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比我们想象中还要强大

今天单纯地想和大家安利一部纪录片——《布衣中国》。

或许在从前,大家耳边听到最多的是“纺织行业是夕阳产业”“纺织工厂倒闭了”。

可谁知,中国纺织业厚积薄发。中国成为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纺织品服装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是当今纺织产业链最完整、门类最齐全的国家!当之无愧为全球第一纺织大国。

说到这里,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有没有?

而这部纪录片讲述的就是中国纺织业的前世今生。它从一根丝、一块布出发,来透视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总共五集,从材质、颜色、设计、款式、制作五个方面,梳理中国近代服装演变历史。

每一集都是一幅描绘精耕细作和霓裳斑斓的画卷,向人们展示中国服装文化魅力。

开篇先介绍布衣的意思:

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是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代称。

接下来片子就进入高能,你可以看到千姿百态的布衣与独树一帜的手艺。如“活化石”黎族织锦:“穿在身上的史书”苗族服饰:“一辈子压箱底的记忆”嫁衣:“霓裳羽衣踏浪来”的福建惠安女服饰:还有繁复的工艺过程,看完立刻为手艺人们点赞。“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色彩转化:蓝靛画布的多道浸染:经过浸润、照耀、上河泥、清洗程序的广州莨绸:一丝一缕,真是来之不易。服装设计,外显的是面子,支撑的是里子。一针一线中是不同个体的情感寄托。纪录片贯穿古今中外,将重点放在人文关怀上。比如承载着人们重望的棉花。每当新疆采棉季来临,50多万人坐上专列,走进他乡。殊途同归的是她们的梦想,为了挣钱治病、盖房子、送孩子上学,修补生活已经或可能出现的漏洞。早出晚归与烈日炎炎下的辛苦劳作,收获独属于她们的劳动成果。赚足费用后,踏上归途列车。另一边浸染过汗水的棉花,经过清花、梳棉、并条、精梳、粗纱、细纱等步骤,成为一块温暖的布,开始衣被天下的旅程。布衣还寄托着宗族的牵挂。在海南黎族人的文化中,有个约定俗成的仪式,就是长辈给小辈要织黎锦筒裙。这项仪式由婆婆和媳妇共同完成,来自外地的儿媳妇认真学习手艺、婆婆用心传授,小孙女雀跃地穿上筒裙,三代人同框,溢出的是绵延爱意。还有蚕乡浙江湖州,大家一齐为新的家族成员准备丝绵新衣,都是宗族和传统的传承。相信对于大家来说,诗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并不陌生。自打人出生起,第一件衣服就出自母亲之手。北京顺义区,一位怀孕八个月的妻子和婆婆一起赶制孩子人生出发时的衣服和鞋子。可能大家小时候也有这样的经历,还没出生前,七大姨八大姑会送来许多新衣和虎头鞋,往往手工编织的更显诚意。这项风俗延续至今,仪式中传递着亲情意味。纪录片里的母亲制作多件爱的襁褓,和大家一样,她也希望将爱传递给孩子及孩子的下一代。台湾艺术家黄永松来到浙江小镇追溯母亲艺术,他认为母亲像大地。一段关于母亲的阐述,相信能引起以家文化为核心的国人共鸣。除了情感的承载意义,布衣也是家国史的记录者。上海的旗袍经过改制后彰显女性之美,成为新时尚。民国时期的中山装因方便和美观,历经半个世纪成为男士经典的穿着款式。在你的印象里,汉服是不是宽大不便的代表?美观和实用难以兼顾?顶多是在古装电视剧里过把眼瘾?事实上,汉服并非只有宽衣广袖这一种。一家四口都是汉服爱好者的父亲黄志林解释道:汉服自古就有礼服和常服之分,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款式可以选择,完全可以满足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上班穿短褐,方便干活;聚会和购物时穿长袍;参加别人的婚礼,以及主持礼仪时,就可穿礼服。近些年掀起的汉服热实际上是对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在这个自由和包容的时代里,传统和时尚并行不悖。温情和回溯之下,你还能感受到残酷的现实。有关理想与实际的落差,有关技艺的传承……浙江海宁皮革裁剪师叶尚和同厂女工结婚后,勤奋加班,只为攒下更多的积蓄,把在老家的老人小孩接到身边。可是现实却如古诗《蚕妇》所云: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丈夫想要买皮衣送给妻子当生日礼物,可是高昂的价格令他们止步。皮革的制造者不一定能够成为皮衣的消费者,生产与消费间的距离那么近又那么割裂。割裂的还有民间手艺的传授和继承间。蓝染手艺耗时耗力,年轻一代少有学习,蓝印花布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私人染坊即将被拆迁,迷茫的是失去家传的一代职人。最后是生产和品牌之间。一位22岁的美国女孩来到中国甘南藏族自治洲仁多玛乡,做着山羊绒、驼绒和牦牛绒的时尚生意。然而她道出市场的真相:自己厂家卖给巴黎顶级奢侈品牌的围巾是块,他们卖的可能就是两万。可见品牌对于产品升值有多重要。奢侈品真有那么高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吗?未必见得,顾客买的是产品背后的品牌价值和文化价值,相信它传达的价值理念和审美观。织物的背后,最重要的当属这样一批人——设计师,他们促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强大本国的民族产业。设计师杜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在玄而又玄的老庄哲学里收获无形的创造力。因为老庄崇尚无为,认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最高的境界。杜鹃便将道家的理念融入到衣裳的设计里。没有具体的款式去定义和概括她的服装版型,“自在”是唯一要求。这件名叫蝴蝶梦的服装就是来自老子的诗作“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在国际时装秀上,世人一同感受飘逸的道家文化。中国服装的色彩一直被社会等级喝各种运动所裹挟。黄色为皇族所偏好,青蓝最低级,贩夫走卒多用。今天的中国设计师改变了服装颜色的偏见和地位,赋予它们以新的时尚感,让青蓝这种平民色实现了逆袭。相比容易刻板的机械染色,古代传统的染色技术,具有自然和随性的特点。设计师登门拜访传承人。从山水墨色到汝窑柔和的淡青,从冷眼的翠玉再到温暖红茶的透亮汤色,都透出东方的哲学意境和时尚味道。张弛,一位海外留学归来的80后设计师,正忙于他的秋冬系列时装秀。这位时尚先锋交汇着西方和东方的美学体系,他的观点,颇具先锋性。设计是什么?设计是推动时代的进步。中国时装现状?——我们中国有很强的资金,什么都有,们现在不再是简简单单加工那个年代了,不像汽车科技,整个产业需要很强大的整合能力,服装的话只要改变了你的思想。只要有先进的思想,其实就能做出好的东西。中国设计师该走向何方?——一定要不断的探索什么是新时代的中国人的新的元素,因为时代在不断前进,这个时代要符合这个时代的审美。从他身上充分感受到当代年轻人的民族自信。纪录片《布衣中国》案例丰富,每个板块采取的视角多元。之所以能表情达意得丝丝入扣,解说词的功劳当然少不了。例如片头文案:布衣穿春秋,服装识中国一丝一缕的家国牵挂衣襟春秋的族群冷暖立意顿时拔高八度!开篇文案:布衣,在中国传统语境中,是衣服,也是平民百姓的代称。服装,是社会变迁的地图,穿在身上的国家史,国民冷暖,时代明暗,生活沉浮,在衣服上密密缝补,飘飘显现。第一集《生生不息》文案:一件筒裙,对阿兰的婆婆来说是记忆的传授,对于阿兰是入乡随俗的归依,而对于阿兰的女儿则是传统的牵挂,一件衣服完成了对三代人的言传身教。这是一个家族相聚的温煦场景,中国人,起初聚族而居,渐渐花开叶散。但因为这一丝一缕,宗族和传统得以藕断丝连。第五集《手工之魅》:千百年来,中国母亲的指尖,缝缀着一家人的温存体面。当代时装的流水线,已辐射为世界的中国制造。但仍有手工缝纫,存活于偏远乡镇,以针线、熨斗、剪刀、卷尺,丈量着黄昏里的匠人手艺和职人精神。服装一直是时代的外衣。制作的针线越过千山万水,千家万户,展示着社会风貌和冷暖人生。最后尾声的文案,再次升华:华夏江湖,春风雨露。杂粮五谷,布衣华服。且看我春蚕破茧歌,且看我霓裳云羽舞。一根丝,一块布,一个筚路蓝缕的民族。《布衣中国》这部纪录片,不仅能使我们了解到服装变迁的历史,还能深刻地体味到衣服背后蕴含的情感、文化、历史意义。一件衣服制作过程的艰辛与不易,更是启迪着众人: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人生在世,衣食住行四件大事。不管是否学习服装设计的专业,都建议大家来观看此部纪录片。多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830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