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专号单保伟陶绪锴杨波翟慎晔

更多精彩内容请   照本宣科时间长了,我烦学生也烦,就试着向学生灌输些“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六出祁山。”“此木为柴山山出,因火成烟夕夕多”等“歪门邪道”的东西。这些“歪门邪道”,竟讨得了学生的喜欢。

有个毕业当了老师的学生,谈起当时猜谜语的情景,说犹历历在目。说我曾出过成语谜,谜面是“日*”,学生们费了好大劲也没把谜底“晕头转向”揭开。一个学生问“车”为什么又读“jǖ”,我想当然地解释一番后,就顺口出个谜语让大家猜。谜面是“士相马炮一盘棋,中间老将笑嘻嘻,五个小卒当头卧,为何输了这盘棋。”很快就有学生猜出谜底“软”,并解释得头头是道。

最有趣的是从民间搜集来的谜语,生动形象活泼有趣,颇得学生的欢迎。比如“墙里开花强外红(探花),园里无肥张大葱(状元),长白山中久无雨(翰林),推着大粪上北京(进士)。”(打古代科举名称)。再如“草人草屋草抹墙(曹操),山上山下竟是羊(杨广),雪里拾得一封信(韩信),无底绣鞋袖中藏(刘邦)。”(打古代四个人名)。又如“刘备挎剑进古城,张飞大怒在心中,巧言花语诸葛亮,周瑜定计满堂红。”(打一生活用品:风箱)。

这样的课堂,我叫它原生态,学生喜欢,我也乐意,影响了我几十年的语文教学,直到今天。

故事二

办公区小院里有一片竹林,有*竹,有青竹。外人看到这片竹子无不啧啧称赞。俗话说,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我也特别喜欢这片竹子,喜欢在这片竹林边生活工作,仿佛自己也脱了俗似的。14年春天,竹笋刚刚冒尖,才把地皮拱开。三两个小孩子好奇,钻到竹林里看竹笋。我喊了一声,可能声音有点大,把小孩子吓跑了,慌乱中踩坏了几棵竹笋。把我疼得不要不要的。以后那几个小孩子见了我,都躲着走。我也后悔,不应该对孩子们那么凶的,不就是几棵竹笋嘛。为了消除我的不安,我主动去接近这几个孩子,摸摸他们的头,拉拉呱,让他们感觉到我不是凶神恶煞。孩子们和我亲近了,我才放了心。

事后,我写了一首诗,填了两阙词,记录了这段校园生活。

门前四季千竿绿,三季花开。

三季花开,簇簇鸟鸣,岁岁把人栽。

丛中稚子如春笋,冬去春来。

冬去春来,豆蔻青丝,换我鬓斑白

七律竹林小院

窗外三时红万点,庭前四季绿千竿。

头低敲打采桑子,眉皱斟酌菩萨蛮。

反锁柴门常谢客,勤修菜圃暗植兰。

生来自是疏城府,才悟心宽有洞天。

单保伟,网名“一蓑烟雨”,人民教师。作品散见《山东文学》《新潮》《乌江》《当代小说》《当代散文》《福建文学》《岁月》《文学与人生》《东京文学》等杂志,及《中国教育报》《山东青年报》《连云港日报》《自贡日报》《淄博日报》《淄博晚报》等报刊,作品入选《后王小波时代(非主流文学精选)》《哪条路比父亲更远》和《我有一把青春的剑》以及中国《乡土文学艺术家》丛书,出版散文集《在原点挪动》。

恩师难忘

文/陶绪锴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是对教师的真实写照。为了让学生成才,老师把毕生所学一点一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每一个学生,几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无怨无悔,在讲台上奉献自己。

我喜欢朗诵、写作。这与中学时教我语文的崔老师密不可分。其实,那时候,崔老师刚从大学毕业,由于年龄关系,我和她亦师亦友。

崔老师对工作非常负责,每一篇课文都会让我们朗读很多遍再去背诵,她会一一指出我们的不足之处,等我们领会了每一篇文章的意义以后才去检查我们的背诵或是默写情况。那三年里崔老师把我们每个人都带到了一个喜欢学习,热爱学习的正常规道上。上课时我们积极回答问题,下课时有不懂的问题也追随着崔老师的身后。因为崔老师那时是住单身宿舍的,甚至在她的宿舍里也经常会看到给我们这些求知欲强烈的孩子们辅导的身影,朗诵的声音也会时不时的从她那不足十几平米的小屋里面传出来。记得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时,由于我对其理解不够透彻,每次背诵都不顺畅,崔老师不耐其烦地给我讲解,让我理解了每句话的涵义,她不顾下班后的劳累,一一把我们叫到办公室一字一句让我们大声朗读后在灵活掌握的基础上再背,已经很晚了,崔老师一点也没有责备我们的意思,我们用老师的方法努力把那篇文章理解到 ,直到现在,我仍对《出师表》记忆犹新。还记得那时在课堂上每一堂课崔老师都会让我们有一个同学站起来领读,而我总会是崔老师点名最多的那一个,每一次回家我都会把第二天要学习的课文按照崔老师指导我们的方法反复练习,课堂上绘声绘色的领读后崔老师课后都会表扬我进步的很快,殊不知这都是按照您的方法读的,那时没有您的三年的无私教诲,今天我也不会站在市一级或区一级的舞台上或是话筒前展示我的才艺。每当这时的我,感到莫名感动的是您的无数次指导,才会有了我对朗读,朗诵的热爱。有一天假如我获奖了,肯定会有您一多半的功劳。

刚入学时,崔老师知道我爱好写作,就让我多读好书,尝试着去写读后感、小散文之类的文章,然后她在繁忙之余给我指导。有一次,由于急于求成,我把一篇尚未写完的文章交给了崔老师,她看完后批评了我,教育我做任何事都要用心,不能急躁。几次尝试按照崔老师教给我们的方法去阅读,然后再写读后感,再在本子上把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遇见的一些事情一点一点写下来,时间长了,那时的文章写得也顺手了。至今我还保留着当时崔老师建议我们购买的各种作文的范本,还有已经泛*的读书笔记。今天我把它们拿给儿子,儿子还伴着年代久远的书香津津有味的读一下,有时和他一块看几篇,当时我上学时崔老师教我们的场景就历历在目,感叹时间,仿佛就在昨天。

由于毕业后通讯不是很方便,一直没有联系上崔老师,有幸的是,在去年有心的同学建了一个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
白癜风患者的饮食要求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bm/326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