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木桶从波音囚笼看国产大飞机

全文字

阅读13分钟

不被卡脖子的根本,是有随时应对最坏局面的能力。

作者

李富强

编辑

刘爱国

数据支持

钛禾产业研究院

变革者

No.08

北京时间2月18日深夜,特朗普连发四条推特,一方面怒怼美国部分机构为正常贸易制造障碍,另一方面希望中国继续购买美国制造的发动机。「我希望中国买我们的喷气式发动机,这是世界上最好的。」「断供危机」看似解除,吃瓜群众所担心的国产大飞机「心脏」问题暂时解决,但其实事情远远没有结束。这场美国人自己「乌龙不断」的肥皂剧,背后的种种迹象,都与C未来对标的主要机型——波音MAX的停产事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力主「断供」的一部分利益群体来说,担心「逆向工程」只是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他们的真实意图,或许只是为了打乱潜在对手的发展节奏,以给近年麻烦不断的波音公司赢得一线喘息之机。但对于另一部分利益群体来说,「断供」将可能导致Leap-1X型发动机销量瞬间腰斩,让原本就因MAX停产损失巨大的通用电气雪上加霜。这种「美国特色」政治博弈所折射的,实际上是飞机制造和航发供应两大巨头的「神仙打架」。不管事件后续走势如何,对于正期待国产大飞机凤凰展翅的中国人来说,这次事件向我们发出的信号是:国产型号的供应链危机意识亟待加强。

1

波音怎么了?2月5日,土耳其飞马航空一架波音-型客机在降落时滑出跑道,机身断成三截。这是短短一年多时间里,继「狮航」、「埃航」两场空难后,波音机型再一次成为事故主角。虽然此次事故责任更多在航司,但无疑也给正在走「背运」的波音公司带来再度打击。仅仅十天前,波音的新型宽体客机X刚刚首飞。美国人对这次首飞寄予厚望,希望一举为波音「挽回声誉」。而就在不久前,波音公司刚刚对自己动了一系列大手术——年圣诞节前2天,掌舵波音4年的CEO丹尼斯·米伦伯格宣布离职。几乎同时,波音也终于断腕,宣告MAX,这一窄体机家族最年轻的成员全面停产。

年12月17日,

波音宣布将在年1月暂停MAX生产线,

此时距MAX停飞已历时9个月

米伦伯格的离任,似乎并没有多少人感到惋惜。媒体提及他的辞职,几乎也都加上了「引咎」二字。原本占尽天时地利的这位老兄,上任时适逢航空业销售最为火爆的时期,却将一手好牌打得稀烂。这位技术工程师背景出身的CEO,在任期内痴迷于推进一项名为「PFS计划」的成本控制措施。PFS,本意是「合作共赢计划」(PartneringforSuccess),但却带来了并不「共赢」的后果——由于一直被波音公司要求降价,还要承揽最盈利的维修保养任务,这个计划被一部分供应商解释为「供应商盘剥计划」(PilferingfromSuppliers)。通过苛待供应商实现的利润增长并不能为波音高筑堡垒,反而让双方陷入「囚徒困境」。其实,早在米伦伯格任前,从项目的研发就可以看出,波音供应商管理的问题已现端倪。或许是因为被称为Dreamliner(梦想客机),波音公司在上进行了许多天马行空的尝试,例如设计上提出「发动机互换」的概念,材料上大比例替换复合材料。在供应链管理上,波音公司也进行了一场豪赌——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模式推进项目,不仅让供应商为其生产制造零部件,甚至大胆放手,让供应商参与设计工作,将项目风险和责任转移到50余家一级供应商。一时间,全世界都在为波音造飞机。这一打破常规的底气在于,波音认为,基于长期的理论研究和对供应商实践的指导,下游供应商或许已经有足够的能力支撑整个项目。但「梦想」最终被现实击碎,离开了波音这辆学步车,供应商们发现自己的能力,远远无法支撑这一高度集成的庞大系统。

波音全球供应链协作图

年3月,波音客机在埃弗雷特组装厂正式开始组装,这时工程师们发现,来自世界各地的部件经常出现尺寸误差超标的问题,导致各部分机体无法接合。所幸,以波音的成熟老练,最终还是得以被推向市场,但该系列直到交付架时,仍然处于亏损状态,从商业角度实在算不上一个成功的型号。霸气十足的波音,理所当然地认为:主制造商的责任会随着分包而分散到供应商头上。到头来却发现,供应商的责任最终仍然要由主制造商来买单。宽体机一波三折,窄体机频频出事。波音这只称霸全球民用航空市场半个多世纪的巨兽,如今也陷入深渊中挣扎。(详见前文《坠机幕后:波音与空客的龟兔赛跑》)MAX的停产,给全球窄体机市场带来巨大真空。在欧洲空客成熟机型产能趋于饱和的情况下,以前并未将中国C放在眼里的波音公司,这一次也不得不重新审视这个对手。全球航空客运周转量预测而对于一直希望与空客(Airbus)、波音(Boeing)三分天下的中国人来说,未来几年将是重新划分窄体干线机市场份额的关键时期。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在全球的航空制造技术已趋完善,技术革新的边际效益逐减的背景下,提效供应链,压缩成本,加快试验、制造进度,将是此役决胜的关键。全球干线客机机队规模预测简单点说就是,谁能先降低成本、提升产量,谁就能率先被MAX停产而形成的市场真空吸入。即使如波音这样的巨兽,也在全球协作的变革中,屡屡受困于供应链的囚笼。而对于正在摸索搭建的中国大飞机供应链来说,远远不是一个「卡脖子」问题那么简单。

2

一枚螺栓的价值最近刚复工的某飞机装配车间里,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插曲。干了大半辈子飞机装配工人的老王,开工前照常到库房领用器材,却被新来的库房保管员反复叮嘱:「注意点,这几个螺栓能顶你干这几十年。」「唬谁呢?」老王不服气。「这玩意儿我一个月能买二斤。」老王不知道的是,由于疫情原因,这几枚螺栓库存储备不足,没能及时补货;螺栓的唯一供应商年前就完成了本季度这个件号的生产,重开生产线意味着一大笔加急费;不计成本的紧急运输、生产周期的延误、后续环节工人赶工的加班费……这些费用会全部花在他手里这几枚实际只值「几百块钱」的螺栓上。供应环节的微小问题,带来的损失要按部件甚至整机级别的价值来衡量。再例如,铝合金作为飞机结构上用量最大的金属,主机厂几乎每年都以数万吨的数量级采购。年的铝价跌宕起伏,经历年初短暂的震荡下行后,一个月内LME铝价就从攀升到点(美元/吨)。假设一个订单内需买入吨进口铝材,若提前一个月下单锁定原铝价格,就能为主机厂节省约万人民币支出。LME铝价指数:.01-.12这条如同人体经脉的供应链,是关系型号成败的「生死链」。经络运行畅通,可以保障材料、零组件、机载设备、机体结构各个环节供应充足、及时;经脉不畅,或者被人点了穴道,会使整个生产流程推迟或停滞;而科学、高效的管理,则如同打通任督二脉,会成为价值创造的关键钥匙。然而,负责这条「经脉」运转的采购供应部门,却常常处在航空制造企业鄙视链的最底端。在传统的考评机制下,采购节省的成本、协调供应商压缩的周期、时机的把握,这些对公司利润的贡献都是隐形的。一旦供应不及时影响了项目节点、库存积压导致了资源浪费、成本上涨影响了利润,层层问题通过「牛鞭效应」逐渐放大,采供部门往往成为被问责的第一人。这种考评机制带来的弊端,是供应链管理相对型号研制的被动应对。拿着平均工资的一线采购或供应管理人员,工作重心永远都在解决有无、快慢问题,被内部需求牵引着走——既难腾出精力来主动寻找隐患,也没有动力像科研人员积累客观数据和试验结论一样,将经验归纳升华,形成能够传承的知识财富。相对于军用飞机更侧重于某些先进性能指标和国产化率,对部分环节的投入和试错可以「不计成本」。民用客机最终要靠技术与经济的综合效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一席之地。大量从军工系统转向民机研制的从业者,需要重新建立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思维模型。链条更长的航空工业,会比汽车和3C等批量更大、研发周期更短的行业更难管理。一架飞机动辄几十甚至上百万零部件,且在新型号立项研发的10年之内,都无法形成有力的批量优势。在此背景下,供应管理的早期介入显得更加重要。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航空工业管理者已经意识到,要想扭转供应管理被动的局面,仅靠增加人力投入无法解决。近年来,各主机厂都开始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ly/536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