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考言语逻辑填空福利二最新高

李子菌导读

福利会迟到,但从不会缺席,连续三周,每周五奉上19年春季联考逻辑填空福利篇,为大家的备考保驾护航!今天是福利第二篇,高频成语。

错过第一篇易错成语总结的小伙伴戳这里:(附上期链接:联考言语逻辑填空福利(一):常考易错成语总结)

截止目前,共有个成语在国联考中重复出现2次及以上,个成语出现3次及以上。(注:联考题库底本不同,个别成语有出入)

成语

释义

出处

频次

考情

司空见惯

司空:古代官名,是唐代一种官职的名称,相当于清代的尚书。惯:原指习惯了,现在意为:看惯了就不觉得奇怪。注意:这是一句很常用的成语,但仍然有人会错误使用这个成语。寻常的事情,如果是发生的很自然,便不可以引用这句成语。如早晨的时候,太阳从东方出来,到黄昏的时候,太阳便在西方落下,这样便不能说“司空见惯”。有些事情发生的很偶然,而又常常会听到的。比如在大都市街道上来往的车辆,平常都是很安全。也有很多时候,会发生意外,不是辗伤了人,便是碰伤了车。这样的事情,我们看多了,则用“司空见惯”四字便恰当了。

唐·刘禹锡《赠李司空妓》:“高髻云鬟宫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

7

09国26;

13国27;

18国23;

10秋77;

12秋4;

16秋3;

19国13;

应运而生

应:顺应;运:原指天命,泛指时机。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

汉·荀悦《汉纪·后序》:“实天生德,应运建主。”

6

10秋74;

13秋24;

14春7;

14秋18;

15春20;

19国04

大相径庭

径:小路;庭:院子;径庭:悬殊,偏激。比喻相差很远,大不相同。

《庄子·逍遥游》:“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大有径庭,不近人情焉?”

6

07国21;

14国36;

12春35;

12秋20;

14秋06;

16秋19;

休戚与共

休:欢乐,吉庆。戚:悲哀,忧愁。忧喜、祸福彼此共同承担。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同。同欢乐共悲哀。与“患难与共(共同承担危险和困难。形容彼此之间关系密切,利害一致)”相同。

《晋书·王导传》:“吾与元规休戚是同,悠悠之谈,宜绝智者之口。”

5

13国38;

13秋30;

15春24;

18国11;

19国06;

水到渠成

渠:水道。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水道。比喻条件成熟,事情自然会成功。

宋·苏轼《答秦太虚书》:“至时别作经画,水到渠成,不须预虑。

5

09国26;

17国39;

14春39;

14秋18;

19国04

未雨绸缪

绸缪:修缮;趁着天没下雨,先修缮房屋门窗,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预防不必要的事发生。

《诗经·豳风·鸱号》:“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5

09国26;

17国39;

14春39;

14秋18;

19国07

推陈出新

推:除掉,去除,淘汰;陈:陈旧的;新:好的、新的.去掉旧事物的糟粕,取其精华,并使它向新的方向发展(多指继承文化遗产)

《梁溪漫志·张文潜粥记》引东坡帖:“吴子野劝食白粥,云能推陈致新,利膈养胃。”

5

13国23;

14国22;

11春01;

13秋14;

19国13;

精益求精

精:完美;益:更加;求:追求。事物已经非常出色了,却还要追求更加完美,好了还求更好。

先秦·孔子《论语·学而》:“《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宋·朱熹注:“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5

14国22;

16国31;

10秋80;

16春34;

19国13

一蹴而就

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宋·苏洵《上田枢密书》:“天下之学者,孰不欲一蹴而造圣人之域。”

5

08国36;

11国37;

17国21;

12国26;

12秋20;

理所当然

理:道理,情理;当:应当;然:这样。按道理应当这样,含有完全合理。不容怀疑的意思。

善者福而恶者祸,理所当然。——明·赵弼《续东窗事犯传》

5

11国33;

10秋80;

11春08;

14春04;

14春16;

不谋而合

谋:商量;合:相符。事先没有商量过,意见或行动却完全一致。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5

09国26;

13国27;

10秋77;

12秋04;

16秋03;

无所适从

适:往。从:跟随。(1)不知听从哪一个好。(2)指不知怎么办才好。

《左传·僖公五年》:“一国三公,吾谁适从。”

5

08国28;

15国34;

17国29;

09春27;

12秋05;

层出不穷

层:重复;穷:尽。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二》:“天下之巧,层出不穷,千变万化,岂一端所可尽乎?”《唐书·艺文志》:“历代盛衰,文章与时高下;然其变能百出,不可穷极,何其兴衰。”

5

09国42;

13国32;

12秋04;

13秋38;

15春20;

变幻莫测

幻:变化;变幻:经常的不规则地变化;测:捉摸;莫测:不能预料。指事物变化迅速,捉摸不定,变化多端,难以揣测。

唐·韩愈《殿中少监马君墓志》:“当是时,见王于北亭,犹高山深林巨谷龙虎,变化不测,杰魁人也。”

5

09国42;

15国35;

13春26;

15秋07;

17春30;

兢兢业业

兢兢:形容小心谨慎;业业:畏惧的样子。形容做事小心谨慎;认真踏实。

5

10国15;

13春37;

13秋40;

17国40;

18国35;

不可或缺

非常重要,无法替代或缺少,稍微缺少一点点都不可以。比喻一点也不能缺少。

4

17国38;

12秋09;

13秋13;

19国01;

如日中天

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

《诗经·邶风·简兮》:“日之方中,在前上处。”

4

10国04;

16春39;

12秋18;

19国05;

方兴未艾

方:正在;兴:起始,兴起;艾:停止,完结。事物正在发展,还没有停止。多形容新生事物正在蓬勃发展。

宋·陈亮《戊申再上孝宗皇帝书》:“天下非有豪猾不可制之奸,虏人非有方兴未艾之势,而何必用此哉!”

4

12国37;

11春02;

13秋23;

19国05;

唇齿相依

嘴唇和牙齿互相依靠。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出自晋·陈寿《三国志·魏书·鲍勋传》:“王师屡征而未有所克者,盖以吴蜀唇齿相依,凭阻山水,有难拔之势故也。

4

14秋07;

15春24;

15秋07;

19国06

循序渐进

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

《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4

15国31;

10春10;

18国21;

19国07;

昙花一现

比喻美好的事物或景象出现了一下,很快就消失。也比喻稀有的事物或显赫的人物只出现一会儿就消失了。

《妙法莲华经·方便品》:“佛告舍利佛,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乃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

4

09国38;

11国41;

12春34;

19国08;

人云亦云

云:说;亦:也。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只会随声附和;形容只会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

苏轼《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八手》:“我醉君且去,陶云吾亦云”

4

09国27;

11春09;

18国22;

19国13;

融会贯通

融会:融合领会;贯通:贯穿前后。把各方面的知识和道理融化汇合,得到全面透彻的理解。

《朱子全书·学三》:“举一而三反,闻一而知十,乃学者用功之深,穷理之熟,然后能融会贯通,以至于此。”

4

11国35;

16春23;

13秋14;

19国13;

锦上添花

在锦上再绣花。比喻好上加好,美上添美。引申比喻在原有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宋·王安石《即事》诗:“嘉招欲覆杯中渌,丙方唱仍添锦上花。”

4

14国35;

17国32;

12秋02;

19国14;

日新月异

新:更新;异:不同。每天都在更新,每月都有变化。指发展或进步迅速,不断出现新事物、新气象。

《礼记·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

09国39;

10秋74;

12秋08;

19国20;

釜底抽薪

釜:古代的一种锅;薪,柴,把柴从锅底抽掉。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何进《上董卓书》:“臣闻扬汤止沸,莫若去薪”

4

10国08;

17春云12;

18国12;

19国14;

扑朔迷离

扑朔:扑腾的意思;原指难辨雌雄的兔子,比喻辨认不清男女。后来形容事情错综复杂,不容易看清真相。

北朝民歌《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4

10国11;

10春04;

13春40;

16秋13;

独树一帜

树:树立。帜:旗帜。单独树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孽海花》三回:”拿经史百家的学问,全纳入时文里面,打破有明以来江西派和云间派的门户,独树一帜“。

4

17国27;

11春01;

11春16;

13春48;

人迹罕至

罕意思是少。人很少到达。指荒凉偏僻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

汉·荀悦《汉纪·孝武纪二》:“而夷狄殊俗之国;辽绝异党之地;舟车不通;人迹罕至。”

4

07国34;

11国27;

12秋13;

14春44;

历久弥新

指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4

08国37;

11国32;

09秋25;

16春39;

捉襟见肘

拉一拉衣襟,就露出臂肘。形容衣服破烂。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在现代汉语中,捉襟见肘可比喻成资金、物质条件,以及能力上的匮乏或欠缺,有时还指某件事物的不完善。

《庄子·让王》:“十年不制衣,正冠而缨绝,捉襟而肘见,纳履而踵决。”

4

16国33;

17国34;

13秋01;

10春29;

望尘莫及

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比喻远远落后。尘,尘土;莫,不;及,赶上。多用于表示对人钦佩的自谦语。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赵咨传》:“复拜东海相,之官,道经荥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谒候。咨不为留,暠送至亭次,望尘不及。”

4

09国39;

14国38;

14秋21;

16春33;

眼花缭乱

缭乱:纷乱。看着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也比喻事物复杂,无法辨清。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似这般可喜娘的庞儿罕曾见,只教人眼花缭乱口难言,魂灵儿飞在半天。”

4

09国42;

16国39;

17国34;

10春24;

针锋相对

针锋,针尖。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观点及行动等尖锐对立。也比喻在争辩或斗争中针对对方的论点或行为有力的回击。

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第25卷:“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4

13国22;

14国36;

15国22;

16春35;

有的放矢

的:箭靶子;矢:箭。放箭要对准靶子。比喻说话做事有针对性。

宋·叶适《水心别集·十五·终论》:“论立于此,若射之有的也,或百步之外,或五十步之外,的必先立,然后挟弓注矢以从之。”

4

13国27;

14国27;

16国23;

14春18;

寥寥无几

寥寥:稀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寥寥无几,形容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明·胡应麟《诗薮·内篇》:“建安以后,五言日盛,晋宋齐间,七言歌行寥寥无几。”

4

09国26;

17国39;

14春39;

14秋18;

按部就班

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原指写文章按照内容需要来安排章节、选词、定句。后多指做事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晋·陆机《文赋》:“观古今於须臾,抚四海於一瞬。然后选义按部,考辞就班。”

4

09国27;

11国26;

10春30;

10秋80;

源远流长

源头很远,水流很长。比喻历史悠久。

唐·白居易《海州刺史裴君夫人李氏墓志铭》:“夫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4

10秋78;

12春32;

16春28;

18春07;

殊途同归

殊:不同,差异。途:道路,方式。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出自《周易·系辞下》:“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4

10国13;

12国36;

14国32;

18春07;

声名鹊起

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

清李斗《扬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朱文元﹞先在徐班,以年未五十,故無所表見,至洪班則聲名鵲起,班中人稱爲戲忠臣。”

4

10国04;

12国37;

16春31;

17春35;

曲高和寡

曲调高深,能跟着唱的人就少。旧指知音难得。现比喻言论或作品不通俗,能了解的人很少。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4

11国43;

15春42;

17春云31;

17春河31;

比比皆是

到处都是,形容极其常见。比比,处处;皆,全,都。

《战国策·秦策一》:“犯白刃,蹈煨炭,断死于前者,比是也。”

4

11国41;

13秋24;

14秋20;

18国25;

标新立异

标:用文字或其他手段表明;立:建立,树立;异:特别、奇异。独创新意,理论与众不同。后指提出新奇的主张显示与众不同。也指敢于打破陈规陋习,解放思想,进行革新创造。褒义时指的是很有创新,创意得到认可,脱俗出众。贬义时指的是故意做出与众不同,而这种创新却没有被认可时呈现贬义。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冯怀)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义于众贤之外。”

4

11国44;

14国27;

10春10;

18国33;

如履薄冰

履:践、踩在上面。像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诗经·小雅·小旻》:“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4

13国25;

17国34;

14春18;

18国26;

背道而驰

背:背向;道:道路;驰:奔跑。朝相反的方向跑去。比喻彼此的方向和目的完全相反或背离正确的目标,朝相反方向走。

唐·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其余各探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

4

14国-36;

12春-25;

16秋19;

17春云21;

举足轻重

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

《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仅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

3

12秋09;

16春07;

19国01;

妄自菲薄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

17国14;

12秋07;

19国02;

缘木求鱼

缘木,爬树。爬到树上去找鱼。比喻方向或办法不对头,不能达到目的。

《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以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3

12春06;

12秋06;

19国03;

欣欣向荣

欣欣,形容草木旺盛;荣,茂盛。形容草木长得茂盛。比喻事业蓬勃发展,兴旺昌盛。

晋·陶潜《归去来兮》:“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

09国14;

11春02;

19国05;

一马当先

原指作战时策马冲锋在前。形容领先。也比喻工作走在群众前面,积极带头。

明·施耐庵《水浒传》:“即便勒兵列阵,一马当先,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3

13秋11;

17春云12;

19国07;

稳扎稳打

扎,安营。稳当而有把握地打击敌人。比喻有把握、有步骤地工作

毛泽东《关于情况的通报》:“我们的方针是稳扎稳打,不求速效。”

3

16国11;

17国20;

19国07;

自力更生

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闻一多《组织民众与保卫大西南》:“我们人民能以自力更生的方式强起来了。”

3

17国03;

09秋08;

19国07;

纸上谈兵

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赵括之事(当时并没有纸,故原典中并没有纸上谈兵四字)

3

14国15;

13秋14;

19国08;

妇孺皆知

儒,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星火燎原·湘西再起》:“可是提起他(贺龙)的名字,湘鄂本的人民差不多是妇孺皆知”

3

10秋07;

13春08;

19国13;

明哲保身

明智的人善于保全自己。现指因怕连累自己而回避原则斗争的处世态度。

《诗经·大雅·烝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3

17国03;

12秋02;

19国14;

因地制宜

因,依据;制,制定;宜,适宜的措施。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3

16国03;

12秋03;

19国20;

朝气蓬勃

朝气,早上的空气,引申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的气象;蓬勃,旺盛的样子。形容充满了生命和活力。

3

12秋19;

13春04;

19国20;

此消彼长

这个上升,那个下降

一说:语出《孟子·公孙丑下》:“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后演变至“此消彼长”。

3

11国35;

10秋73;

13秋13;

浮光掠影

浮光:水面上的反光。掠影:一闪而过的影子。比喻观察不细致或印象很不深刻,像水上的反光和一闪而过的影子,一晃就过去了。

唐·褚亮《临高台》诗:“浮光随日度,漾影逐波深。”

3

11国41;

13春15;

10秋78;

屡见不鲜

屡,屡次,多次,常常;鲜:新鲜,新奇。”。常常看见,并不新奇。

出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一岁中往来过他客,率不过再三过,数见不鲜,无久慁公为也。”。

3

11国41;

12秋04;

15春20;

异彩纷呈

异彩:新奇的,特别的;纷呈:繁多,杂乱,表示色彩艳丽。比喻突出的成就或表现。(是指在这个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过去从来没有过的新事物,同时也出现了许多过去没有过,今后也不会有的具有过渡性特点的奇特事物。)

3

11国41;

12秋04;

15春20;

无济于事

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解决不了问题,没有办法。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

3

11国45;

10春27;

11秋31;

矢志不渝

矢,箭。志,意志、志向。渝,改变、违背。矢志不渝:坚定的意志像射出去的弓箭一样不会改变,表示永远不变心。

《晋书·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

3

12国32;

09秋28;

13春13;

居安思危

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3

13国25;

10春05;

12春31;

势在必行

行:做。从事情发展的趋势看,必须采取行动。

3

14国25;

16春32;

16秋07;

相去甚远

互相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和距离。

3

14国36;

12秋20;

14秋6;

一目了然

目:看;了然:清楚,明白。一眼就看得很清楚。

明·张岱《皇华考序》:“可见按图索籍,三溪道路,一目了然。”

3

15国40;

16春35;

13秋02;

根深蒂固

蒂:瓜、果和茎、枝相连的部分;固:牢固。比喻基础牢固;不易动摇。

先秦·李耳《老子》:“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3

16国31;

13春01;

16春38;

无能为力

用不上力量,帮不上忙,指没有能力或力不能及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罪至重,微我难解脱,即释迦牟尼亦无能为力也。

3

16国33;

16春33;

16秋12;

迫在眉睫

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势十分紧迫。

《庄子·庚桑楚》:“曰:向吾见若眉睫之间。”《列子·仲尼》:“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

3

17国26;

10秋74;

13春18;

前功尽弃

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

《战国策·西周策》:“公之功甚多,今公又以秦兵出塞,过两周,践韩,而以攻梁,一攻而不得,前功尽灭。”

3

17国29;

15春09;

12春22;

同日而语

同一事物在同一时间比较。

《战国策·赵策二》:“夫破人之与破于人也,臣人之与臣于人也,岂可同日而言之哉?”

3

17国33;

15春07;

16春35;

独一无二

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

宋·延寿辑《宗镜录》卷三十一:“独一无二,即真解脱。”

3

17国38;

11春16;

11秋22;

削足适履

适:适应;履:鞋。因为鞋小脚大,就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和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的牵就凑合或不顾具体条件,生搬硬套。比喻不合理地迁就现成条件。

《淮南子·说林训》:“夫所以养而害所养,譬犹削足而适履,杀头而便冠。”

3

08国22;

15国23;

11秋23;

优柔寡断

优柔:犹豫不决;寡:少。指做事犹豫,缺乏决断。

《韩非子·亡征》:“缓心而无成,柔茹而寡断,好恶无决,而无所定立者,可亡也。”

3

08国28;

14国38;

15春09;

高瞻远瞩

高瞻:站在高处看。瞩:注意地看。站得高,看得远。比喻眼光远大。

汉·王充《论衡·别通篇》:“夫闭户塞意,不高瞻览者,死人之徒也哉。”

3

08国40;

10国09;

09秋28;

坚韧不拔

韧:有韧性;拔:动摇,改变。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

宋·苏轼《晁错论》:“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3

12国32;

13春13;

15春55;

当务之急

当:当前;务:应该做的事。当前任务中最急切要办的事。

《孟子·尽心上》:“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

3

11国33;

16国22;

12春22;

相辅相成

辅,辅助,帮助。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

明·张岱《历书眼序》:“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

3

11国35;

12国36;

13秋13;

轻而易举

轻、易:容易,做起来不费事。而:像,达到;举:举起手。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

《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轻而易举,然人莫能举也。”

3

11国37;

12国26;

12秋20;

振聋发聩

聩:天生耳聋,引申为不明事理。声音很大,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

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一:“此数言,振聋发聩,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

3

11国41;

13国21;

16春35;

独具匠心/别具匠心

匠心:巧妙的心思。具有独特的巧妙心思。多指技术或艺术方面有创造性。也作“别具匠心”

唐·张佑《题王右丞山水障》:“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3

10国15;

13春38;

15春02;

随心所欲

随:随从、依从。欲:想要、希望。一切都由着自己的心意,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

12国26;

16国38;

12春28;

无可厚非

厚:深重;非:非议,否定。不能过分责备。指说话做事虽有缺点,但还有可取之处,应予谅解。

《汉书·王莽传》:“莽怒;免英官;后颇觉悟;曰:‘英亦未可厚非。’复以英为长沙连率。”

3

12国31;

14国25;

13春08;

以偏概全

以:用;偏:片面;概:概括;全:全部。用片面的观点看待整体问题

出自吴家国《普通逻辑》:“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3

12国33;

14国28;

12春29;

嗤之以鼻

嗤:讥笑。用鼻子吭声冷笑。表示轻蔑或看不起。

《后汉书·樊宏传》:“尝欲作器物,先种梓漆,时人嗤之。”

3

15国39;

12春21;

16春29;

顾此失彼

顾了这个,丢了那个。形容不能全面照顾。彼:那个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76回:“分军为三:一军攻麦城,一军攻纪南城,大王率大军直捣郢都,彼疾雷不及掩耳,顾此失彼,二城若破,郢不守矣。”

3

13国35;

16国33;

09春27;

举重若轻

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

清朝·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力已透十分。”

3

13国21;

13国36;

12秋09;

等量齐观

指对有差别的事物同等看待。等:同等;量:衡量,估量;齐:一齐,同样;观:对待,看待。

清·况周颐《惠风词话》:“托雨露而成润,意境可以稍变,然而乌可等量齐观也。”

3

15国21;

17国33;

15春07

错综复杂

错:交错,交叉;综:合在一起;错综:纵横交叉。形容头绪繁多,相互纠结,情况复杂

《周易·系辞上》:“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错综复杂均来自于易经的看卦方法。综:从对面看卦为综卦,除乾、坤、颐、大过、习坎、离、中孚、小过八个卦以外,对面看卦均不同;错:将一卦中阳爻变阴爻,阴爻变阳爻,形成的卦为错卦。

3

15国35;

17国26;

16秋13;

杀鸡取卵

卵:蛋。为了要得到鸡蛋,不惜把鸡杀了。比喻贪图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利益。

《伊索寓言》

3

16国29;

17国40;

12春26;

粗制滥造

滥:过多,不加节制。写文章或做东西马虎草率,只求数量,不顾质量。

鲁迅《二心集·善于翻译的通信》:“现在粗制滥造的翻译,不是这班人干的,就是一些书贾的投机。”

3

16国39;

17国40;

13秋08;

众说纷纭

纷纭:多而杂乱。整体意思: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

元·戴表元《剡源集》第20卷:“然当纯公既没,众说纷纭,卒能坚忍植立。”

3

09国34;

11国32;

13国32;

见仁见智

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有不同的看法。

《周易·系辞上》:“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知,同“智”。后以“见仁见智”谓对同一问题各有各的见解。

3

09国34;

11国32;

13国32;

置若罔闻

置,放;若,好像;罔,没有;闻,听见。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有听见一样;形容听见了而不加理睬。

明·朱国祯《涌幢小品》:“当中书言时,沈宜厉声力折,只因心中恼他,置若罔闻。”

3

13国34;

15国38;

16国39;

掩耳盗铃

自己把自己的耳朵捂住偷铃铛,以为自己听不见,别人也不会听见。比喻自欺欺人。掩:遮蔽,遮盖;盗:偷。

《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3

11国41;

15国23;

17国39;

危在旦夕

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形容危险就在眼前。危,很危险。

《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今管亥暴乱,北海被围,孤穷无援,危在旦夕。”

3

12国44;

13国37;

16国40;

取长补短

吸取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也泛指在同类事物中吸取这个的长处来弥补那个的短处。

《孟子·滕文公上》:“今滕绝长补短,将五十里也,犹可以为善国。”

3

13国23;

12春28;

13秋06;

得不偿失

偿:抵得上。所得的利益抵偿不了所受的损失。

宋·苏轼《和子由除日见寄》诗:“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

3

10春29;

11春13;

12秋05;

循规蹈矩

循、蹈:遵循,依照。规、矩是定方圆的标准工具,借指行为的准则。原指遵守规矩,不敢违反。现也指拘守旧准则,不敢稍做变动。

宋·朱熹《答方宾王书》:“循涂守辙,犹言循规蹈矩云尔。”

3

10春30;

10秋80;

13秋14;

琳琅满目

琳:美玉。琅:一种玉石;洁白。琳琅:美玉,比喻优美珍贵的东西。琳琅满目:比喻各种美好的东西很多(多指书籍或工艺品).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今日之行,触目见琳琅珠玉。”

3

10秋71;

12秋10;

15春20;

积重难返

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思想作风或习惯,很难改变。(多指不好的民俗,恶习,弊端发展到了难以革除的地步)重:程度深。返:回转

《国语·晋语》:“重,无乃难迁乎?”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一三·旧制一废难复》:“此又皆势处极重之难返者。”

3

13春01;

16春38;

16秋14;

相提并论

相提:相对照;并:齐。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西汉·司马迁《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相提而论,是自明扬主上之过。”

3

17国33;

15春07;

16春35;

丰富多彩

丰富:许多。彩:神态,花色。形容内容丰富,花色繁多。

3

10秋78;

12秋10;

12秋45;

深入浅出

由深入显出演化而来。指讲话或文章的内容深刻,语言文字却浅显易懂或内容和道理很深刻,但表达得浅显通俗。

3

11国43;

13春12;

18春01;

如出一辙

辙:车轮碾轧的痕迹。好像出自同一个车辙。比喻两件事情非常相似。

宋·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此四人之过,如出一辙。”

3

07国21;

14国32;

18春07;

守株待兔

株:露出地面的树根。原比喻企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3

12国27;

17国21;

18春02;

苦心孤诣

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达不到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1]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②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造诣,指一个人在某行业学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诣:指达到的程度或境界。苦心孤诣:用心良苦,造诣极其深。

清·翁方纲《复初斋文集·格调论下》:“今且勿以意匠之独运者言之,且勿以苦心孤诣戛戛独造者言之,公且以效古之作若规仿格调者言之。”

3

13国38;16国32;18春10

博大精深

博:广大,丰富。形容思想和学术广博高深。多形容理论、学识、思想、作品等广博丰富,深奥精微。一般形容内容。

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3

10秋78;

16春28;

18春07;

迥然不同

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形容相差得远,很明显不一样。

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上:“文章古今迥然不同,钟嵘《诗品》以古诗第一,子建次之,此论诚然。”

3

12春35;

14秋06;

18春07;

天差地别

形容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距很大,就像天和地之间的距离一样

3

12春35;

16秋19;

18春07;

凤毛麟角

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

3

14秋20;

16春28;

18春10;

昭然若揭

昭然:明显、显著的样子;揭:原意为高举,现也指揭开。形容真相全部暴露,一切都明明白白。

《庄子·达生》:“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也。”

3

15国39;

16春33;

17春25;

绝无仅有

绝:绝对。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极为稀有。

宋·苏轼《上皇帝书》:“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

3

11春16;

11秋22;

17春37;

不言而喻

喻:了解,明白。不用说话就能明白。形容道理很明显。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3

14国38;

14春10;

17春云37;

舍本逐末

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汉书·食货志》:“弃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奸邪不可禁,原起于钱。”

3

08国22;

12秋06;

17春河40;

不可多得

得:得到;获得。形容非常稀少,很难得到(多指人才或稀有物品)。

汉·王充《论衡·超奇篇》:“譬珠玉不可多得,以其珍也。

3

11国43;

12秋15;

17春云37;

首当其冲

当:承当,承受;冲:要冲,交通要道。比喻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到灾难。

《汉书·五行志下》:“郑当其冲,不能修德。”

3

11国33;

13秋33;

18国27;

随波逐流

随着波浪起伏,跟着流水漂荡。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只能随着别人走。逐:追随。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3

13国31;

09春22;

18国22;

殚精竭虑

殚:竭尽;虑:思虑。形容耗尽精力,费尽心思(用于积极语境)。

唐·白居易《策林一·策头》:“殚思极虑,以尽微臣献言之道乎!”

3

17国31;

09秋28;

18国35;

一成不变

成:制定,形成。一经形成,不再改变。指守旧不变或固守陈法。形容连一点变化都没有。

《礼记·王制》:“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3

14国34;

14春10;

18国23;

独当一面

意思是单独负责一个方面的工作。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

3

10国16;

14秋20;

17春云35;

源源不断

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多用于事物,而少用于人。

《孟子·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3

13国32;

13秋38;

18国24;

下周五为大家带来逻辑填空福利(三)最新版高频实词,敬请期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90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