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路过不要错过
点击蓝字 中华民国11年,红万字会中华总会成立,中华民国15年5月,烟台红万字会成立,18年成立孤儿院,19年总会指示孤儿院改为恤养院,22年8月正式开幕,恤养院院址,位于烟台南山路上,原是一位富商的别墅旧址,现在别墅和大门门头存在
医院
医院,均医院。始建于医院,是基督教长老会希尔思创建,原建筑早已拆除,但院名一直未变。始建于年的医院,是天主医院,医院的渊源。
德国邮局
年1月1日清*府规定凡对公众开放的海关邮务办事处,中文名称统一为海关拨驷达(POST,邮*)局,邮*局正式出现。年(清光绪二十二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了总理衙门奏请开办国家邮*的奏折,烟台也是首批获准开办邮局的城市之一。
烟台大清邮局
建筑为二层的青瓦四坡顶小楼,坐北向南五开间,立面六根砖砌方形柱子,线脚叠涩丰富,一层架空,二层两端末间封闭,设双层窗,内层为玻璃外层为百页,中间三间有木制栏杆。一层正中柱子上方悬放牌匾一方,依稀是“大清邮*局 IMPERIALPOSROFFICE”的字样,黑底金字。此处邮局开办到什么时候不得而知,不过据一位至年来到中国的一位商务印书馆摄影记者美国人FrancisEugeneStafford所拍的一幅照片可知,在清末 几年烟台大清邮*局亦曾设于今海岸街芬兰领事馆旧址所在的院内,办公建筑是哪一栋则不得而知,而现在芬兰领事馆北面院内确有一栋四坡顶的青砖砌二层小洋楼,年代较为久远,可能即是此处早期大清邮*局。后来中华民国七年也就是年7月1日,北京邮*总局邮*总办铁士兰,代表中国邮*总局在烟台山下购置楼房一栋及地皮2亩2分4厘9毫,此处地皮及建 本上就是最初的大清邮*局所在地,作为烟台一等邮*局局房。年在原址重建新楼,建筑面积平方米,砖石结构的二层楼房,主体建筑带有17世纪法国古典广义风格,七开间的立面对称布置。居中主入口两侧采用了多立克柱式,上方窗户两侧亦装饰柱式、屋顶上方为方形套三角形山花,正中留白书写邮局名称。屋顶女墙采用宝瓶式栏杆。东西两间是次入口,上方有垂花装饰,屋檐和一、二层交接处的线脚丰富、增强了水平方向的稳定感,立面上各开间之间用方形壁柱切割,又具有高耸的感觉,整座建筑既稳重又庄严,是烟台不可多得的一处 近代建筑。
如今保存完好,为中国邮*所在地。
俄国克利顿饭店
烟台朝阳街北头西侧有一幢砖木结构、西式风格的二层楼房,四面坡房顶,墙角、门窗、山花均为长弧形,屋檐下有饰角,大门开在朝向东北的拐角,形成转角大门,上方外出拱券,支托二层凉台,红砖外墙,显得非常宏伟壮观。这幢建筑,就是近代烟台有名的克利顿饭店旧址。
克利顿饭店是年由俄国人建造,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初称烟台山下北饭店,后来更名为克利顿饭店。这个饭店当时以经营俄国大菜而享誉烟台,生意十分红火。特别是因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年8月曾在此住过一夜,并且与烟台各界代表在此合影更使其名气大增,成为上世纪30年代以前烟台境内经营规模较大、声誉与档次较高的饭店之一。
孙中山来烟台,是近代烟台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据资料记载: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之后不久,即就任全国铁路督办,筹划全国铁路建设。他提出从经济上振兴中国的一系列宏伟设想,要在中国南、北、中沿海各建一个象纽约那样的大港,修20万里的铁路,以五大铁路系统将全国沿海、内地及边疆连接起来,修筑遍布全国的公路网。他把致力于修铁路、建矿山、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为他为富民强国而奋斗的新目标和新起点。8月18日,他接受了袁世凯的邀请,从上海乘招商局的安平号轮船,在“海琛”号巡洋舰的护送下经水路赴京与袁会谈。8月20日夜轮船进入烟台海面,据说因避风而于21日晨进入海港靠岸,并在烟台各界的欢迎中踏上了烟台的土地。
孙中山登陆烟台,在官商*各界产生了重大影响,集聚在克利顿饭店召开欢迎大会,欢迎孙中山先生。欢迎大会首先由胶东道尹曲同丰报告孙中山入京原委,然后商会总理澹台玉田致词,再后来孙中山先生致辞。上海《申报》年8月23日对此进行了报道:孙中山于20日夜抵烟,翌晨入港,各界派代表登安平轮迎接。10时登陆。同盟会开会欢迎。孙中山先生在烟台各界欢迎会上致答辞中说:“各界欢迎,无比感激。我中华民国至今则大不同,去年今日处专制*府之下,人人都受苦痛,今年则为中华民国之人民,都享有自由幸福。但中华民国缔造伊始,百步维艰,我中国人民皆有应尽之义务。兄弟此次至京,关于建设*见,当一一商于*府见诸实行。所有一切*见,谨烦魏先生代表略述。”之后,南京临时*府外交次长魏宸祖代孙中山先生宣讲民国要旨,即首在振兴实业。他说:“中国商业失败,不止烟台一埠,凡属通商口岸,利权外溢,到处皆然。如今之计,欲商业兴旺,必从制造业下手,如本埠张裕公司,设一大造酒厂,制造葡萄酒,其工业不亚于法国之大厂,将来必可获利;又如玻璃公司亦然。张君(弼士)以一人之力,而能成就此伟业,可谓中国制造业之进步”。在参观公司及品尝美酒之后,孙中山先生挥笔题赠:品重醴泉。
宝时造钟工厂
年7月,民族实业家李东山先生在烟台开办了我国 家机械制钟工厂——烟台宝时造钟工厂,这就是今天北极星钟表的前身。
年7月,李东山出资创办了我国 家机械造钟企业——宝时造钟厂。宝时造钟厂创办初期,许多技术问题解决不了,为此,他在年至年,先后三次以经销者的身份,亲自赴日本大坂的马球钟厂观摩学习。李东山自幼未曾读书,对所看到的、听到的技术全凭脑记,回国后苦心研制,并从德国购进造钟设备,经过近三年的苦心研制,终于年初试制成功 批座、挂钟,注册商标“寶”字。宝时造钟厂的创办和“寶”字钟诞生,标志着我国造钟业由作坊式的手工生产,进入机械化、工业化的新阶段。
“寶”字牌座、挂钟一问世,就面临着与洋钟的激烈竞争。当时,各种外国时钟充斥市场,其中尤以日产“马球”牌时钟占有优势。当时的胶东半岛与东北三省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势力范围,在这种背景下,势单力弱的“寶”字牌座、挂钟要与日产马球牌时钟竞争,可谓以卵击石。但宝时造钟厂不断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以华美的外观,低廉的价格和高精度赢得用户。年以后,产品除在山东境内销售外,还销往天津和东北的部分地区。年产量达4.5万只。
年3月,烟台第二家造钟企业永康造钟无限公司建立,产品商标“永”或“YK”字。藉此时机,“寶”字牌座、挂钟以其质优价廉和“永远保修”的独特维修方式,终于将日本马球牌时钟和西洋钟挤出东北市场。当年永康造钟无限公司生产座、挂钟台,产品主要销往华东、华南地区和新加坡、菲律宾、越南等国家,烟台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钟表城”和“东方瑞士”。
年,由学生和工人发起的抵制日货运动席卷全国。烟台钟表人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在抗日救亡运动中,响亮地提出了“抵制日货,请用国货”的倡议,并在自产商品的显著位置上装潢“请用国货”的 图文。这极大地鼓舞了国人的爱国情怀与购买欲望,用行动声援和支持了抗日救亡运动。
年秋, 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到德顺兴造钟厂和永业造钟厂参观时,赋诗赞誉“无论钟,无论表,大家都说外国的物件好。到烟台,看钟表,装置既辉煌,机件又灵巧。谁说国货没有洋货好?”
烟台钟表人历尽坎坷,以实业报国的实际行动实现了中国钟表由弱到强、雄踞一方的豪情,为烟台的历史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篇章。
李东山等先贤在近代经济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在于,率先发展了轻工业,形成了烟台以机械时钟、葡萄酿酒、三环锁具、罐头食品等与国民日常生活休戚相关的产业。“宝时”不仅填补了中国机械制钟的空白,而且填补了中国机械制造业的 ——精密仪器制造的空白。因为有了钟表才令中国有了相对完整而独立的轻工业体系,才令后来烟台成为*工产品、仪表的重要研发基地,成为钟表之城。
史料记载,自年开始,由烟台钟表行业分离出来的技术骨干,先后在沈阳开办了新明造钟厂;在丹东开办了大陆造钟厂;在天津开办了北洋造钟厂和华威造钟厂;去青岛开办了福祥造钟厂、时辰造钟厂;在上海开办了忠众造钟厂、时民造钟厂、大光明造钟厂;在北京开办了长城造钟厂。这些企业的开办对传播造钟技术,促进民族钟表工业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今在朝阳街有宝时造钟厂旧址,海滨广场的北极星钟表文化博物馆设在原日本领事馆。
烟台山外国领事馆建筑群
烟台的名字可以追溯到明朝时候,明朝时候,为了防御倭寇的威胁,在这一带海边设立了驻*的卫所,并且设立了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烟台”,这应该就是“烟台”地名的来历了吧。但是呢,明朝和清朝前期,烟台始终只是个渔村 是个市镇一类的港口,烟威地区大部分在这个时期归“登州府”(驻蓬莱)管辖。这个情况直到近代才发生了变化。
近代在-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府被迫签订了不平等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被迫开放了很多通商口岸。在签订条约时,原定山东沿海的通商口岸是在登州(今蓬莱),但是呢,英国人对山东沿海的港口考察了一番发现登州港一带港湾狭窄而且水浅,只适合木船帆船使用,不适合停泊现代轮船;而烟台山附近的海湾港湾开阔,水深,能够停泊新式轮船。于是,在正式开辟通商口岸时,就不在登州了,而是选择设在烟台。那个烟台山西面和芝罘岛之间的海湾,正好是港口,这就是烟台港。而这个烟台山,正好是海边难得的一个环境风景不错,而又是一个制高点,于是外国领事馆建立在这里就很合适了。
英国人首先设立了领事馆,一开始于年先设在登州,后来通商口岸改在烟台,于是将领事馆移至烟台。年3月,英国人马礼逊在烟台山上正式设立了领事馆。这个马礼逊还是中国近代历史中很有名的一个外国人物,在很多有关于中国近代史的书和文章里面经常能够看到这个名字。继英国人以后,法国、美国、瑞典、挪威、丹麦、德国、荷兰、日本、沙俄等其他国家也先后在烟台山周围建立了领事馆,于是就形成了烟台山周围的这些外国建筑群了。
同时,烟台港口也逐渐扩大了。领事馆向西、向东、向南的地方逐渐城市化,形成了今天烟台市城市的雏形。因为烟台市此时外国领事馆林立,于是也发生了很多涉外事件。比如,为了处理云南“马嘉里事件”,年,李鸿章和英国公使在烟台签订了不平等条约《烟台条约》。再比如,这个时期烟台来了很多外国传教士,在半岛地区进行传教活动,经常和半岛地区人民群众发生冲突等。
但是,这个烟台通商口岸红火的时间也不长,后来风头就被半岛另一边的大城市“青岛市”盖过去了。青岛市城市和港口时间不如烟台长,但是起点高、规模大。更重要的是海湾面积和水深都要超过烟台的港湾,此外还有胶济铁路来联系内陆地区。而近代烟台一大缺陷,就是和内陆地区之间没有铁路联系,直到建国后,才有了“蓝烟铁路”,所以烟台就逐渐有些“失宠”了。
来源:时光的影像
鲁大历史文化学院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