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程介绍
1细说目的地
我对西双版纳的憧憬纯粹因为“吃”!吃,非那些让人胃口大开的地道美食,而是我们广东人最爱喝的——普洱茶,“吃茶”的吃。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古代傣语为“勐巴拉娜西”,意思是“理想而神奇的乐土”,这里以神奇的热带雨林自然景观和少数民族风情而闻名于世,是中国的热点旅游城市之一。这里拥有我国唯一的热带雨林自然保护区,世界上与西双版纳同样纬度的地区,基本上都被稀树草原和荒漠所占据,即所谓“回归沙漠带”,然而,西双版纳这片神秘的绿洲,象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这条“回归沙漠带”上。嗯,好山好水才能出好茶嘛!
据专家考证,西双版纳州下属的古六大茶山地区还是全世界茶叶的发源地,世界茶叶源于中国,中国茶叶源于西双版纳……
2细说茶叶之源
吃是为了身体,喝才滋养灵魂!数千年以前,在那个生产力低下物质极度贫乏的年代,有趣的灵魂必须让渡于食不果腹的身体。所以先秦以前的人们,茶是用来喝的吗?这肯定不存在!
话说数千年以前,地球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上很多度,海平面也高于现在,举个例子说当时整个长江以南都是原始的热带雨林,黄河流域还是亚热带的气候。而在西双版纳这片地区最初有人类活动的时期,当时,该地由于人烟稀少,野兽成群又凶猛。在生产力低下缺乏工具的人类,常常要与野兽争夺食物,不但粮食没有保障,也常常刚采到的食物就被野兽抢去。这时,饥饿的人们只能够靠采摘野生植物的嫩尖或根茎充饥。在此过程中,人们发现,食用一种植物的嫩叶尖后,不但不饱反而是越吃越饿,故当地人把其称为“饿叶”。这就是茶叶最初进入人们生活的典故。
茶叶,最初为食而不为饮,更不是拿来品尝。在长年累月的生活当中,人们发现了当食用了别的食物难以消化时,就食用茶叶以帮助消化,由此开始茶从食用引入为药用。“杂椒姜烹而饮之”是古六大茶山土著夷人先民惯用以防治疾病的“土方”。继而,又发现了茶的解渴、消倦、醒脑提神的功效,从而使茶开始成为人们的生活饮料。
于是乎,茶,从当地最普遍不过的一种植物叶子,由以茶为蔬菜到以茶为药,最后演变为以茶为饮的历史……
3细说线路行程
走过的线路详细的说明情况还是加到正文当中吧,这里就不细说了,简单的说说路线:
深圳——南宁——百色——富宁——文山——蒙自——建水——石屏——普洱——景洪——易武——落水洞麻黑——刮风寨——茶王树古茶园——曼松王子山——曼庄——象明——倚邦——革登——莽枝——孔明山——景洪——勐海——贺开——老班章——勐海——八公里工业园——景洪……
正文
在路上
从深圳到景洪,全程约多公里,耗时两天。在此必须感谢开车的两个老司机把我们顺利送进云南,这也是我第一次去云南……
今天一天要开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赶到云南的富宁县,中间还约了南宁的朋友吃午饭,所以起得比鸡早,不到四点半就起床,五点就出发赶到宝安吃早餐,传说中四个人要吃七八十块钱的米粉,味道必须赞!
深圳
清晨六点的深圳,吃饱早餐就出发……
吃饱驾车上路,一路往西……
中午一点到达广西省会——南宁
当然是大餐一顿了
茶圈里常听说,但凡自驾到云南收茶叶的茶商,每年必经过这个叫做“发达”的服务区
当晚入住富宁县城,第二天继续出发赶八百多公里的路到达景洪,确实走一圈茶山,不容易啊……
景洪
景洪市:西双版纳州下辖景洪市(县级市)、勐海县、勐腊县。州府驻地为景洪市。景洪,傣语意为“黎明之城”,古称“勐泐”、“景陇”,旧称“彻里”、“车里”。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这里为整个西双版纳州的交通中心,无论水路、陆路、还是航空都必须经景洪。所以这里也是进茶山的中转站,从这里往东便是茶王老班章的所在地勐海县,往东景是茶叶的发源地古六大茶山所在的勐腊县,也是明清时期的贡茶之乡。往北可进入普洱市去往景迈、邦威、困鹿山、千家寨等茶山。
反正一句话,上山寻茶路漫漫,何不到景洪放松放松?
告
庄
相信第一次到景洪的朋友,一定都会有我这样的感觉,汽车驶离高速进入景洪市区,第一眼看到的必定是告庄双景那两栋高大的建筑,初入告庄西双景完全有一种误入异国他乡的错觉。这里的建筑代表了版纳多民族融合的特点。
告庄的地标性建筑——大金塔
从建筑的细节上看,跟汉地的佛教造像建筑都有很大的差异,大金塔更多体现的是南传佛教的文化精髓。
作为旅游城市,景洪的夜市是全国闻名的。这边日落要比广东晚一个小时,既然还没到点,就那继续逛逛
嗯,黄昏渐近,就等华灯初上
入夜后的大金塔
位于澜沧江堤岸边上的景洪赶摆夜市,成百上千的摊位聚集在大广场上,商品琳琅满目。单看规模来看的话,我觉得这个夜市为全国最大最好,应该没人反对了吧?
热带水果来一盘?
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
湄公河六国水上市场。哪六国?其实应该称为澜沧江湄公河六国,分别为中国、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越南
伴着澜沧江边清凉的夜风……你以为我要念诗句?错了错了,是饿了,该吃点什么了
夜市上怎能不试试特色烧烤呢?这里的烧烤都是先油炸熟再烤的,有点像成都北门那家乐山烧烤呢
景洪能玩的地方当然不止这些了,留给你们自己来开发体验,反正吃饱喝足也逛安逸了,回去好好的休息,期待着明天的茶山之行。明天将一路向东进入勐腊县,目的地是古六大茶山中的易武、蛮砖、倚邦、革登、莽枝……
易武落水洞麻黑
易武:为古六大茶山之一,享誉世界的普洱贡茶之乡,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境内,距西双版纳州政府所在地公里。易武是傣语的译音,“易”意为“美女”,“武”意为“蛇”,“易武”全意为“美女蛇所在地”。
易武各村寨地图,图片转自网络
景洪到易武,驾车大约需要二个多小时,路况不算差,其中一半为高速路,另外一半则是国道省道(其中三分二为盘山路)。遇上堵车怎么办?那就下车走走吃吃喝喝拍拍……
陈升茶厂捐建的易武牌坊,中国贡茶第一镇
标准的到此一游合照
等饭的间隙,来到易武必须试一壶易武茶
在云南,各种野菜野花野草都能吃。饭后决定往落水洞麻黑刮风寨茶王树进发……
生态古茶第一村——落水洞
你能认出什么是茶树,什么不是?
茶园中的茶树,开始抽芽了
茶园鸡,容我做一个的表情
树林当中无端竖立一个玻璃状的建筑,跟周边的环境很不搭,目测也不住人,究竟是什么让村民们费力不讨好地去建这样一个玻璃房?
答案是茶树,落水洞的茶王树,不过已经枯死了,就建这么一个玻璃棺材房纪念一下
麻黑的茶王树就在落水洞的茶园旁边,所以我们决定先找茶王再进麻黑村
第一次到这里,要找茶王还真不易,虽然路不长也不分叉,但这么多树谁知道哪棵是?
这棵这么高还不是?
果然不是,继续走……
走到快要放弃的时候,抬头一看,万绿丛中一处脚手架,应该是它了
这个阵势这防御比美墨边境墙还严格
茶王怎么都不发芽?莫非……我很想问,玻璃房贵不贵的?
麻黑,易武茶的一个标杆村寨。易武几大山头出产的茶料历来受到普洱茶迷的青睐,而“麻黑”又是易武茶中较具韵味的茶品
经过这些年普洱茶市道的兴旺,麻黑村的茶农们大都告别了茅房建起了二三层的平房
生活好了,品位渐渐提高,生活不止柴米油盐,还可以来点花鸟装饰一下生活的情趣
对,没错的,花鸟,这就是鸟,还是吃玉米粒的鸟
刮风寨
刮风寨,寨如其名,时有大风,这里可以说是易武地区最偏远最难到达的寨子,没有之一了。距离麻黑村委会23公里,距离易武镇32公里,从麻黑村出来走不远,水泥路消失,接下来十几公里全是泥泞的红土路,越野路面加上变态的上下坡,一般车是进不去的,这里最吃香的就是各种皮卡车,当然如果你开的是霸道那刮风寨可以随便进。
路是如此的颠簸险恶,又是偏远的边境小寨,用我们的标准来说就是穷乡僻壤。进入刮风寨,这是一场爱茶人的华丽冒险。
这里是真的是穷乡僻壤吗?现在刮风寨的状况用其寨子牌坊的两句对联来说明最合适不过:缘定边关得天独厚茶王村,名扬天下一叶茶香诉传奇。这里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容我给你们娓娓道来。
年之前刮风经济落后,全村没有一幢瓦房,温饱问题更是堪忧。交通不便是这里落后的原因。由于不便进入,村民也走不出去,所以这里开发的较晚,其本上没有现代工业化的破坏,于是乎生态环境优良,古茶树生长于原始的灌木丛林之间等待着凤凰涅槃……
后来随着土路的修通,交通有所改善,识茶之人能较“容易”地进入村寨收茶,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随着制茶工艺提升,茶友忽然发现刮风寨的茶质超乎想象,于是便有了得天独厚的茶王村凭着一叶茶香诉传奇的故事。
年VS年
新旧对图,最感概的是这张,当年的刮风寨连一间合格舒适的小旅馆也没有,只有那平房改建的像猪栏的招待所。还好现在已经建起三层高的客栈,虽比不上外面四星五星的高档酒店,但必须满足了,实用就是最好
刻意找忆涧茶坊的老板,让他发我几张当年他们进寨子收茶时候拍的老照,再加上几张我自己今年刚拍的新照,年的老照到的新照不过走过六年,这里的变化却是惊天动地了。寨子当中就像一大工地,家家户户都在建新房,还有各种新的皮卡、霸道甚至于路虎也走入了寻常茶农家了
回到游记中来,易武这边很多村寨的生态都好,都位于原始森林中,好山好水好生态才能出好茶
上面提到从麻黑出发不久就告别水泥路,进入越野模式。能与这样的路况匹敌的可能就属四川的牛背山了吧?
茶王树河,往下汇流进石棺材河。沿着此河逆流而上,就是大名鼎鼎的茶王树古茶园
经历一个多小时越野路的颠簸,车子已经铺上数层厚厚的灰。洗车?不存在吧,洗了第二天又打回原形了,反正就是心累
一行人好不容易到达刮风寨,必须拍照装逼发朋友圈
牌坊侧面的墙上画有普洱茶的各道加工工艺,很形象生动地描述了茶如何从一片树叶变为茶叶的,吸引着大家驻足观看
从初制到精制再到成品大概是这样几个步骤:采摘、萎凋、杀青、揉捻、晒青、称重蒸软、压制、干燥、包装为成品。
知道我们是新人初入寨,当地著名的制茶人大王决定带我们去巡山
各种破土基建,这才是新时代新农村该有的样子
刮风寨里唯一的菜市摊子,品种还算丰富,看了一下应该部分蔬菜是外地拉进来卖的,农村最不缺的就是这些东西,估计生意也不会太好吧?
冬瓜猪
特此声明此图与上图没什么关系的,哈哈
能让一群黑皮冬瓜猪义无反顾地往一个方向跑,你一定猜到是干什么了
对,就是开饭了,都是吃的玉米粒啊?看来这地方的猪确实比城市周边的猪吃得好太多了
溜达完寨子,也逗过了二师兄,直奔今天的目的地:忆涧茶坊的刮风寨初制所,也是著名制茶人大王的家!赶了大半天路,也该好好的坐下来喝壶好的刮风寨新鲜毛茶,再品一顿地道的农家饭菜,吃饱喝足再劳动劳动,帮老王把家里新收的鲜叶“炒熟”……
走了二千多公里,历史数天,终于是见到了梦寐以求刮风寨毛茶了
今年云南的天气异常,降雨减少,没有雨水的滋润,茶树少发芽或不发芽,产量大减已成定局。忧中带喜的是虽然茶叶减产,但因为水份少,今年的成品必定比往此年更为优质,山野韵味和蜜香更足
新鲜毛茶的叶底
看汤色,果然……
饭前,辛苦劳作了一天的茶农把鲜叶送至初制所来了
鉴于寨子里的农家晚饭太丰富,为免引起朋友的不适,在此省略一千字跟数十张美食图
饭后劳作,任务是每人至少一锅,也就是5公斤的鲜叶,体力好的可以一直炒下去
我们漂亮的小姐姐也亲自上阵,不容易不容易
一锅炒下来,至少也得二十多分钟,实打实的体力劳动啊
我们戴着厚手套,下手去炒的时候还是烫到手指起泡,那老王为什么可以不戴手套?咱也不敢问啊……
请教了专业人士才得知,杀青炒茶的灶一般及腰高,铁锅倾斜30度左右,方便翻炒。一般用柴火加温,锅温到达℃以上就可以投入鲜叶了,鲜叶投入之后,戴上手套就可以开始杀青了。杀青时必须闷抖结合,使茶叶失水均匀,高温快速钝化酶活性,制止多酚氧化。
第二天的清晨,站在大王家屋顶拍摄的刮风寨全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春燕啄新泥?
生活确实需要仪式感,例如吃早餐也必须排排坐好,表情严肃,只因摄影湿把相机拿起来了
正宗云南不过桥的刮风米线
吃完早餐,偶遇一队穿鞋着传统瑶旅服饰的队伍,反正围观不用钱,好奇的我们偷偷跟上去
原来是组队去参加寨子一姑娘的出阁酒,穿得这么隆重,我就猜到是喜事
刮风寨不远就是边境线,跨过去就是邻国老挝。早上不炒茶,我们决定穿过原始森林走上几公里路去看看边境的界碑
这些摩托车应该是采茶工的代步工具,一开始我以为他们拿一些杂草这样覆盖住车身是为了防美国的卫星侦察。你们知道原因的可以在底下留言讨论一下
很像无花果吧?当地人叫木瓜果,还没熟,要六月才能吃,好咯我们完美地错过这道水果美食
14号界碑,注意碑上的字体,鲜红的颜色,应该是新刷过的,我相信是巡逻的边防战士久不久就进行维护保养上色的
再看看老挝,只能呵呵呵了,大国何故为大国,小国何以成不了大国?
看了半篇游记,你是否还不知道作者是谁?没错,就是在下,好不容易找到人帮助拍张单人照了。另解释一下,这里早上很冷,大约只有十四度,中午太阳大的时候能达到33度左右,所以勤穿脱衣物,不容易感冒生病
茶园中的生态好不好?就看看能否找到这种苔藓地衣,对于空气跟生态环境的要求很高
我们都是爱生活的茶友,白天不炒茶?那可以炒菜啊
分工明确,有人洗菜有人切菜,有人打下手,有人炒菜,还有人欢呼给大家加油的
斌哥此行的最大一个职务就是给我们当大厨
经历一个半小时的奋斗,一桌饭菜都做出来了,作为告别刮风寨前的最后一顿,那是真香啊
吃饭需要仪式感,因为摄影湿又拿起相机了
出去刮风寨当然还要再走一次那段疯狂变态的越野路了,下一站为刮风寨的茶王树古茶园,越野路少不了,还要下车涉水徒步上文提到的茶王树河,还要攀登几百米的山坡才能到达,真真正正的“深”林里的古茶园
刮风寨茶王树
如果说刮风寨是易武茶区的标杆山头之一,那么刮风寨下属的小产区茶王树一定是刮风寨的贡鼎之作了。
茶王树,并不是一棵树,而是属于刮风寨的一片人迹罕至的山地之名称,全称应为茶王树古茶园,相传该茶地中有人发现过树干粗得难以想象的古茶树,因此将其命名为茶王树。茶王树的古茶树大都生长在原始森林当中,由于被其它树木遮挡,阳光日照不足,于是其茶树生长缓慢,但是极好的生态又让其茶叶的品质冠绝易武。可是,稀少的产量加上极难到达的地理位置,全凭人力把鲜叶背出,如此珍贵自然价格不低……
海拔米的茶王树古茶园。要进入有两种方式,一种就是驾车绕一大段山路下到河谷中,然后下车走水路沿着茶王树河逆流而上,途中多次涉水过河,还要穿越原始树林,最后攀爬数百米的陡坡才能到达。连上驾车加徒步,来回用时至少在五个小时以上。
另外一种进入方式,则是从刮风寨驾摩托车进山,再下车徒步进到茶地,来回用时约四个小时。反正都是费体力的活,想想心就累……
对于爱挑战的我们,肯定不会因为这一点难题就退缩的,走山路进去太没挑战,那就来段水路加陡坡吧!选择这样进去的另外一个大的原因就是下图那些小动物
能看得清楚吗?没错,就是旱蚂蝗。走山路那边进去很多这种让人惊恐的动物,大家决定直接放弃这路线(后来才得知,春茶季一般很少蚂蝗,最多是在秋茶的季节)。当年我的第一次进西藏,派墨公路还没修通,只能徒步进墨脱,之所以没走最大的一个原因当然是徒步路线要蚂蝗山,想不被咬是不可能的事……
好像扯得有点远,还是回到行程上来……
驾车从麻黑村走十几公里的山路,上上下下盘山绕几十个大圈下到茶王树的河谷
大王开着好车硬是要皮这一下,把车开到对面的平地上,普通的车只能望河却步了咯!这里是汽车能到达的最远处了,后面就要涉水徒步
哈哈,对面就是开着普通SUV过不来的朋友
大人小孩一起玩水开始
听说水里也有蚂蝗,大家如临大敌,把登山鞋快干长裤都穿上,生怕露一点肉肉。当然登山杖是必须的,我个人习惯使用双杖
开始前来一张
开始进山咯,路线是沿着茶王树河逆流而上,两边都是原始森林,水很干净,空气也很巴适,在负氧离子的熏陶中大家一致认为有点醉氧了。
先前说登山杖是必备的装备,没有带的朋友随手捡根坚硬点的树枝也可以凑合,原因就是水里碎石太多,有了登山杖的加持,能保持身体的平衡不易“扑街”啊
斌哥:你们先走,我抓一袋鱼晚上烤着吃
环境好,空气好,还有队友也好,这样的情景下走起路来都特别欢快……对比起年初春节时一个人坐53小时的火车到西藏,那个缺氧的感觉现在想想确实是太难受了
到此一游标准照
除了涉水,还要丛林穿越
就是这样的丛林,人工用砍刀开出来的一条小路,地上各种藤蔓、树枝、枯叶,还有最要留心的是刺状的竹枝,容易伤脚,每一步都要小心翼翼
一个优秀的摄影师必须具备的一个身体条件就是腰要好
离开大江大河,开始森林中的向上攀登,路也是人用砍刀从山坡杂木中开出来的,每一步大概只有脚掌那么宽,扶手是不可能有扶手的,树林里树木这么密,可以抓住树枝树根借力向上
走走停停,累了就休息,这是户外很重要的一项节省体力的方式
原图无PS,刚举起相机按下快门时,脚一滑向后倒了……扑街了。嗯,相机没事!我知道你们关心相机多过关心我
看到各位这么开心的表情,就知道这是后面原路返回时候的照片了,上山让人气喘吁吁,下山相对轻松可以谈笑欢声
过河涉水加丛林穿越30分钟,加上森林中爬坡海拔上升多米用时20分钟,全程50分钟终于到达茶王树茶地
茶农们自己搭建的窝棚,平日采茶季的时候采茶工就吃住在这里。看着他们的生活条件这么艰苦,不得不感叹好茶确实不易
茶园一角
来得正当时,茶树开始抽芽,开花
新鲜的嫩芽摘下放嘴里嚼,生津回甘甚是强烈,比喝上半杯水还止渴
开花咯喂,古树茶花谁看过?
大家自然的竖起姆指为32个赞,图中六人每人两只手指共十二个赞,另外二个个赞是相机后面的那谁手动点的
茶园中最高的一棵高杆古树,树高约十米,反正我爬不上去,这鲜叶是与我无缘了
与茶王树古茶园中的高杆茶王合影,你能看到茶王的树冠顶不?
采茶购还没开始,拍完照后我们原路返回。茶王树的行程告一段落,下一站是同属勐海县,离易武镇不远的另外一个乡:古六茶山有其四的——象明彝族乡
曼松王子山
清代皇帝指定六大茶山中的曼松茶叶为贡茶,其他寨茶叶概不要……不得不说,当年的“皇帝老子”还真是识货啊!曾经听人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易武的刮风寨茶王树如果被称为易武之王的话,那曼松就是易武之神了。”这句话是否形容得过去夸张暂且不说,明明曼松不属于易武的嘛,何来易武之神呢?
曼松茶区原来隶属于古六大茶的倚邦古茶山,现其属于象明乡曼庄村委会管辖。曼松的历史,风风雨雨,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史的缩影:从当年的贡茶之乡,渐渐走向衰落,原住民大都逃难离开,现今很难寻觅。经历百年风雨后,曼松现在已成为普洱茶的标杆名山产地了。曼松,是个有故事的地方。文章篇幅有限,就不再重复曼松王子山的凄美故事了,更多曼松的历史可以查阅书籍或网上资料。
年夏天第一次喝曼松,被那个茶气打败,自此对这茶印象深刻。
年春天第一次到云南,第一次到曼松,从源头再一次品尝曼松,期望瞬间被满足,原来快乐是这么容易的!纵然曼松王子山看到的都是各种断头的古树,但它仍不失为好茶啊……
想带上你私奔
曼松王子山入口
一个贡字,让人以为这里是世外桃源般的环境,可是当你亲自来到现场,也不外如是嘛,生态跟刮风寨茶王树的比简直天堂和人间
关系到位,跑到别人茶厂蹭了一泡王子山的新茶喝
曼松茶的特点应该是茶气足并且高扬散发热感,茶汤甜润,香气含而不露,暗香浮动让人回味悠长。但是山寨里海拔太高,水烧不开,茶又新做水气未消退,喝不出该有的滋味。
名山村寨现在很多都被大企业“占据”。普洱十分好,九分在曼松,这句话我是从价格上去理解的
第二天就是则道公司举办的曼松采茶节,庆幸来得巧,完美错过了人从众……
采茶节来的人肯定多,茶厂已经提前搭好帐篷接待各地客人了,这天气下住帐篷会不会冷了点?
喝饱茶,出去走走找找古茶树……
走啊走,走了半个小时的山路,还是没找到一棵像样的古茶树
只看到远处满山的白花,可以炒菜的那种
既然找不到古树,那就果断放弃,站高点看看风景更好咯
天色渐暗,下山回去,下一站是古六大茶山之一的蛮砖
蛮砖
上文多次提到古六大茶山,那么这古“六大茶山”的名字如何得来?传说与诸葛亮有关。相传孔明当年南征孟获时,走遍了六大茶,留下很多遗器作纪念,具体为“留铜锣于攸乐,置铜鉧于莽枝,埋铁砖于蛮砖,遗木梆于倚邦,埋马蹬于革蹬,置撒袋于曼撒”,于是乎六大茶山因此而得名。
蛮砖,现称曼庄,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境内,蛮砖茶山东接易武,北连倚邦,居于古六大茶山的中央位置。蛮砖茶区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中老茶树保存较好的茶区之一。
昨夜入住在曼庄的越庄号茶厂,一家坚持用古法做茶的茶厂,这里不止环境清幽便于入睡,饭菜还做得特好吃,回来都一段时间了,还在记着厂里的干巴等美食
一大早,勤劳的老板已经把昨天炒好揉好的茶叶拿到外面晒青了。跟别人家都是放玻璃房里晒干的不一样,这里坚持不建玻璃房,坚持利用太阳直晒,虽然人工成本时间成本都增加不少,但是制成的茶叶“太阳”味十足,滋味更传统,促进茶叶转化的活性物质没有受到破坏,因此其后陈化的价值越大
西双版纳的春天阳光充足,很适合晒茶
厂后面的鸡窝旁锁着一只金毛,不怕陌生的很亲人
晒完茶,逗完狗,吃过早餐后,赵庄号的老板带我们参观他的老家曼庄村
春茶季,家家户户都在做茶晒茶卖茶
石斛花,漂亮?
有人知道这是陶缸里面装的是什么吗?
其实就是酱油,估计现在的人们都没见过酱油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吧?
蛮砖居然也有荔枝?只恨来得太早,荔枝还没熟
让人流口水的火腿
曼庄村里面的一块功德碑,年代久远字迹都模糊不清了,具体写什么不知道
功德碑就这样藏在柴房外面
这家人很有爱,不单止建有临山的凉亭,还在亭里设置了茶桌
从高处俯瞰整个茶园,能数出名字的树木就有十多种,数不出的就更多了
从亭子往远望,能看到茶地的全貌,天气好的时候还能清晰地看到对面山头的么连寨(因为读音的原因,广东一些茶人喜欢称其为摸奶寨)
高发倡老师经多年考察亲自绘制的古六茶山文史地图。建议打开地图的朋友就不要在里面找景迈、老班章的位置了,会闹笑话的
前有刮风寨大王带我们去巡山,现有曼庄赵大哥带我们巡茶地
蛮砖生态茶园,不要觉得茶树才那么点大?其实很多都上百年的“断头树”,就是光景不好的时候被砍掉了,后来在树头里又长出细枝出来
不像那些台地茶需要打农药还要施肥,这森林里的枯枝落叶是不用打理的,雨水加微生物的作用下慢慢腐化又重新回到生态系统中
来得正是时候咯,春芽已挂满树
又看到了这种苔藓
不知道你们是否思考过这样的一个问题:从原始先民眼中的“饿叶”,演变成现在茶农眼中的“宝贝”,让大家过上美好生活的致富之叶。千百年来,不知道这是人类在驯化着山茶科的植物,还是它们在驯化着人类?
爱喝茶的人都是被驯化的人类吧?
墨绿色的春芽
喝茶这么多年,我是这次到云南,到赵庄号茶厂,才知道原来普洱茶精加工当中的挑黄片这一步骤,还可以机器化的
就是图中这台机器,自动挑毛茶中的黄片(就是老叶)
工作效率那不是一般的快,目测几十公斤的毛茶,半个小时不到就分拣完毕。要是换成人手,可能得三天吧?
一台机器,两个人,一个送料,一个接料,相当于五十个人的工作效率
据说机器分拣的原理是根据色谱的不同,具体怎么的操作咱也不懂,咱也不敢问啊
分拣的成功率还是蛮高的,挑完第一轮,只需要把这桶黄片再过一次机器就行了
倚邦
倚邦茶区,隶属于勐腊县象明乡,古时倚邦称为“磨腊”,在傣语中意为“茶井”的意思。从明朝起这里就是古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和行政主管地。清雍正年间更被定为贡茶,从而奠定倚邦为古六茶山的茶叶加工中心和交易中心的地位。
历史长河当中最大的不变就是变化,随着国运的衰落,清皇朝也走向了灭亡,因“贡茶”热闹喧腾了二百多年的倚邦也陷入冷寂萧条。确实,有时候真的是祸不单行福无双至。年,生活在攸乐山的基诺族,因为不堪承受倚邦的汉族官员制定的沉重赋税,以及长期在他们跋山涉水换取粮食时的缺斤短两,攸乐人发动了起义攻进了倚邦,战火在该地烧了三天三夜,几百年筑就的古镇上无数精美建筑全部化为灰烬……
古镇街是被烧掉了,但值得庆幸的是古茶园却能得到较好地保留,让我们还能品味得到倚邦的岁岁茶香。
倚邦老街
虽然我不知道这些石头是做什么用的,可是这些充满岁月痕迹的旧石具是我在倚邦老街所能找到的最完整的历史记忆
倚邦家老街
曾经喧闹繁华的倚邦,现在只剩下这么一条老街道
我们来的时候刚好是农忙时节,目测街上的狗比人还多
在东莞怎么都种不好的石斛,在西双版纳是随处可见,还都是开满花的很好看
脱贫先立志,致富靠茶叶
树蕃茄
未熟
此时此刻,我们正踏着欢快的脚步——去吃饭
中午到相熟的朋友家吃午饭,被桌上这么一大桌菜吓到了,什么鱼、肉、各种山珍野菜都有,就连干巴都做了两种,还有腊肉……美食面前,口水一地
倚邦热情的茶农丰富到吃不完的农家菜茶农朋友实在是太热情,一大桌的菜,我们一行人努力了一个小时还是吃不完,估计还剩半桌菜。今天这一顿可能是我们进云南后吃得最好的一顿饭菜,纯天然无添加,十分安逸,超级满足!
拍仪式感的摄影湿又拿起相机了……
来茶山,如遇吃太饱难消化,这个问题完全不是问题,饭后整泡茶消消腻就是了
那就来泡倚邦的特产,普洱茶新贵的“猫耳朵”茶
猫耳朵可能是茶界中的大熊猫,作为小叶种茶当中的奇葩,在一堆大叶种普洱茶面前,完全不惧挑战。如果要举个例子来形容大叶种的普洱跟猫耳朵的差别,那就举姚明跟郭敬明吧,大家都懂得
新茶的汤色
叶底
吃饱喝足后,那就活动活动一下身子,参观倚邦生态环境最好的曼拱大黑树林茶园
大黑树林离曼拱大约四公里,路况并不是太好,因此茶农在山上设点初制茶叶再拉到山下售卖,不失为好的办法
白天是采茶的农忙时候,茶农大叔并没空搭理我们,但是派了他们家的小黄接待我们
两三下手势,小黄就被我拿下了
这里森林覆盖率高,而茶树就生长于林中
这里的海拔比曼拱要高出米,这里生长着很多几个人才能合抱的大树
这是下车后徒步能达的最近一片古茶林,被大片高大的乔木包围,中间则为成片的茶园
哪哪都是古茶树
再再再再遇苔藓
这是松萝吧?海拔稍高,大气环境优良的原始森林中才看到的
茶叶经常喝,茶果见过的人是不是很少?
倚邦小叶种茶
大黑树林的两棵茶王,目测随便一棵都是十多米高的
莽枝
莽枝茶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原安乐村委会辖区,它西与攸乐茶山隔江相望,东北连革登茶山,海拔约-米之间。早在商周时期,该地的哈尼族僾尼人和基诺族等原住民族就从事着茶业的工作。唐、宋期间已初步兴盛。
从倚邦驾车到莽枝,途中会经过革登,路况为硬底化的水泥路,十分的好走
斌哥决定吹响号角,带领我们走进莽枝古茶林
浩浩浩荡荡进茶园,在下午5点30分的斜阳射身下,走在树林当中不冷不热,可以说这是相当的舒服
勐腊交通局提示你,道理千万条,安全第一条,走过路过记得不能玩手机
目测地上的树叶有二公分厚,踩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声音,人稍不留神就有可能滑到
茶树为什么都生长在这样的山坡上?目测坡度有四五十度啊,行走其上相当的困难
为什么别人在陡坡上健步如飞,我们却步步为营?是该减肥了还是换对好的登山鞋呢?
旁边的大树倒下时,把一棵高杆的古茶树的树冠砍掉了一节,可惜可惜啊
就是这棵高杆的茶树,顶部原本要大得多,左侧被倒下的大树压断
参观完毕,下一站孔明山!那个谁谁谁,走路不要玩手机啊啊啊……
孔明山
孔明山,位于勐腊县象明乡,靠近莽枝茶山与革登茶山,海拔.2米,方圆十平方公里,为古六大茶山的最高峰。孔明山地势十分险要,四周都是悬崖峭壁,唯东西面有条小道,弯弯曲曲直达山顶。
立足于孔明山之巅,纵观周围山川秀美,气势伟岸,甚是壮观。假若天气合适,站在山顶之上抬头可以观星空银河,低头一看能观远方云潮如海。晴朗无月的凌晨,能看到星群密集的银河像一幅轻纱的彩带,孤悬在天顶。雨后的清晨,白云从山谷底下升起,形成云海,远处的山头在云海中突出,犹如一个个岛屿似的。
西双版纳著名景点——孔明山
西瓜?还有这么小的西瓜?
车是能开到山顶的,但是我们喜欢自虐
好吧,到哪里都有“保安队长”欢迎我们
贿赂“保安队长”的一会功夫,他们走老远了,都不等等我
道路千万条……
茶祖孔明像
茶祖是手执茶叶吧?
早上从曼庄出发,走了倚邦、革登、莽枝,最后到了孔明山,入夜后还要赶回象明吃饭然后回到曼庄的茶厂住宿,全天至少走了一百五十多公里的山路。今天的行程应该是最累的,不过孔明山的风景不赖,疲惫并不影响心情
孔明茶神
树上长满野果,掉地上的果子后来成为了斌哥的猎物
这是什么果?山楂?也不像嘛
跟孔明茶祖的各种耍酷合照……
下山前来一张合照,1……2……3……
不对,刚才的合照一棵“草”挡住了斌哥,把草掰下去再来一张,右边的不是镜头的污点,而是空中飞翔的大鸟,完美……
月牙塘,相传莽枝山有茶王树,大数围,后该树死后倒下,被野火烧入地下三四米深的大坑中,该坑长期积水,使周围的土塌陷,加上后来水牛出入而逐步形成月牙形状
傍晚夕阳西下,青山叠嶂映红霞……我喜欢这样夕阳,因为它美得深邃、辉煌
夕阳的最后一缕余辉,最引人注目,也最让人恋恋不舍……
勐腊县各茶山的探茶之行完结,明天将回到景洪,接着是普洱茶产业的中心——勐海县。
老班章
从前,中国农村脱贫致富看大寨村,后来看华西村,现在?首选地处西南边疆—的偏远小山村——老班章。一个产业单一,生态环境一般,地处十分偏远,经济收入全靠一种农作物,却富得流油的地方……
据统计,目前老班章村每户的家庭年收入在万以上,让很多人忘记了这里曾经是著名的贫困村:老班章人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才解决温饱问题;年村里才历史性的实现通电;0年,老班章茶的收购价格只有8元每公斤……
老班章村,位于勐海县东南部的布朗山布朗族乡管辖。距勐海县城约50公里,与景洪市有公里左里的车程。这里的平均海拔米,最高海拔达到米。始建于年,“班章”二字源自傣语:“巴渣”,意为:“一条鱼”,班章为汉语音译。
从勐海县城出发,经贺开茶山就能到达老班章村。其中勐海到贺开为硬底的水泥路,平地路况极好;后面上贺开山为碎石路面,走在上面是相当难受……过班盆,一直到老班章村已修好水泥路,路况不错,就是山路要注意来车不能开太快
勐海县城周边一带的平原,均是傣族人的村寨,路两旁均种水稻为主,一马平川、风光优美
大路的两旁,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早春田间已长出一筷子高的绿油油的早稻苗,站在这广阔的田野边上,纵目望去远方群山便是贺开与布朗茶山
离开稻田开始走上山的山路,路面是大块的碎石头铺就而成的,十分的不平,汽车行走在其上面会产生高频的震动,可以说这一路下来十分伤车胎跟避震,坐在车上的我们十分的难受。途中经过贺开的曼弄老寨
新六大茶山之一的贺开山,光秃秃的山头,跟勐腊那边的茶山生态差太远了
年,国家实施旨在振兴农村经济的“星火计划”,在云南大面积砍伐古茶树,用矮化茶树和换种台地茶的方式实现茶叶增产。现时很多茶山都变秃头山,就是那个星火计划造成的吧?
离开贺开茶山继续往里走,边到达布朗山的班盆茶区,这里的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
欢迎到达云南AAAAAAAAAAAAAAAAAAAAAA级景区,中国普洱茶第一村——老班章
今年新搞的景区,各种规定,各种收费都出来了,我总觉得老班章根本就不缺那点钱的,只是为了方便管理吧,每人交个一万块押金才能寨子,出来后每人返还一万零块钱……这样可好?
没钱交门票,要不拍个照就走咯?最后动用了各种关系,还是顺利的驾车进入了老班章村
云南当地最著名的农村信用社,没有之一咯!年11月,云南省农村信用社入驻该村,成为全国首家落户偏远村民小组的储蓄所。自此以后,老班章的村民终于告别了晴天晒雨天烤人民币的尴尬处境(当年电子交易并不流行,茶商大都带着现金进寨子收茶,而收到现金的茶农到县城存钱也不方便,在阴雨的季节大理现金纸币容易受潮发霉,于是乎“晒”钱就成了当地人的一种习惯)
这些年,因茶致富的老班章村旧貌换新颜,家家户户都建上新房
当然,家家户户都买上了好车,不是我夸张,那些让女人在车里哭的宝马和让女人在引擎盖上哭的奔驰,在老班章村只能作为代步买菜的入门级车型
跟刮风寨一样,老班章寨子里就像一个大工地,有钱人都在建房子,动不动都是二三千平方的建筑面积。没钱的人……相信我,穷人在在这里不存在的(像我们这种游客除外)
饮水不忘挖井人,有钱后的老班章人没有忘记给他们带来财富的茶叶子,于是乎把古树移种在家里,天天看着供着,偶尔施个肥什么的,看到茶树像看到人民币那么开心
村内限速……取消了?
为什么说老班章村是云南AAAAAAAAAAAAAAAAA级景区?在村里还能遇到游客电瓶车相互堵车的
建这么一栋房子没有四五百万不行吧?
既然买不起门票也坐不起电瓶车……参观茶园上自己的11路车也不错
一开始还在思考着这么个问题,致富后的老班章村民为什么都在家门口竖这么一个大石头,在石上刻上清晰的大字“老班章***号”。后来我才知道,现在老班章村民早已不是农民了,也不是简单的卖茶叶了,现在老班章人开始以户为单位在县城或景洪开门店、走渠道、参加茶博会进行推广了。
以前那种茶农茶商同上一条船,互惠互利,你赚你的毛茶钱我卖我的市场价,这种模式渐渐被打破,富起来的老班章人甚至于比那些开着大奔上茶山收茶的茶商还有钱,已经不满足于农业加工这个角色,而是往更下游进行扩展,反正有钱任性,参加几个茶博会花得了多少钱,开几家门店自产自卖又用得了多少钱呢?关键他们打算要形成产业吧?以上为我一家之见
去年年刚修好的老班章茶王路
水泥硬底化的道路修好后,村规民约跟上,以前那种低素质的游客、茶友、茶商把车开到茶地的甚至开到茶王脚下的事不会再有了
茶王路旁的老班章茶园,有大树也有小树,一般为小树为主
是气候的原因还是别的原因,老班章这边的茶树发芽率明显比勐腊古六茶山那边的要多
班章为王,爱茶如珍……
目测村寨离茶地大约二三公里远
每天来访的人这么多,什么素质的都有,像这种提示牌还是要有的。但我觉得还应该加强技术监控的水平
老班章茶王后,个人应该这个“皇”是错的,应为“王”。可能看到茶王后枝繁叶茂啊
反倒去年炒作到60多年的老班章茶王今年的情况好像不太好。嗯,要不我把落水洞那玻璃棺材房的原图发给有需要的人?
“朝圣”的人们
不是来朝圣的我们,其实只是到此一游蹭泡茶喝喝
年的星火计划,云南人把大量的古茶树砍伐掉,种上矮化的台地产用以增加产量,但是老班章由于地处偏远,村民们觉得茶叶不值钱懒得砍树,今天看来,当年村里人的这一“懒政”之举竟在无意间保住了暴富的种子
世界变化之快简直让人叹为观止,二十年不到,只用了三分一代人的时光,当年毫无价值的树叶变成了今天的普洱茶之王,多少人上山而求不得的东西
茶树上冒出碧玉般的嫩芽,在阳光下,仿佛孩子的眼睛一般闪着亮光
东玛老果?这个有点看不懂了
老班章村作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成功代表,新农村建设的弄潮儿,抛开俗世的眼光去看,其实这里蛮漂亮的,至少我没看到老班章会成为下一个丽江古城(过渡的商业化,鱼龙混杂,坑客、欺客、管理失控等)的可能
的确,儿时是欢乐的,童年是那么的天真单纯!这里我想问的是,老班章的孩童们平日在村子里嬉戏时,是否知道他们的父母是多么的有钱啊?
看着寨子里的建筑工地一个接着一个,就知道老班章不老了
挑黄片的茶工
免票进到老班章村,怎么能不蹭上一泡老班章普洱茶?
上万块钱人民币一公斤的老班章生茶
知道我们开车上来不易,下山的路也不好走,于是乎主人家热情地拿出酸杨梅给我们,困的时候来上一颗……那酸爽
老班章新茶的汤色
泡完后的叶底
自7年老班章茶价暴涨起,十多年的时间过去,老班章的市场依然屹立不倒,且水涨船高,在充分竞争的茶叶市场里,老班章冠绝普洱的品质和招牌显然已经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离开老班章,离开布朗山,又一次回到山下的水稻田,此时夕阳当前,不禁让我们想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当年生产力还低下的年代,土地的产出还很有限,粮食是当年的硬通货,傣族人凭着人多的优势,占领着最好的水田,其它族群在傣族的挤压下只能往山上落户发展,收入当然比不上山下种水稻粮食的傣人。然后历史的长河走过数百年,山下的傣人还是在种着水稻,优质的大米收购价也就三块不到,一年种田收入应该不到一万。而当年被赶上山的人,随便采摘生产一公斤的茶叶就能卖一万块钱,年收入是山下那些人的十倍百倍千倍……
勐海八公里工业园区
勐海工业园区,因其位置离勐海县城约8公里,又被称为勐海八公里工业园区。园区位于勐海县城东北方向,流沙河左岸,国道线旁,距勐海县城8公里,距版纳州府景洪市区37公里,规划面积7平方公里。是一个以云麻、茶叶加工为主,以其他农林产品加工为辅的新型化工业园区。
如果说勐海是中国普洱茶产业的中心,那么八公里工业园就是这个中心的中心了。这里云集着陈升、国艳、老曼峨、中吉号等大型茶企和各类中小茶企上万家。
今天的任务不重,不用上山也不用赶路,唯一的行程就是到大茶企的生产基地参观学习,掌握普洱茶是如何加工出来的,看看国内知名大企业的生产流程跟生产工艺如何
第一站,中吉号,深圳知名茶企
中吉号的主打就是麻黑
滋味还不错
一行人与中吉号的杨总合影。
第二站,就是八公里工业园中占地最大,位置最好的——陈升茶业。老班章能从默默无闻到中国的普洱茶第一村,陈升的功劳最大
打造有文化的企业很不容易,例如陈升号工厂的这个大门,一定会让你印象深刻,这大门是由陈升茶业董事长陈升河亲自设计,感灵的来源就是普洱茶的四种紧压茶的形状,分别为七子饼茶、砖茶、沱茶、龙珠茶
公司大堂,设计的很霸气大方
企业发展起来到成熟这些年的历史事件、荣誉,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可以给客户跟经销商讲故事的地方
大堂里摆放着各种年份的老班章纪念茶
厂里的茶艺师不单止会泡茶,还能当导游
陈升河自述。但凡成功者,必定历经无数的曲折
茶厂是建在山上,是整个八公里工业园的制高点,站在这里远望,整个工业园一览无余
“和气”是毛主席的女儿李讷老师的题字
我们紧跟导游姐姐参观生产区
建有专门的观光道,给客商跟客户参观用,生产观光两不误,既能保证游览的体验,又保证生产不受干扰不受污染,毕竟茶叶也是食品加工生产的流程
来一段陈升厂里的包茶速度冠军的视频,让你们知道她包茶又快又准
观完生产区,导游小姐姐说带我们休闲一点,参观茶厂山顶的休闲生活区
这是一堆普通的木头?那你就错了
其实这是巴达山的老茶王,高三十多米的,死后被保存在陈升茶厂这里
走完茶厂的文化区,又走完生产区,最后又逛完了生活休闲区,怎能少得体验一下陈升的品牌理念:陈升号让您知道大树茶的味道!先一泡今年的新茶,再一泡08年的易武大树茶,一新一旧,一起一落的变化,来云南十多天的疲惫瞬间没有了……
景洪告庄
当天从勐海下到景洪,大家一致认为还是喝得不够过瘾,于是乎入夜后在告庄来一场品茶猜茶的活动
能在告庄这样的旅游区内找到这么一个安静喝茶的地方,不容易
今年的春茶,分别为刮风寨茶王树,曼松、蛮砖还有老班章,今晚要全部把它们都喝个够
注意表情,有人茶气上头了……
认真喝茶,大家主动放下不玩手机
明明大家说好不玩手机的
喝完几泡好茶,夜渐深,云南的行程也快结束了,他们说年,年,年再见……对,到时候年再聚告庄,品上一壶年的春茶,再讨论一下这些年是国家是如何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中国人是如何实现了民族复兴的……
正文完
鸣谢
旅程虽已完成,可是收获满满,一路下来得到不少朋友们的帮助,在此必须感谢,排名不分先后:
1、深圳忆涧茶坊的全体工作人员。
2、深圳雅林茶馆的全体工作人员,特别是美美的老板陈康林小姐姐。
3、忆涧茶坊的老板小布:把新车奉献驾车送我们进云南,把行程都安排得满足满当当的,吃得丰富,玩的地方又多,最重要是茶山上该学的都学到了,没学到的留到下次。
4、斌哥:全程驾驶时间最长,烂路全由他开的好司机啊,还给我们当厨师长做好吃好喝的!还有时不时来一张搞笑视频或图片段字到群里,疲惫的旅程中缺这样的欢乐是很难过的。
5、刮风寨的王队长:每次都亲自驾车到易武接我们进寨子,还有我们进茶王树,没有这样给力的队长带领,估计我们只能到易武老街看看照照相就走了吧。
6、赵庄号茶厂的赵庄主:蛮砖那几天都住在庄主的茶厂里,既吃好住好又喝得好。还把景洪告庄的茶店借给我们喝茶聚会休息。
7、张云楣:一个优秀的向导,带着我们走曼松、蛮砖、倚邦、革登、莽枝还有孔明山这些地方。
8、易武的高发倡老师:他的著作《古六大茶山史考》和《云南古六大茶山文史综合地图》,对本文有重要作用。
9、萧象:很实在的一个茶人,没有架子不会高高在上的样子,教我们看茶识茶泡茶,重点是请我们喝“猫耳朵”茶。没有他的关系可能我们连老班章寨子都进不去了。
10、林华浩夫妻:以后上抖音又有一个学习英语的平台了
11、世界的一切相遇都是久别重逢,这一路下来发生了太多的故事,也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这些都不是短短数万字所能描述的,总之就是感谢这十多天的行程所遇到的所有人,有了你们的出现行程才如此的精彩……
结束语
人们常说“字里行间能够流露出作者的情感”,这说明了文字是能够让人动容的!
可是,文字终究是一种回忆的介质,文字所能表达的“像素”是有限的,文字是有其局限性的。想看到那年那刻的情景,我们还需要影像来记录。
文字用来回忆,影像用来纪念……
于是便有了这样的一篇游记,用以后来回忆,用以后来纪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