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色字体, 太阴气虚之人体质虚弱,体力不足,进食生冷油腻有腹泻倾向。发病易表现为腹满胀痛、呕吐、腹泻等证。太阴阳虚之人体质虚弱,体力不足,平素畏寒,四肢不温,大便溏稀。发病易表现为腹满冷痛,畏寒肢冷,呕吐下利清水等证。太阴湿阻之人体质较弱,体形虚胖,或素有痰湿。发病则表现为头重、肢体沉重、脘腹胀满、口中粘腻、大便不爽等证。
少阴阳虚之人体质虚弱,平素畏寒,腰膝酸冷,发病易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膝冷痛、神疲思睡,甚至可见四肢厥冷、冷汗淋漓等阳衰危证(少阴寒化证)。少阴阴虚之人体质虚弱,平素怕热,喜思考,有失眠倾向。发病易表现为发热、心烦、失眠、五心烦热、等证(少阴热化证)。少阴阴阳俱虚之人体质虚弱,体力不足,神疲气短,易冷易热,发病则表现为四末冷凉而手足心热,心悸气短,心烦而神疲,甚至出现四肢厥冷、汗出淋漓、躁扰不宁,或神昏、脉微欲绝等阴阳两脱险证。
阴阳亢之人体质壮实,性急易怒,控制情绪能力较差。发病易表现为头晕目眩,头胀头痛,或胃脘灼热疼痛,自觉气上撞心等证。阴虚阳亢之人体质较虚,体力相对不足,平素控制情绪能力较差,易怒。发病易表现为咽干口燥,头晕眼花,耳鸣,烘热汗出,失眠健忘,腰膝酸软等证。虚阳亢奋之人体质虚弱,体力严重不足,神疲乏力,性急易躁。发病则表现为头晕眼花,虚烦不宁,头痛耳鸣,腰膝酸冷,甚至出现面红如妆,时时汗出、四肢厥冷等危证。
其实西医也明确地说明,有以下情况的儿童一般应禁忌或暂缓接种疫苗:
1、患有皮炎、化脓性皮肤病、严重湿疹的小儿不宜接种,等待病愈后方可进行接种;
2、体温超过37.5℃,有腋下或淋巴结肿大的小儿不宜接种,应查明病因治愈后再接种。
这也说明了西医也认识到了身体健康受损时不可再用疫苗。但西医不懂正气与邪气的关系,也不懂得三阴体质,因此其所规定的禁忌症也非常简单,西医不知道当正气不足或三阴体质接种疫苗是引外邪进入身体,可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可能有人会问,如果不接种疫苗,万一得了传染病怎么办。当前不少人都认为疫苗对于预防传染病具有巨大的作用,因为人们普遍惧怕传染病,所以才对各类传染病疫情非常敏感。而且在有关部门的教育下,人们早已把预防传染病的希望都寄托于各类疫苗,他们已经形成这样的观念:预防各类传染病只能依靠相应的疫苗,似乎除了疫苗之外,人类就对传染病毫无良策。其实早有专家指出:各类疫苗对于其所能预防的传染病的免疫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不象人们想象的那样强大,更不象那些疫苗制造商宣传的那样不可替代。
况且,现代研究已经发现:无论人体接种何种疫苗,都不能让人体对其所针对的传染病产生终生免疫,疫苗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作用是有时效的。我认为,接种疫苗的风险远远高于将来有可能生传染病的风险。且三阴体质者素体阳虚,疫苗入体,阳不胜其邪,健康风险更高,不值得。
还有人会问,如果不接种疫苗,怎样才能不得传染病呢。我的观点是与其以毒制毒,不如以正防毒。我们的抵抗力不是用毒刺激出来的,那是身体被逼的。平时当注意扶助正气,当根据体质辨证用方,以改善三阴体质,或者配合针灸。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就是这个道理。当遇到传染病时,可急灸足三里穴,最好用艾柱直接灸。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病邪亦不容易伤人。
所以说,疫苗不仅不是万能的,而且是有风险的。要想预防各类传染病,治本之法是按照中医的理念积极养生,以提高正气,改善体质,而不能将预防传染病的希望都寄托于各类疫苗的应用。
中医如何治疗疫毒?
我们先以猪流感为例,来分析一下猪流感是如何让人死亡的,从中亦可悟出如何中医治疗传染病。
病人患猪流感,出现发热,这是邪气入侵,正气奋起抵抗的反应。此时当急急扶正解表,清解热毒,可以用银翘散加扶正之品。如果热愈盛,越是可以加附子之辈,配合生石膏,以扶阳抑阴。如此则可阻滞邪气入里内陷之势,则病人于发烧之时,即可击退病邪,得以康复。如果滥用抗生素之类破坏人体正气,或者用激素之类耗伤人体元气,则正气一旦虚败,外邪立即内陷。头晕,是邪气上攻头部,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反应。心悸,是邪入手少阴了。此病人平时可能是少阴体质,素来少阴阳气不足,得邪则极易直入少阴。此时当扶助少阴之阳,通畅心阳,配合开太阳,麻黄附子细辛汤加瓜蒌薤白半夏汤之属,或可保护心脏,引邪透出。或者全真一气汤加山茱萸、桂枝亦是可用之选。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邪客少阴,进而入于厥阴,导致肝肾功能异常,肝肾衰竭。此时阳欲脱而阴内盛,非李可破格救心汤不能治此重症。若出现出血倾向,是脾阳衰惫而不统血,后天之本已败,此时回天已属乏力。
因此,与其在病人多脏器已经衰竭时全力抢救,何如在初期即用上中医中药,当不至于到此境地。病人从发病到死亡有数天功夫,应该有充足的时间扶助正气,甚至于回阳固脱,可是为什么仍会死亡呢?!
近三百年来,中医中药对于防治传染病立下了不朽的功劳。当遇到猪流感横行之时,正是发挥中医作用的最好时机。奈何时运不济,不能走上抗击猪流感的前沿阵地,殊为可惜。
为了治疗传染病,西医拼命用各种抗病毒药物。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终非唯一正确的做法。面对药物,病毒会变异,变得更强大,更不怕药物,如此则新的抗病毒药物亦需不断被发现,否则就跟不上病毒的变异。如此下去,不等新药研发出来,病毒已经把人类给灭亡了。对于病毒,中医的观点是扶足正气,拒邪于身外,而不是杀死病毒。自然界有其规律,人类不能总想着改变自然,那是迟早要受到报应的。非典、猪流感可能仅仅是个警告。如果长此以往,忽视环境,肆意破坏大自然,以后,人类如何再抵抗下一次的病毒攻击呢?
出现疫苗异常反应时怎么办?
一般来说,若三阴体质的人接种疫苗,会出现暂时的发烧、头痛等不适,若症状轻微,可不必理会,多休息、多喝温水即可。若非常不适,则需就诊。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疫苗入体引起的任何不适症状都可按六经辨证分析。
比如,若发烧是正邪在三阴层次交争,若伴头痛、恶寒、是邪在太阳,按表证来治即可。或无汗而用麻黄汤开表祛邪,或有汗而用桂枝汤调和营卫。
若正虚可加黄芪,或四君子汤以扶正祛邪;
若忽寒忽热,是邪入少阳,即可考虑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若高烧、大汗、大渴、烦躁,是邪入阳明层次,需急用白虎汤,若汗出比较多,需加人参养阴津。
若属三阴体质,疫苗毒邪乘三阴阳虚而直三阴,表现为不同症状,则需按三阴的不同层次投方治疗。
少阴属心与肾,邪陷入手少阴则神昏,陷入足少阴则四肢厥冷。此时当急急用四逆汤法,或者用麻附细法,扶少阴之阳,以外透太阳。
若以腹泻、腹痛等症状为方,则邪陷太阴,需考虑用理中汤或附子理中汤扶起中焦阳气;
若表现为痉挛抽搐,或寒热交错,或手足厥逆,是邪陷厥阴,需考虑用当归四逆汤以温通厥阴阳气。
有时接种疫苗后病人可能不表现任何三阳症状,而直接出现三阴症状。比如,若正当感冒时注射疫苗,外感风寒之邪气与疫苗之毒邪相并内侵,正气不敌,则邪气深入三阴层次。趁中阳虚惫而伏于太阴,则发为糖尿病。可急用麻黄理中汤或可速效。
另外,《黄帝内经》早有明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传染病期间,天地之间疠气横行,正是气立为病,可用汤药外洗而预防传染病。再者,前几年国内流行猪流感,各地卫生部门都提供了一些可供预防的中药汤方,虽其方有异,但都有一定的道理,亦是不错的选择。
小结
以上谈了很多关于疫苗的问题。若仍有人问我,孩子在学校要不要接种疫苗。我的答案就在以上文章之中。若仍有疑惑,建议多学习疫苗知识,多了解西医的观点,自己综合考虑。
若仍然相信疫苗,愿意接种疫苗,我希望您能遇到质量合格的疫苗。若因为某批次的疫苗质量问题而出现异常反应,岂不是糟糕。等到官方发现问题时,质量不合格的疫苗已经打进身体了,那时向谁要回健康呢?
我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自己保护自己的健康,而不是相信疫苗。况且,疫苗即是灭活的病毒。如果寄希望于让病毒发发慈悲,帮助你改善健康,何异于与虎谋皮,与狼共舞!!!
我们真正要做的,不是去努力多注射几种疫苗,而是从自身着手,改变错误的生活方式,增加体质,以慢慢地增加人体的阳气。如此才是预防疾病的根本。若忽视正气而企图让病毒来保护我们的健康,这是何其愚蠢的想法!
况且,据目前的形式来看,疫苗和新药研发永远追不上病毒的变异速度。现代西医的发展其实是在训练细菌和病毒,淘汰侵略性差的,提高其对人体的杀伤力,并不断培养新的细菌和病毒。病毒在不断变异,人类研发的疫苗也在不断发展。我相信,若依赖疫苗来抵抗病毒,人类可能永远跟在病毒的屁股后面,疲于奔徙。
如果孩子们的父母都能读一下这些文字,都能慎重地思考是否接种疫苗,我相信,会减少许多因为接种疫苗而留下的麻烦与悔恨。
让孩子们谨慎接种疫苗,让孩子们都健康、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