁的,为次要人物。

②开篇即写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作者的用意是什么?

答: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出两人的对话,为卖油翁表演钱孔沥油做铺垫。

③文章写了两件事,为什么详写酌油,略写射箭?

答:作者详写卖油翁酌油,是为了用具体事实证明熟能生巧的道理,突出其技艺高超,而对陈尧咨的射技只是一笔带过,以次要人物陈尧咨开头和结尾,都是为了衬托卖油翁。

④陈尧咨对卖油翁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答:变化:由开始的傲慢无礼到最后的心悦诚服。说明了陈尧咨有知“矜”而改的广阔胸怀,同时从侧面衬托出卖油翁的高超技艺和谦逊的品质。

⑤学习了这个故事,你会联想到哪些成语、俗语或典故?

答:成语:熟能生巧。典故:术业有专攻。俗语: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高手民间;强中更有强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短文两篇》

《陋室铭》

1.文章中心概括

这篇铭文通过赞扬简陋的居室,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2.写作特点

(1)本文句式整齐,骈散结合,通篇协韵,音调和谐,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充满了音乐美。

(2)本文运用了比兴、对偶等修辞手法,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文中的精警名句,如“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脍炙人口,流传百世而不衰,显示了它永久的艺术魅力。引用典故和孔子的话,对起首的比兴和“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都是极好的佐证。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白丁:原意是平民,这里指没有功名的人。

②德馨:品德高尚。馨,香气散布得远,这里指德行美好。

③金经:古代用泥金书写而成的佛经。

④丝竹:这里指奏乐的声音,即音乐。

(2)一词多义

①之:无丝竹之乱耳(用在主谓之间,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②是:斯是陋室(是)当是时(这)

③往: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

④名:有仙则名(出名)不能名其一处(说出)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名词作动词,出名。

②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延到,长到。

③无案牍之劳形。劳:使……劳累。

(5)重要句子翻译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平民(读书人一般有功名)。

③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④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杨雄的草玄亭。

(6)问题探究

①文章是如何引出陋室的?

不高、不深衬“陋”,以仙、龙衬托“德”,以名、灵衬托“馨”,暗示虽陋室而不陋。

②陋室不陋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景:自然环境清幽;(2)人:交往人物不俗;(3)事:生活情趣高雅。

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在文中有何作用?

用诸葛庐、子云亭来类比陋室,反映了作者以古代贤人自况的思想境界,暗示陋室不陋。

④“何陋之有?”一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引用孔子的话有何作用?

言外之意:自己就是君子,高洁傲岸,安贫乐道,所住的陋室也就不陋了。

作用:(结构)总结全文,画龙点睛,与篇首的“惟吾德馨”首尾呼应,(内容)有力地表现了作者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高尚情操,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中心思想)

⑤赏析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运用对偶、拟人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陋室自然环境的清幽,烘托了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对陋室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也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的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1)赞同,我们平时应该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来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正如古语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2)不赞同,这句话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赏、清高自傲的思想倾向,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轻视,这是错误的。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爱莲说》

1.文章中心概括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象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象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2.写作特点

托物言志,立意高远,巧妙运用衬托和比喻;骈散相间。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古今异义

①(亭亭净植)植:古义:立。   今义:种植。②(宜乎众矣)宜:   古义:当。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   今义:合适,应当。(2)一词多义

①之:结构助词,的(水陆草木之花);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等闲视之,置之度外);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或舒缓语气   ②焉:语气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兼词(故日月星辰移焉《共工怒触不周山》)   ③清:清澈(濯清涟而不妖);清香(香远益清)   远:远播,形容词用作动词(香远益清);不可以去靠近它,也就是距离长,(可远观而不可近亵玩焉)   ④鲜:少(陶后鲜(xiǎn)有闻);新鲜,(无鲜肥滋味之享);鲜艳,(芳草鲜美)   ⑤直:挺立(中通外直);只,仅仅(岂直五百里哉)(3)词类活用

①蔓:名词用作动词,长枝蔓。例句:不蔓不枝②枝:名词用作动词,生枝杈。例句:不蔓不枝③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例句:香远益清④清:形容词作动词,显得清幽。例句:香远益清

(4)重要句子翻译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只可以从远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译文: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人还有什么人呢?

③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对于牡丹的爱,人该是很多了。

(5)问题探究

①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莲”?

答:因为菊花在秋天开放,不与百花争艳,是花中的隐士,而陶渊明也是一位隐士,菊与陶渊明的品格相似

②“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这句话揭示了什么问题?

答:揭示了自唐朝以来,崇尚富贵,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

③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

答: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生性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体态香气:“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正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行廉,体态端庄,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

④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⑤《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文中牡丹、莲花各比喻生活中的什么人?你怎样看待拜金主义者信奉“有钱能使鬼推磨”的“牡丹之爱”?

答:“牡丹”比喻富贵的人。“莲花”比喻品德高尚的人。看法:对有些拜金主义者的贪图富贵追名逐利行为表示鄙夷和厌恶,他们的“有钱能使鬼推磨”是造成世风日衰的祸根,这种“牡丹之爱”要受到批评和否定。

⑥为什么人们对“花”的爱好不同呢?两个“独”字,有什么作用?

答:喜爱哪一种花,表明人们的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气节。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表明了自己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

⑦作者以物喻人,抒情言志。把菊花比作什么?作者对陶渊明的这种隐逸的生活态度是不是完全赞赏呢?他也愿意隐逸吗?作者更多的则流露出什么情感?

答:隐士。不愿意,因为作者赞赏的只是陶渊明这种不苟同于世俗的人格,而对于他的隐逸却不赞赏,“惋惜”。

⑧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

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不拘繁文苟礼,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河中石兽》

1.文章中心概括

这则故事用寺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理沉在河里的石兽的不同结论,来说明天下事物虽有共同的规律,但又有各自特殊的性质,切不可不加分析,拘泥于一般的道理而主观臆断。

2.写作特点

(1)语言平实,风格简淡。作者叙事平实、明快,没有多余的修饰。例如第一段写打捞石兽,连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短句,简述事情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简洁而又生动。

(2)善于在叙述中制造节奏波澜,平而不板作者先写寺僧打捞石兽无果,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服为确论”——岂止众人,连读者也几乎以为这就是定论了,谁知作者又引出了老河兵的“又笑曰”,谜底这才揭晓。

(3)寓意于事,立意高远。作者的旨趣所在,不是渲染寻找石兽的过程,而是引出最后的深层思考。

3.文言文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

(1)通假字

曳铁钯:“钯”通“耙”,整地的农具

(2)古今异义

①阅十余岁

古义:经过,经历今义:阅读

②盖石性坚重

古义:因为,大概是今义: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③但知其一

古义:只今义:表转折,但是,却

④是非木杮

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是

⑤求之下流,固颠

古义:副词,固然今义:坚固

⑥尔辈不能究物理

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物理学

⑦求二石兽于水中

古义:寻找今义:请求、要求、追求

⑧转转不已

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⑨渐沉渐深耳

古:罢了今:五官之一,用来听声音

⑩二石兽并沉焉

古:一起今:并列

(3)一词多义

①为: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介词,表被动,被)

众服为确论(动词,认为是)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动词,成为)

②之:闻之笑曰(代词,代顺流而下寻找石兽这件事)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代词,代石兽)

其反激之力(助词,的)

③如: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动词,按照)

如是再啮(介词,像)

(4)词类活用

①名词作动词

棹数小舟

棹:原意为船桨,文中指划(船)

②动词用作名词

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暴涨:原意为(水位)急剧上升,文中指洪水

(5)重要句子翻译

①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译文:过了十多年,僧人募集钱款重修寺庙,并在河中寻找两个石兽,到底没能找到。

②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译文:(寺僧)认为它们顺流而下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找了十多里,没找到(它们的)踪迹。

③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译文: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

④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译文: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大水带走呢?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石兽)埋在沙里,越沉越深罢了。顺流而下寻找它们,难道不荒唐吗?

⑤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译文:凡是沉在河中的石头,应当从上游寻找它们。

⑥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译文:因为石头的特点是又硬又重,河沙的特点是又松又轻,水不能冲走石头,(但)水流的反冲力,一定会将石头底下迎着水流的地方冲刷成坑穴,(石下的沙坑)越冲越深,延伸到石头(底面)一半时,石头一定会栽倒在坑穴里。

⑦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

译文:照这样再次冲刷,石头又会再次(向前)翻转。不停地翻转,于是(石头)反而逆流而上了。到下游寻找石头,固然荒唐;在原地寻找它们,不是更荒唐吗?”

⑧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译文:那么天下的事,只了解其一,不了解其二的情况太多了,怎么能(只)根据某一个道理就主观地判断呢?

(6)问题探究

①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作出主观的判断,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判断。

②探究在寻找石兽的问题上,庙僧?和讲学家犯了什么错误?为什么只有老河兵提出了正确的方法???

答:庙僧只考虑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他们都犯了脱离实际、主观臆断的错误。老河兵而“老河兵”则根据石性、沙性和流水反激力等物理属性,以及三者之问的关系,作出正确的判断。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三者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因此能提出正确看法。

③课文阐述的事理对我们平时的生活、学习有什么启示?

答: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同时也诠释了生活学习中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可做空头理论家的哲理。?

④分析寺僧、讲学家、老河兵性格特征。?

答:寺僧:“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可见其毅力坚定但经验不足?讲学家:“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足显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轻视他人老河兵:有实际经验,沾沾自喜?。

⑤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那种表达方式,有什么启发意义??

答:议论。由此可以看出,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做出推想,要根据实践情况做出判断。(或是事物的变化是很多的,不能凭主观臆断去判断事物。

⑥文中讲到了寻找石兽的哪四种方法?他们各自的根据是什么??

答:四种:一在河中原地寻找两个石兽,理由原地是石兽沉落的地点;二到河下游找,?理由是认为石兽会顺流而下;三是就在原地沙下找,理由是石重沙轻,石兽会渐沉?渐深。四是到河的上游去找,理由是由于河水冲激,石兽反而会溯流而上。

⑦分析讲学家和老河兵“笑”的含义。?

答:讲学家的“笑”是嘲笑顺流而下寻找石兽的做法,说明讲学家自以为是,空有理论,是可笑的。老河兵的“笑”是嘲笑讲学家的认识错误,众人轻信讲学家的糊涂,说明老河兵阅历深广,有实践经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xz/52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