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爸爸在达沃斯展示中国秦腔,道道(蹭热度)在本文种详解秦腔绝技。
秦腔作为首批国家级非遗,又称乱弹,流行于中国西北的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其中以宝鸡的西府秦腔口音最为古老,保留了较多古老发音。又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所以又叫“梆子腔”,俗称“桄桄子”(因为梆击节时发出“恍恍”声)。
跷功是秦腔表演中的传统绝技之一,又叫踩跷。秦腔、汉调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跷子是木制脚垫,尖而小,约三寸长,外面套绣花小鞋。演员只能用两个脚指穿假鞋,而且要将鞋绑在脚指上,因此,称之为扎跷。扎跷之后,演员只能凭两个脚的脚指行走,脚跟高高提起,扎跷演员则始终都得用二指着地。戏演完后方可解跷休息。更难的是,不仅要求模仿三寸金莲的步子和形态,还有特为扎跷设计的高难动作,如:踩跷走凳、踩跷过桌、踩跷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显出演员的踩跷技巧来。清乾隆时,秦腔旦角魏长生在北京演出后,“名动京师”,踩跷之技从此推广到全国各兄弟剧种。魏长生之后,踩跷著名者有朱怡堂。
秦腔的传统绝技还包括:
吹火
亦称喷火,一般多用于有妖怪、鬼魂出现的剧目中。吹火的方法是先将松香研成粉末,用箩过滤,再用一种纤维长、拉力强的白麻纸包成可含入口中的小包,然后剪去纸头。演员吹火前将松香包噙在口里。用气吹动松香包,使松香末飞向火把,燃烧腾起火焰。马蓝鱼的“鬼吹火”(《游西湖·救裴生》中的李慧娘之鬼魂吹火)享誉全国。
常见的形式有:直吹、倾吹、斜吹、仰吹、俯吹、翻身吹、蹦子翻身吹等。其吹法可分为:单口火、连火、翻身火、一条龙、蘑菇云火等基本的方法,还可根据剧情需要和舞蹈动作的变化而变化。
变脸
与大家熟知的川剧变脸不太一样,秦腔的变法有“变脸型”和“吹面灰”两种。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等剧种的生、旦、丑行皆有此特技。
变脸型:通过五官和肢体形态变更,展示人物心态变化。《三人头·揭墓》中用此技。揭幕贼(演员)旋转穿了七套衣服尸体(道具),每旋转一次就脱掉一件衣服,同时还要穿在自己身上,并要变化一次脸型。他一时变得憨傻痴呆,一会儿又变得机智勇敢;一会儿扯长脖子,收起下巴,舌尖顶住下唇,把头和脖子拉成一体,变成又长又细的脸型;一会儿皱起双眉,缩着下颚,撅着下巴,变成两腮无肉的险恶者;一会儿又鼓起两腮,松开双肩,变成大胖子;一会儿缩着头,收起下巴,变成瘦子……形态百出,变化无穷,全靠一张脸的功夫。汉调桄桄演员田兴华精于此特技。
吹面灰:(川剧中用此方法变脸叫“吹脸”)演员给自己脸上吹灰,使之变化。西安乱弹《毒二娘》、汉调桄桄《药毒武大郎》等,皆用此法。武大郎一时毒酒下肚,腹疼难忍,指骂潘金莲。潘下狠心猛扑过去,用被子捂住武大郎,到潘起身坐在被子上时,面灰已吹上脸,一副阴森黑煞之脸相。
顶灯
演者将一盏油灯点着,置于头顶,耍各种动作。秦腔《三进士》的丑角常天保因赌博被其妻处罚顶灯。常天保头顶油灯,跪地、行走、仰卧、钻椅、钻桌、上桌等,均很自如,并能使油灯不掉、不洒、不灭。这全凭演员脖颈的平衡技巧。秦腔丑角演员刘省三、晋福长和汉调桄桄演员王半截、赵安学及汉调二簧演员蔡安今等,均擅长此技。王半截还能自己将头顶之灯吹灭。
打碗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及汉调二簧等剧种演神庙会戏时常用的打鬼特技。《打台》的天官,《太和城》的孙武子等净角、须生也用此技,其表演方法是将一碗掷于空中飞转,用另一只碗飞出击打,两碗同在空中粉碎。打碗表演有平打、斜打两种打法。
鞭扫灯花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净、旦行的表演特技。有鞭扫灯花和“纸摆子”(把纸拧成绳子一样的条子)扫灯花两种。表演时,在添油、拨捻子、结灯花、扫灯花上,均需掌握好时间,恰到好处,配合默契,才能显示出技巧的高超。旧时演出用清油灯照明,用此特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照明条件的改变,此特技已无人使用。
牙技
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和汉调二簧等剧种中毛净所用的一种特技。牙技分为“咬牙”和“耍牙”两种。
咬牙:也叫磨牙,毛净(秦腔中十三门二十八类角色中一种)常用此技。演员用上、下牙齿咬紧磨动,发出咯吱吱的声音,表示咬牙切齿的恨。这一技巧主要在于控制,咬响并不难,难点在于声音要响并要传得远,还不能有疹人的噪音。秦腔名演员彦娃、刘金录、范仲魁、华启民、陈西秦、周辅国等在《反长沙》、《虎头桥》、《祭灯》、《淤泥河》、《八义图》等剧中,扮演魏延、盖苏文、屠岸贾等,均用此技。
耍牙:即将牙含在口中使其活动,主要用于番王、判官、鬼怪—类脚色。所耍的牙有两种。一是将较长的猪牙制成,一种是用牛骨磨制而成的。
用2-4颗洗净的长猪牙(或牛骨磨成)空其根部灌铅,绕根部外围刻一道细渠,用约二寸长的线分头扎在渠里,衔在嘴内用舌操作。表演时,嘴唇、牙齿配合舌尖顶来拉去,使其吐出各种形态的“耍牙”技巧。唱念时,用舌将牙顶到唇内牙外两边即可,功夫深的演员经常牙不离口,并唱念清晰。此表演技巧难度特大,具有和高的欣赏价值!西府秦腔艺人谢德奎、温良民、赵文国、焦定国等常用此技。后起之秀雷艺强,富平阿宫腔的柏福荣等均擅长此技。
尸吊
亦称“大上吊”[刘全进瓜],秦腔、同州梆子、西府秦腔、汉调桄桄、汉调二簧、眉户等剧种均有此特技。至今已不用此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