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要多少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210/5218115.html
叛逆儒学的子夏与西河学派
文/王天成子夏,是孔子弟子中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孔子弟子,72贤,其中有10个人是学霸中之学霸,被称为“孔门十哲人”。子夏是其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他们各自学有所长,在德行方面突出的有:颜回、闵(mǐn)子骞(qiān)、冉伯牛、仲弓;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子路;擅长口才的有:宰予、子贡;精通文献典籍的有:子游、子夏。子夏与曾子、子张、子游,并称为“孔门四杰”。
子夏(前年—前),姓卜名商;子,是对他的尊称,相当于现在的“先生”;子夏是他的字。他是春秋时晋国温(今河南温县西南)人,一说卫国人(据钱穆考证“卫”为“魏”之误)。他少时家贫,非常好学,四处拜访名师,投到孔子门下时,孔子年事已高,看他那么渴望学习,便收他为徒。子夏小孔子44岁。
他是孔门中的才子,在文学上有较高的造诣,对《诗经》的理解非常独到。子夏问(孔子)曰:“‘巧笑倩兮(笑得好看),美目盼兮(眼睛黑白分明),素以为绚兮(素粉来打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对《诗经》中的诗句理解得比较深入,由此举一反三,曰:“礼后乎(礼在仁德之后产生)?”他认为:“礼”,是“仁”的外显,“仁”是本质,而“礼”是言语和行为的规范。孔子对子夏的学习态度和深入思考的行为十分赞赏,赞叹地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矣。”(《论语·八佾》)。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说:“是子夏启发了我呀,我和子夏可以开始一起谈论诗经了。”
子夏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择友而交。《说苑·杂言》记载,孔子预言:“丘死之后,商(子夏)也日益,赐也日损。商也好与贤己者处,赐也还说(悦)不如己者。”说自己去世后,子夏和比自己优秀的人交友。子夏与子贡(端木赐)不同,子夏与强己者交,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这正是他不断进步的原因。
子夏性格内敛,好一个人坐在角落苦苦地独立思考。他是个治学严谨的人,一次他看到古书上记载着“三豕涉河”,感到非常奇怪,觉得这么严肃的史书,怎么会记载着毫不相关的“三只小猪(三豕)过河”呢?他遍查书籍,始终找不到相关的出处和佐证,就向孔子弟子中他认为水平高的人请教,但也都支支吾吾说不出个缘由。为了弄懂这个问题,他亲自跑到晋国去实际考察,询问当地百姓,才知道原来是“己亥涉河”。“三豕”与“己亥”写起来很像,抄写的人把这两个词给弄混了,造成了这样的书写错误。
他才气过人,《论语》中保留了他的许多著名的格言,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百工居其肆以成其言,君子学以致其道”;“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等等。
当下社会上有两种错误的说法:一是有学者信誓旦旦地说,法家是从儒家分化出来的。这个说法很不全面。二是某些西化思想严重的学者,言必称希腊。最近,还看到他们写的文章谈法治的产生,说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法治”的是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民族开始走向成熟,在学术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早在年前的春秋初期,管仲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对“法治”有不少精辟的论述。他是“法、道、儒”的先驱,比古希腊的学者亚里士多德的“法治”说早了多年。古老的黄老之学也讲法治。春秋末期的孔子在大力宣扬“礼、仁”思想,大谈“克己复礼”之道的同时,也不排除法治。在《论语里仁》篇,有这样的话: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治,小人想的是恩惠。”他们的法治思想比亚里士多德早多年。
子夏出身贫苦,从阶级本性上讲,对孔子宣扬的世卿世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周礼,有逆反心理。他向孔子求学以前拜访过一些名师,毫无疑问地接触过法治学说,头脑里有着启蒙的法治概念。当时整个社会处于大变革的时期,如果还固守周礼那一套旧的东西,不思变革的话是站不住脚的。子夏是个非常重视观察社会形势的人,基于上述几种原因,经过深思熟虑,他对孔子的“礼仁”学说持怀疑态度,时有一些不同言论。对于他的这种表现,孔子是不满意的,曾告诫批评他说:“女(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你要做儒门中的君子,不要做儒门中的小人,《论语·雍也第六》)。
大概是孔子的推荐,子夏到鲁国莒这个地方去做长官。临行前,子夏向孔子请教为政之道。孔子说:“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做事不要图快,不要只见眼前小利,如果只图快,结果反倒达不到目的;只图小利,就办不成大事《论语·子路》)子夏拜别孔子,到了莒,开始按照孔子的“礼仁”学说治理百姓,注重以德服人,广施仁政,希望能赢取民心,成功地治理好地方。但是在真正的实践中,他发现自己无论如何完美地按照孔子的教导治理百姓,施政的结果总是不够好,效果不佳。子夏陷入了深深地思考,他发现不是自己做得不够好,而是孔子把人民想得过于理性,光靠道德说教耍嘴皮子功夫是把社会治理不好的,必须依靠法律规章作为惩戒的工具来治理才能起到效果。于是,他制定制度,规范人们的行为,依法治理,很快立竿见影,将莒治理得有声有色。
子夏是孔子弟子中具有独创性、颇具异端倾向的思想家。他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论语·子张》)他心目中的君子是知权术有心计的君子,不是孔子倡导的那种“温文尔雅”、“坦荡荡”的醇儒。这些观念,体现出法家察势和用权的精神,与儒家主张恪守礼义的君子之道显然相悖。他从实际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