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的贡献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

中国史籍记载,中国上古时代,继伏羲、女娲之后,神农炎帝在早期中华文明创建中,因为功劳巨大而被列为“三皇”之一。根据史籍提供的资料,我们认为,神农源于西部氏羌集团,虽有“神农播百谷,囚苗以为教”的记载,这“囚苗”二字或者与苗族没有关系,或者因为各部族相互融合而有关系。但苗族与神农部族却没有渊源上的关系,且神农是多代,我们这里要说的是神农第一代。与黄帝、蚩尤逐鹿中原的炎帝,已经是后世神农榆岡了。

神农像石雕

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女娲氏没,神农氏作。”《易·系辞》:“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说明神农是继伏羲、女娲之后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又一鼻祖。传说太阳神又兼农业之神的神农炎帝,他教人们播种五谷,他尝百草始有医药,人们为了感谢他的功德,便尊称他为“神农”。该部族后来的首领,沿袭“神农”称号。

神农氏的历史功绩,中国史籍有诸多的记载,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组发明。

(一)神农“修火之利,以火德王”

如前所述,说燧人氏发明火,太遥远了,恐人类的记忆远不可及。说伏羲兴庖厨,火烧动物吃,值得可信。但是火的广泛利用,特别是将火广泛用于生活与生产,应当首推神农炎帝。

《左传·哀公九年》:“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艺文类聚·食物部》:“神农时,民食谷,释米加烧石上而食之。”

《礼记·礼运篇》:“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帝王世纪》:“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

《后汉书·荀爽传》“在地为火,在天为日。”

《管子·轻重戊》“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古人把神农炎帝神化为“火神”和“太阳神”,据相关资料介绍,关于神农炎帝和太阳的关系,流传有两则故事。一说,太阳躲在汤谷一颗扶桑树上睡大觉,懒得出工,闹得天下一片黑暗,五谷不生,野兽横行。神农为民请命,从西王母处得到伸缩木仗,拨开云雾,赶出太阳,百姓得救。二说,神农炎帝把丹雀鸟赐给的五谷种子分给先民,但下种后不开花结果,颗粒不收。炎帝用八卦占卜演算,找出“阴阳有差”,即五谷得到的阳光不足。在天神的帮助下,神农炎帝骑着五色鸟飞往东海蓬莱岛,抱着太阳赶回,把太阳挂在姜氏城头,从此五谷丰登,万民安乐。

传说中“钻燧取火”,但今天的考古发现证实,火的发现远远早在几十万年前。但对火的广泛利用,用于生活与生产,可能起始于神农炎帝。

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炎帝“既取火,然而传之,为圣火。圣火有火种,传而长久保存,使利众生,设专司取火、存火、掌火、用火的长老,名为‘火正’。夜以照明,为火烛,为烛阴;冬以取暖,为烛融,寒山不寒;在舍居堂屋中心设火堂,为灶;松明火把、木炭自氏族长中心火塘取,传于氏族各屋,分祠分掌,为社火;主火塘火灶为灶主、社主、总社烛火、总名火主、社火主。炎帝红蛇为号,故族人图腾像人面、蛇身而赤色,龙身无足,小龙之故,尊为烛龙,犹言火龙、赤龙、融龙,以烛龙为大祝,为火正,故官名祝融,以掌祈福祥瑞。于是祝融世掌火司火,举火把,传火种……可见,神农将火广泛用于生活与生产,推动古代人类文明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重要进步。

(二)神农“始制耒耜,教民稼穑”

从今天考古发现来看,早在神农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播种五谷了。但可能是神农发明或改造了农耕工具,为先民们进行原始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生产手段。

《易·系辞》:“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椐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

《吕氏春秋·慎势》高诱注:“神农,炎帝也。农植嘉谷,化养兆民,天下号之曰神农。”

《周易》:“神农氏作,斲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汉书·食货志》:“民有业辟土植谷曰农。”解释农义,至为精审。神之,故曰神农。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乃使教民播种五谷。”

《白虎通义》载:“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故谓之神农也。”

《淮南子》:“神农播百谷也,囚苗以为教”。“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

《绎史》引《周书》:“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然后五谷兴助,百果藏实。”

《拾遗记》卷1:“炎帝时有丹雀衔九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管子·轻重戊》:“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而天下化之。”

《管子·形热解》:“神农教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浇高下。”

《拾遗记》:“时有丹雀衔五穗禾,其坠地者,帝乃拾之,以植于田,食者老而不死。”

《白虎通》:“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谓之神农也。”

由此可见,神农炎帝发明或改造了农耕工具,使原始农业提高了一大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了。

诚如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神农的主要贡献是缔造了上古中华农业文明: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为耒耜鉏耨,始教耕,以垦草莽,烈荒畲田,相土相宜,燥、湿、肥、浇、塬、坝、丘之高下平阔,因宜教田辟土耕作;作种粟黍稷菽豆五谷于淇山之阳(河南禹县),教民播种五谷,百姓乃知谷食,于是五谷兴助,百果藏实,百蔬既成,以致民利;首轫谷粟,教民辨识莨(稂,狼尾草)、莠(狗尾草),栽培莱麦,开花为华,吐穗为秀,结实为秂,(秂有孕为秀),摩蜃蚌镰蓐收割穂为秃;沟洫凿井,灌溉排劳,汲水抗旱;辨水泉甘苦,令人知避就;植田界,树界石,阡陌交通,农丈是司。”

(三)神农“织麻为布,成作衣裳”

据说神农炎帝时不仅开辟了农业时代,而且还发明了纺织技术。

《商君书·画策》:“神农之世,男耕而食,妇织而衣,行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庄子》:“神农氏……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

据相关资料介绍,我国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纺织工具陶纺轮、石织轮等,穿梭工具有骨针、骨梭、骨锥等缝制工具。传说炎帝神农时,住屋以一根大木柱作中柱,再以中柱为中心,环绕捆绑小木柱,上覆茅草成顶棚,作圆状半地下围屋,仰韶文化半坡、临潼姜家寨民居皆作此形。中堂立柱直伸出棚顶,称“仙人柱”,亦名“天梯”、“通天柱”,顶端或立相凤鸟,或饰氏族标识,又名图腾柱。在屋内柱下设火塘,火不熄灭,氏族成员围中柱、火塘而食而居,围火塘织麻为布,制作衣裳。

还传说炎帝神农腊祭八神:先穑一,司穑二,农三,邮表四,猫虎五,坊六,水庸七,昆虫八。八祭推行四海,使下四方百姓都能安居乐业,使各农官田正都作尽职;敬神尽事两不误,制八腊祭教民克尽职守,勤于耕作,男耕女织,怀仁诚之心,甘雨时降,五谷丰登,民不忿争而财足,不劳形而功成,无有相害之心,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卧则居居,起则于于,至德之隆。

(四)神农“尝百草味,始有医药”

如前所述,伏羲时代即初有医药了,大概是神农炎帝把医药进一步发展扩大了。医药的发明与发展,为原始先民解除疾痛,从而增强身体素质和对自然的抗争能力。

《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人知其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

《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以赭鞭鞭草木,未知药石,乃味草木之滋,察寒温之性,而知君臣佐使之义。”

《帝王世纪》:炎帝“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求夭伤人命。”

《搜神记》:“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

《述异记》:“太原神釜冈,有神农尝之鼎存焉。成阳山中有神农鞭药处,一名神农原药草山。”

传说神农炎帝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死,鞠躬尽瘁。诚如王大友在《三皇五帝时代》中考证说:“神农时,依山地河谷草甸而居,多虫蛇。于是神农用一红色鞭子,鞭打草莽,惊走蛇毒虫害,在草莽中寻觅可供食用的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品尝它们各自的味道,酸、甜、苦、辣、腥,以及寒、凉、温、热、平,体会在自己身上的反映,确定百草的性状和用途。结果发现有的可以作粮食,釆其果实引种为五谷;有的可以作蔬菜,釆其果实引种为百蔬,以辅助五谷不足;有的可以治疗疾病,内病外伤,以百草相施,疾病自出。又观那赭鞭,抽打不同草物时,留在鞭上的草汁叶痕不同,同时散发的草味不同,草味同时伴有光色。原来神农有玲珑玉体,內视透视功能,能见肝胆五藏,当尝百草之时,皆可见草味性循经人脉息走向,穴位光球,皆像网络小管,呈白、黄、红、绿、黑、灰诸色,犹如气体流动传递全身,入内脏;又见百草百味不出此五色大类,且同色相召相合而入脉脏腑,健者更健,病者自愈。凡有病之躯,食有某味某草,即可见其味伴气入病位,可见其化解过程。于是神农由尝百草,品其平毒温燥湿之性,诸嗅味所主,辨百草药性,始有医药,宜药疗疾,救夭伤,疗众疾,究脉息,察穴位,制砭石针灸,作巫方,始有医。”

(五)神农“以日为市,各得其所”

传说神农炎帝发明和改造了农耕工具,食物多了起来,他看见人们衣食虽然丰足了,但却不能互通有无,生活上有些不方便,于是就叫人们成立市场,把彼此需要的东西拿到市场上去互相交换。

《盗跖》:“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民知其母,不知其父,与麇鹿共处,耕而食,织而衣,无有相害之心,此至德之隆也。”

《孟子·腾文公上》:“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其徒数十人,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腾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得贤。”

《潜夫记·五德志》:“神农是以日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可以看出:“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无有相害之心”,“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的状况,以及“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皆衣褐,捆屦,织席以为食”,“自养”,“恶得贤”。此种酋民平等,自食其力的情形,核之古代未开化之初民社会,甚相符合。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行业的分工,一些产品出现剩余,开始萌发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这种交换,首先是在部落内部进行,后来发展到部落与部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为了便于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神农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设立“墟场”,并约定在太阳照在头顶上的时候,让大家都到墟场上进行交换,这就是“日中为市”。

随着可供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和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集市时间也不断增长,于是便有人在墟场上建造房屋,叫“列廛设市”,“墟”成为具有交易和聚居两个功能的场所。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分工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人把女娲、神农尊称为“三皇”之一,是因为他们在早期中华文明早期创建中,功劳巨大之故。五帝的历史功绩,我们就不专门叙说了。

参考文献:

王大有:《三皇五帝时代》(上册)第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版。

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上册)第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版。

王大友:《三皇五帝时代》(上册)第-页,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版。

石朝江

我国资深的苗学研究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二级研究员,贵州省文史馆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巡视员,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学术顾问(原副理事长),贵州省苗学会原常务副会长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630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