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皮肤病中医医院 http://m.39.net/pf/a_9113548.html易经概述宇宙运行的自然法则规定了世界万物生息消长的基本规律。物极必反,反极必正,周而复始,除旧布新。有志于大业的人应该审时度势,顺应自然,效法天地的至刚至纯、至柔至善,象日月江河那样光明磊落、健勇宽厚;从而各得其所、井然有序,造成一个愉悦家庭及繁荣昌盛的文明社会。如何处世为人成此大业?测谋决断途径何在呢?这就是《易经》要为人们解决的基本问题。但是,对于《易经》这部古书,许多人并不真正了解,究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认为这部古经是“占卜”书,算卦用的,甚至说成是“封建迷信”,羞于一顾;二是文字简古,内容艰涩,阅读困难。因此,这部被尊为“群经之首”、“群经之始”的古代文化巨著,便很难在一般读者中流传了。那么,《易经》是不是一部卦书呢?有人说“是”。其根据是:《易经》的本来内容就是“阴阳八卦”和六十四个别卦;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几乎都是预卜和测断祸福的文字,又有明确的占断结论,写明怎样吉祥,怎样凶险,“吉”、“凶”、“吝”、“悔”等等,都是名符其实的占筮术语。认为不是卦书的则有自己的根据和理由。自古以来,易学研究大家迭起、流派纷呈。“哲说派”认为《易经》是哲学著作。这是因为构成《易经》基本思想的是“阴阳消长论”,以及由是而来的“物尽必复”论,这是属于哲学范畴的命题。阴阳二气的消长息退,以及由此引起的物质变化,是对运动规律的合理阐释。经文中有大量的哲学观点,如“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极否来”、“否极泰来”等等。足见《易经》是哲学著作。“史说派”则认为《易经》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忠实记录。如“王亥丧牛羊于有易”、“高宗伐鬼方”、“箕子明夷”、“乙帝归妹”等等,都是古代的史实。至于对古代社会的政治状况,生产方式,社会习俗等各方面资料的记载,更是比比皆是。因此称《易经》为史书,不无道理。认为《易经》不是卦书,还可以举出更多的理由。比如《易经》中有大量篇幅谈论国家政治,由此认为这是一部政治著作。又有许多篇幅谈论人伦道德,修身颐养,思想品德,行为准则以及人际关系等等,由此认为这是一部义理著作。又有不少内容阐述生产与交换、巿场与贸易,可以认为是经济著作。更有专门阐述军事的几卦,研究治军、作战、布阵、攻守、赏罚等一整套军事工作原则。人们所熟知的“三十六计”,就是历代兵家从《易经》中得来的。由此,如果说《易经》是一部古代的兵书,那是当之无愧的。也可以说《易经》是一部古代文学著作,其中大量的寓言故事以及诗歌作品,都是宝贵的文学遗产。有美学著作说“形象”一词来自古希腊的柏拉图,其实《易经》中对“形象”的论述相当详尽。因此也可以说《易经》是美学著作。奇妙的是,有的卦(例如“临”卦)内容居然类似当代新兴的“领导科学”和“思想政治科学”。临卦卦辞大意是说,领导者必须坚守纯正原则,使邪恶势力感到威摄,正气得到伸扬,造成一个上下呼应的和谐局面,才能事事如意。此外,还有论述法制的,论述诉讼审判的,论述教育的。第十八卦“蛊”讲的是接班人继承前辈大业问题。其大意是说,前辈所创立的事业遭到败落时,后辈应挺身而出,大胆革新,重新振兴。更有一卦是专门的改革卦__“革卦”。大意是:处于改革时期,不采取果断的改革措施,就不会取得人民的信赖和支持。但改革必须慎重(“革言三就”),又说不要放过时机,一但时机成熟,就要大胆发动。改革家的性格是刚柔兼备,改革不是修修补补,但也不能急功好利。改革之后上下一体,洗面革心等等。在《易经》中,有关天文学、气象学、数学的阐述,都有极其可贵的价值。电子计算机的数字二进位,就是得力于《易经》“数”的直接启示。所以,历代易学家称赞这部古书“森罗万象”、“奥妙无穷”,实不为过。这确实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百科全书。由此可见,《易经》是卦书,又不是卦书,是中有否,否中有是。大家要想学好、掌握好、运用好《易经》,来龙去脉大格局必须清楚,是前提的前提,非常重要,很重要。《易经》的八卦,六十四卦,是由两个符号组成的。这两个符号是:‘--’表示阴,在卦中术语称为“阴爻”;另一个符号是‘—’表示阳,术语称“阳爻”。这两个符号的来处和用处,我想简单介绍一下,然后就容易说明《易经》的大致内容了。阴阳八卦的发明人,一般认为是上古时期的民族首领伏牺氏(伏羲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当时人类处于蒙昧状态,不明白自然界的无穷变化是怎么回事。伏牺要揭开这个谜,便观察天上的日月运行和气象变化现象,研究地上的寒来暑往和万物生灭的情形,又思考禽兽身上的花纹为什么会模仿金石草木的色彩和形状。结果发现天地万物有两种不同的属性,即阴性和阳性。例如天属阳,地属阴;男属阳,女属阴等等。当时尚未发明文字,只好模似鸟兽花纹画成两个符号:‘--’和‘—’,来表示阴阳两种属性。有人说,‘—’和‘--’是依照男女生殖器官的形状画的,也不是没有道理。这两个符号很可能是我国最原始的文字。由此可见,古人在创造阴阳符号时,不见得是用于卜卦,很可能是为了从事科学研究。阴阳符号是一项重要的科研成果。“阴阳八卦”是由阴阳两个符号演变而成的。据说这是周文王(西伯)的功劳。中国古典哲学大概是从对天、地、人三者关系以及各自的规律研究中开创和发展起来的,而古代称为“三才”的天地人,都可以用阴阳加以解释。尤以对人的解释,不但用阴阳表示男女,也可以表示性格。不论男性女性,其性情刚健的属阳,性情柔顺的属阴;品德端方的属阳,卑劣的属阴等等。据古人的解见,不论性别的阴阳和性格的阴阳,都和整个宇宙自然界紧紧相关。“天人感应论”便是从这里说起的。根据这一原理,才把表示天和地的阴阳两符号,增加到三画为一组。阴阳两个符号反复组合八次,成了八个本卦。它们是:(乾)、(兑)、(离)、(震)、(巽)、(坎)、(艮)、(坤)。有了这八组符号所组成的八个本卦,就把天地万物属性大致上表示出来了。例如乾在自然界表示天,在人伦表示父,在动物界表示马,在人体表示首,方位表示西南,属性表示雄健等等。前辈易学家,以及王春宵老师四十余年的学习、研究、考证认为,阴阳符号是最原始的形象汉字。八卦是古代八种官职的代号:乾,天文官;坤,农业官;震,军事、刑律官;巽,林业官;坎,水利官;离,火官;艮,山官;兑,湖泊官。各管事官员把符号刻在火烧的圭牌上,议事时抱在怀里。由此可以猜想,当时的八卦并没有用于卜卦。“卦”字,会意人捧圭牌。可见卦的本意是任职谋事,并无其它含义。据春宵老师学习、查阅、考证,易经产生之前,古人已有多种占卜方法。例如龟占、星占、水占等等。最早而且最普遍的是龟占。占是龟的象形字,卜是龟甲烧裂的痕迹形象。其它占卜都是借了源于龟甲的这个占字,而后来用于八卦占卜的术语是“占筮”。筮是筮草,可以说是草占。草占晚于龟占,这是无疑的。晚于星占也是无疑的。乾卦爻辞“龙现于田”,据考是指龙星(北斗),便是证明。何况,有人说在易经之前已经有“归藏”、“连三”等占法;更何况八卦只是易经的前身,而不是本身。由此可断定八卦的本来用途并不是占卜,而是天象地理的简单象征。如果“官职”说可以成立的话,那么也可以推论带有谋略的色彩。官员各抱圭牌,肯定是开会商议朝政。商议或者研究,也就是预测和决策。“策”这个字,我想简单聊一聊。“策”这个字不知是什么时代出现的,从会意角度来看,策字是竹竿捆在一起。《易经》成书以后,草占时用五十根筮草,分拆组合,每根草称为一策,组合时叫策划、策算、计策。起决定作用的一根称为决策,如果这一根弄错了,叫做失策。这些术语一直沿用至今。当时的官员是不是用这个方法谋事,这很难说。如果是,那就带有占卜活动的色彩。由此可见,八卦并不是占卜活动的工具,但却无意中奠定了占卦基础,使后人踏着这块基石,走向了占卜的神秘宫殿。学易的人,如果搞不清来龙去脉,也不明白易经的大框架,就不会有学《周易》的大格局。周易为用而活,学死就没用了,也不是正知正见,《周易》《易经》也不会成为群经之首,或群经之始了。成为王春宵国易馆的学生之前,一定要把《易经》的来龙去脉理清楚。《易经》为用而活,学死就没用了,也不是正知正见,也不会是群经之首,或群经之始了。所以,大家一定要把《易经》的来龙去脉捋清楚。“文王拘而演周易”。照这一习惯说法推测,该是周文王在坐牢的时候,反思失败的教训,研究各诸候王国的兴衰史实,借助八卦所具备的阴阳消长规律,来模拟演义政治形势的变化情形。他这样做,想必会碰到一个麻烦,即八个卦组无法概括家事国事天下事。事实的繁杂纷纭使他把两个卦组重叠起来。这样一来,就使每组三画叠成每组六画。反复八次组合成了六十四卦。这六十四卦的卦义该是什么呢?文王是从三个方面来破这个天机的。第一是卦体,即阴阳卦画的组合结构情况。如本卦体是,上三画部分为地,称为上卦或外卦;下三画部分是天,称为下卦或内卦。第二是卦象,即象征性。泰的卦象是天上有地。这在自然界是说不通的。但它的形征性不在天和地的位置,而是指天地的阴阳交合,是天(阳)入于地(阴),地(阴)纳于天(阳),是阴阳相入相纳,完全是一种交合状态,也是男女交合的自然状态,所以这卦叫做泰卦。是万物通泰畅达的最大象征。第三是卦德,即:卦的品德。阴阳交合,滋生万物。阳的品德是“入”,阴的品德是“出”。如天落雨要入地,阳光热力要渗透地面;男女交合,男入女出,是器官交换位置。阳德是给予,阴德是接纳,现在的两组卦(内卦和外卦)颠倒了,从卦德上说,并不是简单的反转移位,而体现了上下出入的关系。从这样的认识出发,便会立刻发现泰是天地(阴阳)交合的伟大高尚,这是万物的起点,生机的始元。于是天和地的形象在演卦人面前立即升华为至高至大、至畅至通、至善至美;天恢宏博大,是万物之父,地宽厚无边,为万物之母。天地交合,万物舒泰,生机盎然。否卦的奥秘已经发现,这一组符号也就容易解释了。地上有天,阳在阴上,互不相亲,两相隔绝,是生命阻塞的象征,因而称为“否”,是“泰”的对立面。以此为例,从每组六画的“体”、“象”、“德”来揣摸其余六十二组的含义,于是各组的卦义便立即显现于眼前了。这是从八卦对事物的单一表示,向复杂的义理表示发展的过程。是易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阴阳两个符号,第二阶段是两个符号组成的三画一组的八个本卦,第三阶段则是两组本卦重叠演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演成以后,易经的骨架已经构成。这时候是否用于占卜,怕也未必。“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下传》足见演卦者已从反思自身、总结天下兴衰的经验教训中超脱出来,进入了对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人伦学诸多领域的研究,从而把握了自然界包括人类社会兴衰消长的准确规律。当然,由于掌握了这种规律,也就使易经对于事物前途预测的科学性大大增强,具备了占卜功能。易经这艘航船,在科学海洋里破浪航行时,意外地为后人指点了迷津,指迷,不就是占卜吗?《易经》的指迷功能,来源于对事物认识的辨证思维,以及对事物发展前景的预测。周公的伟大功绩是发现并阐明了“易”的复杂含义及其规律。首先,他发现了“易”的易变(多变)、易(简易)、不易(不变)规律。易是难的反义词。大千世界,复杂纷云,大到世界战争,小到家境不幸,都很难一目了然。《易经》提供了一个识破天机的诀窍,即寻找事故发生的最初原因,然后梳理千头万绪的现状。这种由简知繁的方法,就叫“易”,孔子称为“简易”。易,又指事物的变化,变位、变量和变质。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事物,变是万物的常规,自然界人类社会的一切都在瞬息万变之中,用佛法来说,叫做“无常”。《易经》研究万物变化的规律,这种变化我把它称为“变易”。万物的变易虽神出鬼没难以捉摸,但却有一个总的规律不可改变,即“周而复始”、“生生灭灭”。这不可改变的总规,易经称之为“不易”。“简易”、“变易”、“不易”是易经之“易”的三大含义。这三大含义的揭示是易经创作者的伟大功绩。“三易”的宗旨是以“开物成务”为本,即拨开事物的本相,开创事物的新局,以完成天下大业。提供了完成大业的途径,故而易称为经。“经”就是经典。周公本人的生平事迹无从查考,但经历坎坷这一点在六十四卦中屡屡可见。他把自身的经验教训写在卦辞里,并且上升为普遍规律,给人以启示,从而推断人生,预测未来。这就把“凶”、“吉”、“祸”、“福”等推断结论和“卦”系为一体。又写了判断式的文字附在各卦之后,作为“卦辞”,这便是易经“经文”。例如“乾”卦的卦辞是“元亨利通”,“坤”卦的卦辞是“亨,利牡马之贞...”到这时候,易经便摆脱了历史事件纪实,走进耀着玄玄之理的哲学宫殿。于是,这部古经的科学价值突然爆射出眩目的光辉。不但丰富了哲学思辨和义理思辩,也推动了生产力向前发展。三画卦重叠为六画卦之后,卦体结构进一步复杂,增加了对诸类事物的相象程度,可根据卦画形体结构及其暗示的意会,来制作和改进工具器物。《易经系辞传》上说:“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盍取诸离。”离卦的形象如一张绳网,给人以结绳造网的启示,网便出世了。“断木为耜,揉木为耒,以教天下,盍取诸益。”益卦的上卦是“巽”,在自然界表示木,其性“入”;下卦“震”在动物界表示龙,其性“动”,龙马牵木,启示人们制造犁耙等等。在这时,《易经》还只有卦辞,没有爻辞。周公旦继承父志,在每个卦画下面加了一段判断凶吉的文字,即爻辞,把六个卦画(爻)的含义表述出来。例如乾卦有六个爻画,从下往上数第一爻(初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第二爻“九二”的爻辞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等等。这样以来,六十四卦的卦辞而外,三百八十六爻下面都有了一段爻辞,并且大都是凶吉祸福的占断结论。这就使《易经》的神秘化色彩达到了顶峰,成为名副其实的卦书了。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三百八十六条爻辞,也在无形之中,增加了《易经》的科学价值和义理成分。仍以“乾”卦为例,七条爻辞连贯起来的大意是:龙(喻人)虽然勇猛刚烈,但处于潜伏期,不可能有所作为,不应轻举妄动;但一旦出蛰,即有所转机,会使天下人得到利益。不过,有作为的人往往会受到妒忌,处于危险境地,但只要日夜警觉,就会吉祥;人在完成大业的道路上,往往会遇到困惑,进退两难,这就应该审时度势,做到能进能退,才不致发生危险。另说,人不要贪图富贵,贤德的人物都是依靠自己的美德,取得尊贵的;龙,不能飞得过高。飞得过高达到极点,难上难下,将会懊悔莫及;做事为人要刚柔相济,才能吉祥;一群龙中不想称霸的,受到拥戴;人的行为,应象天地运转那样执着纯正,被埋没时,坚定信念,隐忍待机,稍有成就时,诚信笃实;大业成就后更要奋发自强,戒骄戒躁;事业达到极盛时,头脑清醒,选贤任能,造福人类等等。可以说,乾卦各条爻辞连贯起来,是一篇很有价值的论文,把大自然的法则阐释详尽。六十四卦的爻辞,就是六十四篇内容不同的论文。周公旦在推断凶吉的爻辞中,把易经的神秘化推向高峰,也把科学性和义理性大大加深了。从伏牺到周公旦,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周易、易经这部古经的创作算是完成了。从孔子开始,便逐步把易经推向哲学化和伦理化的道路。据说孔子五十岁研易经,对六十四卦的卦辞和各爻辞,逐一阐述,写下了《系辞传》上下两篇以及《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等十篇论文,称为“十翼”。这样,易经的内容就成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易经原文,称为“经”;另一部分是孔子解说易经的文章,称为“传”。从此这部古书,被历代奉为神圣,列为六经之首,推为“国学”。这与孔子作传,为易经注入了儒家思想是有关的。汉魏时期,一些学问家不满于汉儒的迂腐不化,便以道家思想来阐释“经”、“传”,为之注入了老庄道家思想。此后,佛学盛行,又把佛家思想渗入了易经。魏晋时期,一批有志之士(例如"竹林七贤"),倡导玄学,把中国文化思想史推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阶段。玄学的三个组成部分是易经、老庄和佛学。由此,易经中的玄玄之理就被发掘和弘扬了。《易经》是我国古代一部极有价值的科学著作,是中华民族诸代精华杰出思想的结晶,是世界文化史中不可多得的伟大组成部分。易经的主体思想是治国安民,基本内容是阐述天地自然法则以及与其相应的人道秩序,主张人类社会的安宁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亲善和睦,处处强调人的纯正无邪、勇于奋进、为人造福等等。何况,自古以来,人们利用《易经》占卜有三个原则。一是占正不占邪。强调卜卦的动机纯正,只卜好事,不卜坏事。想做坏事,即使占得的断语是“大吉大利”,也属无效,终归凶险。二是占大不占小。凡大事,不管是事业中的困惑疑难,还是生活中的际遇波折,以及家庭婚姻等等,都可占卜。而日常琐事则不属于占卜范围。三是占前不占后。就是只预测未来,不断言过往,只告诉你如何解决问题,而不让你纠缠过去,往费脑筋。由这三个原则,可见《易经》用于占卜,也是决不失之善良的。要明白,要清楚。一定要明白清楚。不应一提“占卜”、“算卦”就斥之为胡说八道的迷信活动。其实,每个人每天都在算卦。算是谋算、谋划;卦则是疑难问题。大到开会讨论,作出决议;小到自我权??,拿定主意,全都是算卦。《易经》作为一套伟大的思想体系,助人们领略决策的奥妙,体悉做人的道理;为人们提供谋事的秘诀,指点成业的途径。指导人们加强自我修养,遵从自然法则,从而达到进而知退,达而不极,不忧不溺,刚柔相济的境界。足见细细学习、研读《易经》,实在是十分必要,十分必要的,太必要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