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zdxbdf/黄柏山改名叫黄檗山啦,黄柏山修成了4车道,黄柏山五一堵车,十一又堵车啦。这两年,黄柏山这座曾经的世外深山,越来越多的成为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话题。每当听到这些消息,脑海中就不断的浮现出,山水相映的天池,威严伫立的将军石,根强枝劲地迎客松,幽径雅致的息影塔、香火旺盛的法眼寺。很想再到黄山一游。13年的初秋,黄檗山客运站开通之际,我终于再次来到熟悉而陌生的黄柏山,听息影塔的风语,悟法眼寺的禅意。新修的4车道平整而宽阔。没有了左拐右拐的弯道,艰难的上坡;没有了残破的瓦屋、欲坠的巨石。路边杂乱的树木变成了矮小鲜艳、排列整齐的红枫,车走在平整的柏油路上,不再饱受左摇右摆之苦。游客在游览车上,轻松地浏览沿途的风景,遥远的路途也在不知不觉变短。在浏览车上不到十分钟,我就来到了扩建的息影塔,塔庙依旧保持着古朴的原貌,只是在塔庙的下方劈山挖塘,新修了一座红墙琉璃瓦的大寺院。寺院的山门在左侧,进入寺院首先看到的就是放生池,池塘中几条红鲤嬉戏游弋,时沉时浮,池塘旁几只乌龟懒洋洋的晒着太阳,偶尔抬起头来看一眼游客,放生池正上方是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纪念堂,纪念堂琉璃瓦覆顶、朱红的格扇门、朱红的立柱,气势壮观。里面供奉着一尊不大的千手观音,里面没有和尚诵经敲钵。叩拜上香的游客也寥寥可数。过纪念堂,登上约50步台阶,就到了透着古拙的息影寺和息影塔,息影寺依旧黑瓦白墙,紧闭的木板门因游客的增多也敞开。走进狭窄矮小的寺庙中,才发现寺庙内居然是个四方四正的“回”形,中间一个透光的天井使寺庙光线柔和。稍显昏暗的三间上房里供奉着无念禅师塑像和两个护法,禅师盘坐和蔼可亲似乎正在讲经论道,两旁侍立的护法似乎正在心无旁笃的聆听。和蔼可亲的神态完全有别于其他寺庙的肃穆威严。寺庙后的石塔和墓冢毫发未损,石塔和香炉上缠满了还愿的红布条。站在条石铺地的平台上,看周围松柏苍苍、脚下新庙、旧庙相应,在眼前的繁华和昔日的清幽交错中,脑海中不知道何故忽然想起了杜牧的那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乘车来到了新建的法眼寺,我立刻就被法眼寺的改变惊呆了。昔日挤满瓦房的银杏树下,变成了宽阔平整的绿地。原来紧贴在昔日银杏树下农家、酒家搬到远处,变成一排排整齐排列的两层徽式小楼。原来黑瓦白墙的寺庙,也搬到两颗银杏树后米,占据了半个山坡,变成了彩瓦红墙、气势恢宏的寺院。寺前银杏古柏交翠,院后松竹郁郁葱葱。据说法眼寺是在被毁原址上恢复重建的,占地五万余平方,寺院依山而建,坐北向南,三进三叠,殿堂高低错落,寺院呈簸箕形。前为山门,正额高悬一诚所题“法眼寺”匾额。山门内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前东、西两侧建有钟鼓楼。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里供奉着一尊弥勒,弥勒背后立着高大的韦陀,韦陀双手合十,金刚杵横在前臂,同行人告诉我,韦陀这个姿势,表示这里为过往云游的和尚、进庙的香客提供斋饭。在人人为钱,寺寺卖票的今天,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肯施斋的寺庙。中午,我们果然在大雄宝殿东侧的斋堂里,看到正在安静吃饭的和尚和香客,斋堂的墙壁和立柱上写着“止语”,在排列整齐的案几前,僧人香客正坐低头食斋,偌大的斋堂安静的没有一丝声音。看着他们安静的低头吃饭,完全放下了世俗的名利,摆脱了世俗的烦扰,恍如隔世一般在这里静心悟道修禅。我忽然特别的羡慕、特别嫉妒他们的超脱,心想如果有一天和他们一起修禅应该多好。歇山重檐七间的大雄宝殿在天王殿后,它寺庙最巍峨的古建筑大殿,大殿下整齐对建着伽蓝殿、祖师殿、文殊殿、普贤殿、殿内供奉7米高的释迦牟尼、阿弥陀、药师佛像,阿难迦叶侍立释迦牟尼左右,殿内两侧为十八罗汉,后面和万佛像。大雄宝殿后是神秘的藏经阁,藏经阁大门紧闭,游客不能随意进入。藏经阁旁有寺院后面,连接着李贽书院,游客也不能随意进入。据说书院其实是开发商专门接待贵宾用的会所。普通游客进不去住不起,也吃不起。当年被世人四处驱逐,无处栖身避祸避乱的李贽,断然不会如此阔气。看着气势恢弘的寺院,紧邻富丽堂皇的伪书院,心中陡生一种怪怪的感觉,心中深深的为在这里修行悟禅的和尚和信徒担忧。历经沧桑的法眼寺从“楚豫禅宗”、到黑瓦白墙,再到今天彩瓦红墙、气势恢弘,禅师从妙湛,到无念、再到今天的明一。世内世外,几经兴盛衰败,几度沧海桑田。今天,他们是否还能坚持那个“禅”字。自我纯洁、自我沉淀。原创作者:喻国强,信阳商城人,河南省作协会员,已出版个人随笔散文集《家中有棵桂花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