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昧庵先生
22
琴歌几何
文/章时然
第一次参加先生面对面的讲课,第一次聚餐,第一次与师兄们同游,纪录感受最深的几件事。
琴歌感悟
我回答对琴歌的感悟不深是实话,如果是在别处,按世俗的课程,我部分地分析的出来《苏武思君》要表现什么(这显然是现代学校的功劳,“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表现了什么?”,要考试的,大家熟悉吗?)。从这种理论上的分析去听,我也感受到了诸如哀而不伤的情感,何止不伤,简直还要冲出哀的包围去。这种状态很像以前高中学诗歌,要你分析出诗人用诗表达了什么志向,这种题目,我一直不得要领。直到高考完以后的某一天,我突然领悟了诗歌的冲击力,在那一瞬间,我被诗歌文字的精悍,叙事的完整,情感的爆裂所激发的矛盾与浑然打倒。虽然这种冲击仍有理性的成分,但我更加感受到那种感情乃是中心所出。又多年后直到最近,我又终于明白为什么我老是写不出作文,非中心所出故。再者,近来于中庸篇诚字最浅显处多有感应,只好回答感受不深,迷于文字,又失之文字。直到先生言“这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我才恍然明白,所谓体验,只能是自己的体验,不是非要去体验别人的体验。抛开一切,即便我于苏武思君中感受到解脱与快乐又有何妨,限制自己,于是麻木。
跌宕倔强
天地有节奏,而节奏的运行需要一种倔强。我于倔强处最是薄弱,当好好领悟一番,既倔强又不能太紧,不能硬邦邦地去做,此事大不易。
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
我何时峥嵘过呢?高中时期,大概是我人生到今日最得意的时光,几乎每个中午都有同学组织的足球赛。前一刻大汗淋漓,后一刻则在教室中体验心流,动若脱兔,静如处子。全校第一的位子不算探囊取物,也算家常便饭。一本武侠,同学们之间轮流传看,《昆仑》和《沧海》就是那个时候看的,《沧海》比《昆仑》烂。还有刘慈欣的长短篇,散落在一期一期的杂志中,那个时候的刘慈欣远没有现在知名,我已笃定地认为大刘是全中国最好的科幻作家。当然少不了男女生之间的恶作剧。这样的日子算峥嵘吗?我觉得算。只是我当时缺少大局观,没有找到真正的立足点,从踢足球上已可见一斑,总是低着头往前冲,是个独佬,喜欢盘带过人,进不了球,一笑。可是后来怎么连这一点峥嵘都慢慢不见了呢,因为带球过不了人了,立足点不对。
生死
死生之外无大事。
先生提到,如果现在就死,你能接受吗?我肯定不能。巧合的是,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几天前刚刚有所突破,我给自己的答案是内省不疚。
先生说,你是否曾经有过强烈的满足感以至于你可以接受死亡。
这大概说的是朝闻道,夕死可矣。曾经,只要一想到人会死,我就觉得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充斥身体,心慌慌而无着落,然而当我终于明白内省不疚时,我长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我明白这就是我今后人生的落脚点,我是否能无愧于我的一生呢?我也终于明白了,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明白了,求仁得仁,又何怨。
春雷炸响
荣格相信在这个宇宙中,除了因果关系是这个宇宙的基本原则外,同等重要的还有同时性原则,易经是同时性的代表(记忆不太准确,大致是这个意思)。西方以因果关系为基础发展出了一整套严密的逻辑。东方则在同时性上有着令人震惊的深入研究。先生在讲石头和尚时(具体内容是什么,我忘了,先生,能否帮我回忆一下),一声脆雷炸响。我感受不深,只能将其当做一种预兆,一种同时性的展现,在心里默问,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课意味着什么呢?
暴雨行车
因为不放心父亲晚上开车,我没有体验酒瑜伽,倒也并不觉得可惜,以后会有机会的,比如敦煌之行。晚上回家时,前方电闪而不闻雷鸣,暴雨如注,从斜上方朝着挡风玻璃落下,噼啪作响,景物扭曲,车内讲话得大声。第二日,先生问,有何感受,我一时答不上来。按荣格的话说,大概是和灵魂分开太久了,那种简单的感受似乎需要意识的帮助才能感知到了。回忆之下,我应该是感到了一种欣喜,因为我并不希望它停下,我甚至希望闪电更近一些,暴雨更猛烈一些。但是可惜,过去心不可得了。
心平气和
先生说,把心与一块平的东西贴合,这是一种修行的法门,可以消除我慢。我才意识到我其实并不理解心是什么,是跳动的心吗?是意识吗?好像都不是。如果没有现代解剖学,我们不可能把心与一颗医学上的心脏的概念紧密联系,那么古人讲的心究竟是什么呢?心之官则思?那是心的一种功能,似乎也不是心。那么心是灵魂吗?一说到灵魂总让人想起安全带广告中那个淡蓝色的一团气体,罢了罢了。暂且把心理解为核心吧,无论心是什么,我相信它是我最核心的那个东西,让我把自己最亲密最依赖的核心想象成与一处平面贴合,大草原,水面,平地砖面,我感觉到延伸,回来后,我觉得柔软。
唵嘛呢叭咪吽
在水边和先生,师兄们体验唵的震动,觉洪师兄的唵有蒙古草原上的味道(最近在看中国通史,其中蒙元那一集里有一蒙古大汉的歌唱和师兄的唵如出一辙)。第二次的时候我更专注一些,两耳中传来的唵与自己的唵联结在一起,我感觉通了,如同一个钵,没有敲它,纯粹因为周围空气的振动而使之发声(当空气的振动与钵的固有频率一致时将发生共振),于是乎,钵内外空气一致,充当壁障的钵此时已融入内外空气中,空气似乎可以穿透钵壁,往来自如。此时,声音已无内外之分,这种感受,确实奇妙。
先生是一面镜子
再解释一下,我说“看到的都是自己”这句话。甘地在《薄伽梵歌》中看到了自己,于是奉行非暴力不合作,戈德森在《薄伽梵歌》中也看到了自己,于是刺杀了甘地。
我想说在某个时刻,我看到的都只能是自己,所有我认同的不过是当下自己的反应(然而这很奇怪,犹如芝诺箭矢不动悖论,我究竟是如何成长的?大概只有破掉时间的幻像才能看到整体的箭矢,只有相信自己本具光明,才能理解自己的成长,我对佛法的信心,大概就来自这种说不清的点点滴滴)。
仰之弥高,钻之弥深,也许就是这个意思?每当自己成长了一点,我也就看到了更多,从这个意义上说,先生就是一面镜子,从先生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常看常新。
23
如何受用读书的思考
文/符云龙
一、
先生今天在群里推荐了李穆堂《陆子学谱》和全谢山《鲒埼亭文集选注》,这是两部我心仪已久的著作。在我的认识中,谢山、穆堂二位先生不但代表了清人继承前代学术传统的高峰,也呈现了学术传统怎样在一代学人的精英身上凝结灵脉、绽放灵光。特别是经历了明清鼎革和遗民志业,学脉的精神传递更耐人寻味。穆堂身后,清廷全面清剿独立精神的盛世便即到来。
此前刚刚请进了一套十本的《禅宗典籍丛刊》,千年宗门精华咸备,璨然观止。时代整体文化理解力和创造力的衰弱,偏偏伴随着出版前所未有的昌明。如穷措大身入太虚幻境,惊喜之余更多的是惶恐。更何况这穷措大已非荏苒少年,早过了东坡“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年纪。因此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对于当前的自己,读书的真实受用到底是什么?
少年时代,是阅读让我们从当代教育和主流思想中突围,通过探索、思考、理解一路走来,初步建立了和古人思想对话的能力,理解了东西文化的问题意识究竟何在。同样也是阅读的不断深入,使我们认识到知识终究有其界限,同古人更深层的精神激荡假借于思想又须超越于思想。要想真正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通过实修进入性海。
然而性海无涯,知识之海同样无涯。越是阅读深入,越能发现学海中的十洲三岛,无限风光。论其深入,古人治一部《左传》,便可耽老。论其浩繁,吾友醉心于方志,远过汗牛充栋。见猎心喜,闲者不能自禁;玩物丧志,此训不为无由。
读书的真实受用是什么?对知识的满足感是不是一种玩物丧志?财富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学问也是这样吧?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如何统一于践履。在梅花堂近年的学习和讨论中,我们实际上多次触及到这个问题,如季先生对涵养的广义解释,再如微课上对读书的游泳说。在逐一研读季先生的艺文类著作,《书史》、《画史》、《诗门血脉论》内外篇之后,我们更能感受到孔子游艺传统无所不至的运用。通过游艺感而遂通,扩大心量,借古圣贤之精神来震荡我之精神,体古圣贤之性情涵养我之性情,我想这应该就是读书如何受用的标准答案。
二、
我们这一代读书人的思考,常常是从强烈的分别意识开始的,我们怀着对新朝学术的厌弃感投入了民国学术的怀抱,而民国学术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分别心的烙印。那些分别性最强的作品也最容易引发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