咽喉肿痛,是指以咽喉部红肿疼痛、吞咽不适为特征的病情,可能为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
《诸病源候论》:“喉咽者,脾胃之候,气所上下。脾胃有热,热气上冲,则喉咽肿痛。夫生肿痛者,皆挟热则为之。若风毒结于喉间,其热盛则肿塞不通,而水浆不入,便能杀人。”
《太平圣惠方》“伤寒毒气上攻,咽喉痛,心烦躁热,胸膈滞闷,大小便难。”
咽接食管,通于胃;
喉接气管,通于肺。
如外感风热之邪熏灼肺系,或肺、胃二经郁热上壅,则致咽喉肿痛,属实热证;
如肾阴不能上润咽喉,虚火上炎,亦可致咽喉肿痛,属阴虚证。
其治疗,实者治宜清热利咽,消肿止痛;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养阴清热。
目录
上集
一、小儿咽喉肿痛用方
二、阴虚火盛用方
三、时气热毒攻咽喉用方
四、因伤寒咽喉痛用方
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方
下集
六、清热利咽,消肿止痛用方
七、清热平肝,利咽用方
八、热病,咽喉肿塞用方
九、清热泻火用方
十、其他症状用方
上集
一、小儿咽喉肿痛用方
1.小儿咽扁冲剂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利咽,解毒止痛。
主治:肺实热引起的咽喉肿痛,口舌糜烂,咳嗽痰盛,咽炎喉炎,扁桃体炎。
组成:金银花g,射干g,金果榄g,桔梗g,玄参g,麦冬g,牛黄1g,冰片0.5g。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装8g,密封。开水冲服,1岁至2岁每次4g,1日2次,3岁至5岁每次4g,1日3次,6岁至14岁每次8g,1日2~3次。
2.清热灵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等症。
组成:黄芩g,连翘g,大青叶g,甘草50g。
用法:制成颗粒剂,每袋装7g或15g,密封。用开水冲服,周岁以内小儿每次5g,1岁至6岁每次10g,1日3次,7岁以上每次15g,1日3~4次。
3.清降丸
来源:《部颁标准》。
别名:清降片。本方制成片剂,名“清降片”。
功用:清热解毒,利咽止痛。
主治:肺胃蕴热证所致的咽喉肿痛,发热烦躁,大便秘结。小儿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见以上证候者。
组成:蚕砂,大黄,玄参,皂角子,赤芍,麦冬,连翘,板蓝根,地黄,金银花,白茅根,牡丹皮,青黛,川贝母,薄荷,甘草。
用法:制成大蜜丸或小蜜丸,大蜜丸每丸重3g,小蜜丸每付2.2g,密封,置阴凉干燥处。口服,3~5岁每次服1丸(付),1日2次,3岁以内小儿酌减。
4.喉炎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单双乳蛾,痈疽疮疖肿毒。
组成:鹏砂(煅),黄连,蟾酥,熊胆,水牛角浓缩粉,牛黄,冰片,珍珠,五倍子,细辛,麝香。
用法:制成包衣微丸,每丸重0.3g,密闭,防潮。口服,每次10丸,小儿1岁每次1丸,2岁每次2丸,3岁每次3~4丸,4~8岁每次5~6丸,9~15岁每次7~9丸,1日2~3次。外用,凡疮疖疔毒初起,红肿热痛未破溃者,可取10余粒,用冷开水或醋调化,涂敷红肿四周,日涂数次直至肿退。
宜忌:孕妇勿服。疮肿已溃者切勿敷用。
5.生姜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一。
主治:小儿咽喉肿痛,毒气热极,咽塞不利。
组成:生姜二两(切),升麻二两(锉),射干二两(锉),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
用法: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6.地龙散
来源:《幼幼新书》卷三十四引丁时发方。
主治:小儿风热,咽喉肿痛。
组成:郁金(皂角水煮干),甘草(炙),白僵蚕,地龙各一两,蝎,牙消各一分。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一钱,薄荷汤调下,儿小半钱。
二、阴虚火盛用方
1.利咽灵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活血通络,益阴散结,利咽止痛。
主治:咽喉干痛,异物感,发痒灼热等症。用于慢性咽喉炎,尤以干燥型疗效最佳。
组成:穿山甲(制)g,土鳖虫g,僵蚕1g,牡蛎(煅)g,玄参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3~4片,1日3次。
2.柏姜散
来源:《喉证指南》卷四。
主治:喉证,阴虚火盛。
组成:黄柏二钱,干姜八分。
用法:合焙成炭(存性),研极细末。吹之。
三、时气热毒攻咽喉用方
1.大青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五。
主治:时气,咽痛口疮,烦躁头重。
组成:大青,黄芩,川升麻,麦门冬(去心,焙),栀子仁,甘草(炙微赤,锉)各一两。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加竹叶六七片,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2.升麻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五。
主治:时气热毒上攻,咽喉疼痛闭塞。
组成:川升麻,玄参,射干,百合,马蔺根,甘草(炙微赤,锉)各一分,马牙消半两。
用法:上为末,用牛蒡根捣汁为丸,如樱桃大。常含一丸,咽津。
3.升麻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五。
主治:时气热毒攻咽喉,肿塞不通。
组成:川升麻,木通,射干,赤芍药,羚羊角屑,马蔺根,甘草(炙微赤,锉),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各一两。
用法:上为散。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时候温服。
4.救生散
来源:《普济方》卷六十二。
别名:如圣散。
主治:时疾头面肿,咽喉肿塞,气息难通。
组成:山豆根一两,北大黄,川升麻,朴消(生)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皂子大。每一粒以薄绵包,少痛,便含咽液。
5.救急解毒丸
来源:《伤暑全书》卷下。
主治:时行疫气,咽喉肿痛,项筋粗大,舌强声哑,鼻塞气闷,水浆难进。兼治头面浮肿,疙瘩坚硬,浸淫湿疮,耳内流脓,眼弦赤肿,口内糜烂。
组成:甘草二两,桔梗二两,荆芥一两,防风一两,连翘一两,酒芩一两,酒连一两,薄荷一两,升麻一两,酒大黄一两,僵蚕五钱,蒲黄五钱,青黛五钱,盆消五钱,射干五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以乌梅汤调柿霜为丸,如龙眼大。噙化;煎汤亦可。
6.鼠粘子散
来源:《御药院完方》卷九。
主治:时行热毒攻发咽喉及颈外肿痛。
组成:鼠粘子,马牙硝,寒水石(生)各一两,大黄(生)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每服三钱,蜜水一盏调匀,和滓服,不拘时候。
四、因伤寒咽喉痛用方
1.杏霜汤
来源:《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卷十。
功用:调肺气,利胸膈,常服悦泽颜色,光润皮肤。
主治:
1.《太平惠民和济局方》:咳嗽痰逆。
2.《医方类聚》引《御医撮要》:肺感寒邪,胸膈不利,咽喉肿痛。
组成:粟米(炒)一斗六升,甘草(炒)十斤半,盐(炒)十六斤,杏仁(去皮尖,麸炒,别研)十斤。
用法:上为末。每服一钱,沸汤点下,不拘时候。
2.葛根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二。
主治:伤寒后,咽喉疼痛。
组成:葛根(锉),青竹茹各一两,仓粳米一合。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匕,以水一盏,入生姜一枣大(拍碎),煎至六分,去滓,食后温服,一日三次。
3.半夏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二十四。
主治:伤寒后上气,咽喉不利,胸膈多痰,气逆。
组成:半夏(汤洗七遍,炒干)一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一分,槟榔(锉)三分,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枳壳(去瓤,麸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用水一盏半,加生姜一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4.玄参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
主治:伤寒咽喉痛,壅塞不通,口苦。
组成:玄参(坚者)一两,羚羊角(镑),升麻,射干各三分,芍药,木通(锉)各半两。
用法:上为粗末。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入生姜半分拍碎,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后温服。
5.射干散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
主治:伤寒毒气攻咽喉痛,心烦燥热,胸膈滞闷,大小便难。
组成:射干,枳壳(麸炒微黄,去瓤),川升麻,马牙消,木通(锉),川大黄(锉碎,微炒),玄参各一两,犀角屑三分,甘草半两(生用)。
用法:上为粗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6.金花硼砂丸
来源:《太平圣惠方》卷十。
别名:硼砂丸(《普济方》卷一三四)。
主治:伤寒,舌坚强硬,黑色,咽喉闭塞肿痛。
组成:硼砂,马牙消,郁金,苦胡芦子,川大黄(锉碎,微炒),鼠粘子(微炒),白矾灰,黄药,栀子仁,甘草(生用),黄芩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并沙糖为丸,如鸡头实大。每服一丸,用绵裹,含化咽津。以愈为度。
五、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用方
1.双黄连口服液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本方制成注射液,名“双黄连注射液”。
功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痛。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组成:金银花,黄芩,连翘等。
用法:制成口服液。口服,每次20ml,1日3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2.板蓝根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片剂,名“板蓝根片”;
制成茶剂,名“板蓝根茶”。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利咽,消肿。
主治:扁桃腺炎,腮腺炎,咽喉肿痛,防治传染性肝炎、小儿麻疹等。
组成:板蓝根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5ml,1日3次。
3.银花糖浆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发热口渴,咽喉肿痛,热疖疮疡,小儿热毒。
组成:金银花75g,忍冬藤g。
用法:制成糖浆,密封,避光,置阴凉处。口服,每次15~30ml,1日2~4次。小儿酌减。
4.复方鱼腥草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咽喉疼痛,扁桃腺炎。
组成:鱼腥草g,黄芩g,板蓝根g,连翘49g,金银花49g。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相当于原药材1g,密封。口服,每次4~6片,1日3次。
5.蒲公英片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冲剂,名“蒲公英冲剂”。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咽喉肿痛(急性扁桃体炎)疮疖,乳痈发热,也可用于热淋。
组成:蒲公英。
用法:制成糖衣片,每片含干浸膏0.3g,密封。口服,1次3~5片,每日4次,重症者可酌情加大用量。
6.银蒲解毒片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风热型急性咽喉炎,症见咽痛充血,咽干或具灼热感,舌苔薄黄等;湿热型肾盂肾炎,症见尿频短急,灼热疼痛,头身疼痛,小腹坠胀,肾区叩击痛等。
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夏枯草。
用法:制成片剂。口服,每次4~5片,1日3~4次,小儿酌减。
7.清火栀麦片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胶囊,名“清火栀麦胶囊”。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消肿。
主治:咽喉肿痛,发热,牙痛,目赤。
组成:穿心莲g,栀子g,麦冬g。
用法:制成糖衣片,密封。口服,每次2片,1日2次。
8.喉痛片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解毒消炎,凉喉生津。
主治:咽喉、口、鼻腔红痛。
组成:乌梅g,鹅不食草g,甘草g,儿茶1.56g,山豆根g,玄参62.5g,薄荷脑2.5g。
用法:制成片剂,密封。含服,每次1片,1日3~4片。
9.功劳去火片
来源:《新药转正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实热火毒型急性咽炎、急性胆囊炎、急性肠炎。
组成:功劳木,黄柏,黄芩,栀子。
用法:制成片剂。口服,每次5片,1日3次。
宜忌:本品仅适用于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虚寒者慎用,虚寒重症者禁用。
10.桂林西瓜霜
来源:《部颁标准》。
本方制成胶囊,名“桂林西瓜霜胶囊”。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或出血,乳蛾口疮,小儿鹅口疮及轻度烫火伤与创伤出血;急、慢性咽喉炎,扁桃体炎,口腔炎,口腔溃疡。
组成:西瓜霜,硼砂(煅),黄柏,黄连,山豆根,射干,浙贝母,青黛,冰片,无患子果(炭),大黄,黄芩,甘草,薄荷脑。
用法:制成霜剂,每瓶装1g,2g,2.5g,3g等4种规格。外用,喷、吹或敷于患处,每次适量;重症者兼服,每次1~2g,1日3次。
11.珍黄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疮疡热疖。
组成:珍珠40g,牛黄g,三七g,黄芩提取物g,冰片10g,猪胆汁g,薄荷油20g。
用法:制成胶囊,每粒装0.2g,密封。口服,每次2丸,1日3次。外用,取药粉用米醋或冷开水调成糊状,敷患处。
宜忌:患处破烂、出脓者不可外敷。
12.咽喉消炎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食道炎、咽喉炎、急慢性扁桃腺炎)。
组成:牛黄g,蟾酥(制)84g,穿心莲总内酯70g,七叶莲g,珍珠g,冰片g,雄黄84g,百草霜84g。
用法:制成小水丸,每丸重0.3g,密封,置阴凉处。口服,每次5~10丸,1日3~4次,口含徐徐咽下,小儿按年龄酌减或遵医嘱。
宜忌:忌酒和辛辣食物。
13.喉痛消炎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炎止痛。
主治:咽喉肿痛,疔疮蛾喉,痈疖肿毒,口舌生疮。
组成:牛黄15g,青黛10g,珍珠15g,蟾酥10g,冰片10g,百草霜g,雄黄10g。
用法:水泛为丸,每0丸重0.3g,密封。含服,每次5~10丸。
宜忌:孕妇慎用。
14.清咽抑火丸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散风,解毒消肿,清利咽喉。
主治:咽喉肿痛,肺炎咳嗽。
组成:山豆根g,连翘75g,桔梗50g,栀子50g,黄芩50g,大黄50g,玄参50g,牛蒡子(炒)50g,芒硝50g,知母50g,防风50g,薄荷37.5g,黄柏25g,甘草25g。
用法: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g,密封。口服,每次1丸,1日2~3次。
15.犀角解毒丸
来源:《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毒热火盛,面赤项肿,咽喉疼痛,疹后余毒。
组成:犀角(另兑)一钱,金银花一两,荆芥穗五钱,赤芍一两,黄连五钱,花粉五钱,大黄五钱,当归五钱,连翘一两,防风五钱,白芷八钱,生地一两,栀子(炒)八钱,桔梗五钱,玄参(去芦)五钱,滑石五钱,黄芩一两,甘草五钱,雄黄一两,牛蒡子(炒)五钱。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重二钱。每服二丸,温开水送下。小儿减半,三岁以下酌减。
16.灵丹草颗粒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疏风,解毒利咽,止咳祛痰。
主治:风热邪毒,咽喉肿痛,肺热咳嗽,急性咽炎,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组成:臭灵丹0g。
用法:制成颗粒,每袋装3g,密封。开水冲服,每次3~6g,1日3~4次,或遵医嘱。
17.珠黄消疳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
主治:咽喉肿痛,口臭牙疳,齿龈溃烂,牙缝出血。
组成:儿茶g,天花粉g,青黛g,黄连g,硼砂g,大青叶g,薄荷g,甘草g,冰片60g,牛黄24g,珍珠12g。
用法:制成散剂,每瓶装0.6g,密闭,防潮。外用吹喉或涂擦患处,1日数次。
宜忌:忌烟酒,辛辣物。
18.冰硼咽喉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咽喉、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组成:冰片36g,硼砂(炒)36g,玄明粉g,青黛g,生石膏g。
用法:制成散剂,每瓶装1.5g,密闭,防潮。外用,取少量,吹敷患处,1日3~4次。
19.绿袍散
来源:《部颁标准》。
功用:清热消肿,化腐解毒。
主治:唇舌腐烂,咽喉红肿。
组成:青黛g,黄柏g,山豆根80g,薄荷80g,黄连30g,儿茶(炒)50g,人中白(煅)50g,硼砂(炒)50g,冰片50g。
用法:制成散剂,每瓶装1.5g,密封。外用,洗净患处,用少许吹搽,1日2~3次。
20.冰硼散
来源:《外科正宗》卷二。
功用:《中国药典》: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
1.《外科正宗》:咽喉口齿新久肿痛,及久嗽痰火咽哑作痛。
2.《外科大成》:舌胀痰包,重舌木舌。
3.《医宗金鉴》:口疮,白点满口。
4.《药奁启秘》:小儿鹅口白斑,肿连咽喉,及一切喉痛,乳蛾。
组成:冰片五分,朱砂六分,玄明粉,硼砂各五钱。
用法:上为极细末。吹搽患上,甚者日搽五六次。
宜忌:《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忌食辛辣、荤、面等物。
验案:霉菌性阴道炎《新疆中医药》(1,4:21):用冰硼散治疗霉菌性阴道炎例,结果:治愈人,好转29人,无效23人,总有效率92.9%。
实验:促进黏膜溃疡愈合的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8):冰硼散对豚鼠实验性口腔黏膜溃疡可明显促进黏膜溃疡的愈合,并有一定抗菌、抗炎和镇痛作用。
文中药方应咨询医生后用药。
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
木木每天5分钟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