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书脉middot苦到极致,便成艺

回望历史,许多鼎鼎大名的明代才子,似乎都有一个略显惨淡的人生。天纵奇才如唐寅、解缙,也终落得一个潦倒度日、一个雪中枉死。而至于中国的“梵高式的艺术大师”徐渭,那日子更是过得苦到了极致。或者正是因为苦到了极致,却反而在文学、书画等艺术上绽放出极为耀眼的色彩来,最终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座高峰。

在上次的文章中,我们说到了徐渭原生家庭和四段婚姻上的不幸。今天,我们则来看看徐渭的考试不第与仕途不顺之苦。

徐渭

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子很多,但是考不上的也很多。才名远扬如文征明和祝枝山,不照样在科举的道路上屡败屡战、又屡战屡败吗?像唐寅这样天赋与运数并存的确实是天选之子。但是考不上的,难道我们就能断定他们无才吗?显然不能。

徐渭的原生家庭很苦,但他从小就聪颖异常,人称“神童”。文思敏捷的徐渭,六岁时遍读群书,九岁时候就写一手好作文。十岁时他仿着汉赋大家扬雄的《解嘲》作《释毁》,赢得一致的好评。之后又学琴,还能自行谱曲。当地的乡绅们都称此子将来必成大器,甚至拿他来和东汉的杨修、唐朝的刘晏相比。这让徐渭在原生家庭带给的自卑之当中又生出几分孤芳自赏之意,也是他“矛盾精分型人格”的肇始。

按照小说的套路,这种从小才华过人的小孩,长大之后不是应该一路开挂、顺利走上人生巅峰么?然而并没有。从小就才名远播的徐渭,却在科举道路上却屡遭挫折。打从二十岁考中秀才之后,往后二十来年的乡试之路上,徐渭却一路摔得很惨。他一直考了八次,从二十出头的年轻小伙考成了四十多岁的“大叔”,他还是没能考上。

当然,徐渭的经世抱负也并非全然落空。好在他为自己找了一户好人家——跟着岳父潘克敬,他接触到了不少官场事务,也拓宽了眼界见闻。明史上著名的“越中十子”(明朝嘉靖年间,徐渭、沈炼、萧勉、陈鹤、杨珂、朱公节、钱楩、柳文、诸大绶、吕光升并称“越中十子”)的风雅交游,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展开的。

可惜,随着爱妻潘氏早亡,徐渭的抱负又一次成空。心高气傲的徐渭不容自己再接受来自岳父家的“施舍”,他毅然决然离开潘家,孤身来到当时的太仓、也就是今天的苏州。意图在这里谋求生计。当然,结果最终不尽人意。无计可施的徐渭继续参加考试,在这堵“南墙”上撞得头破血流。

科举放榜

徐渭总以为,以自己的才华,即使不走科考这条路,也总能有出人头地的一天。因此,他成为了胡宗宪的幕僚。

这里要先交代一下在这之前的政治背景——明嘉靖年间,倭寇之乱遍及沿海一带,政府军队却腐败无为,任由倭寇在江淮一带烧杀抢掠却无能为力。这个消息可惹恼了内心有一点小“愤青”的徐渭。反正考试也考不上,他干脆投身抗倭军营,做了一名大头兵。

要说徐渭这个人,性格固然是有缺陷,但博学多才真的是他的一大光环。除了琴棋书画他样样精通以外,最难得的是,他对兵法韬略也颇有研究。这是很多书生学者所不能企及的地方。投入抗倭战争的徐渭,先后参加了柯亭、皋埠、龛山等地的战役,并出谋划策,初步显示了自己卓越的军事才能。真可谓是“胸怀碧水,身披火焰”。这一时期的徐渭写下了许多分析战场形势的书、策、论,但由于他只是个最普通的大头兵,在军营里毫无地位可言,即使写了谋划战斗的书册,往往也无处偷递,因此,他只得在很多文章前都加上一个“拟”字,如《拟上府书》、《拟上督府书》等等。“拟”,表示的是打算、准备的意思。此外,这一时期他还写下了一些与北地风光和军旅生活相关的诗文,亦是脍炙人口。

短剑随枪暮合围,寒风吹血着人飞。

朝来道上看归骑,一片红冰冷铁衣。

——徐渭《龛山凯歌》

皇天不负有心人。徐渭在军营所写的策论是一篇接一篇,他的名声也很快传播在外。人人都知道,抗倭的军营里,有个很会写策论的大才子,叫徐渭。很快,徐渭的名声就落到了胡宗宪耳中。

这胡宗宪曾做过浙江的巡抚,在做巡抚时他就听闻了徐渭的才名。后来他升任东南军务总督大臣,升官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把徐渭招到自己的门下来。

徐渭给胡宗宪出谋献策,胡宗宪给徐渭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二者强强联合。在徐渭的帮助下,胡宗宪在剿寇方面立下不少功劳,徐渭也得到胡宗宪的全部信任和尊重。那是他一生里最风光的时候,意气风发的他写下《宴游烂柯山》,尽显自己的满腔豪情:

“帷中谈笑静风尘,只用先锋一两人。

万里封侯金印大,千场博戏彩球新。”

明代的抗倭军队

徐渭为了报答胡宗宪的知遇之恩,作《进白鹿表》一文献给明世宗朱厚熜。文章妙语频出,世宗读了赞不绝口,由此也对胡宪宗也更好。胡宪宗又反过来报答徐渭,他见徐渭老大不小了还在一个人单着,就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娶了张氏为妻(也就是后来为徐渭所杀的那位妻子),还为他置办了田产。徐渭的生活由此真正得到了改善。

在胡宗宪那里的日子应是徐渭一生中最风光的日子了吧。徐渭为人狂放不羁,在胡幕的那段时光,他常常流连于酒肆闹市。总督府里有急事,却常常找不到他人。总督府往往要敞着大门等到深夜,才能等到喝多了的徐渭一摇三晃地回来。其他人颇有微词,胡宗宪却从不在意,反而笑赞徐渭是真性情。

当时的胡宗宪位高权重,手腕又硬。所有人皆对他毕恭毕敬。唯独徐渭,每次来见时永远不修边幅,一身白布衣,扎着破旧的黑头巾,带着三分醉意直闯进门来,谈笑风生,旁若无人。

但风光毕竟总有期。嘉靖四十一年(年),胡宗宪倚靠的严嵩在与徐阶的政治斗争中败下阵来被免职,徐阶登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严党一朝覆灭,胡宗宪也随之大祸临头,但明世宗念及他的抗倭功劳,只免去了他的职位,而没有加以别的处罚。

不料三年后,东窗事发,胡宗宪再次被捕入狱,从前的幕僚也多被牵连。“漏网之鱼”徐渭虽安坐家中,一颗心却高高悬着,再没好受过。后来胡宗宪不堪折辱在狱中写下了“宝剑埋冤狱,忠魂绕白云”后自杀一事再度刺激了徐渭,他回想在幕府的风光时日,既为胡宗宪抗倭有功反而横死而痛心不已,又因为胡宗宪的彻底倒台而恐慌。多少种复杂的情绪全部交织在一起,他潜在的“抑郁症”终于爆发了。

影视剧中的胡宗宪

在留下一封叫作《自为墓志铭》的遗书之后,徐渭开始了先后“九次”自杀,但是最终每次都被抢救了下来。徐渭自杀的场面相当惨烈,考虑到书友的身心健康,我们便不再作详细描述了。

徐渭晚年因精神恍惚,杀妻入狱。虽然最终有幸等到万历皇帝即位大赦天下的那一日,但他却已经声明扫地,再也不是当初的他了,更遑论再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了。既然注定一生郁郁不得志,徐渭索性独居故乡,过着与诗文书画相伴的日子。有人来拜访他,他就在屋里冲外边大声喊“我不在家”,惹得来寻者啼笑皆非。因为他的世界再无其他,因此他眼中所看到的一草一木,都在他的诗作、书作、画作中变得顾盼生情起来。这也是徐渭晚年艺术有大成的原因吧。

据闻,一生孤苦贫穷的徐渭,到死的时候,身边只有一只狗相伴。床上除了一些干草,连一铺像样的席子也没有。其惨也令人心酸。

“乐断难顿,得乐时零碎乐些。苦无尽头,到苦处休言苦极。”一生辗转无奈,原来皆是误。

声明:本文转自本心书法APP,文章为原创作品,版权归本心书法官方所有,严禁其他媒体以任何形式转载,一经发现侵权行为,将追究法律责任。

下期预告:

下一期文章将为您带来

“包罗万象的千古奇书《阴符经》(上)”

本心书法APP将同步发表

欢迎前来赏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pz/536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