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科学理论体系核心著作——
《实验、测量与科学》
科学的发展过程严格地遵循着一套方法论进行步进式演进,即使最伟大的科学突破依然如此。本书打破了以往认为实验是科学的基础这一传统科学哲学对科学本身的认知,将一切科学建立在测量基础之上,厘清了科学发展的核心规律,为社会领域的科学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
以纯科学认知一切事物!
对广场协议的不同观点和看法中美 发生之后,人们自然联想到美日 的广场协议。这个协议表面上的直接触发因素也是美国对日本的贸易逆差太大。不仅是日本人,在中国人中间对该案例的讨论也已经很多了,将两者之间进行对比分析也很多。但至今对两者之间的关键性差别依然未能理清楚。广场协议是不是美国的金融战阴谋?这个问题也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这就是美国的金融战阴谋,日本是在此次战争中战败了,其损失甚至不亚于二战中日本战败后的损失。如日本人吉川元忠的《金融战败——发自经济大国受挫后的诤言》(年出版)一书就持这种观点。也有人认为这并不是美国的阴谋,只是一系列发展结果超出相关各方预计,事态失控后导致的意外结果,最多只能认为一切是从广场协议开始。如日籍华裔作家俞天任所写的《大泡沫一切从广场协议开始》(年出版)就持这种看法。
一再强调,要科学地分析清楚一个历史事件,如果仅仅从一个事件本身来看的话往往很难得出结果,需要把大量同类事件放在一起才能看明白,并且从中找出规律。即使罗列出美日 中的所有历史事实细节,你依然无法判断这不是美国的金融战阴谋,但如果把大量美国针对所有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战与其放在一起来看,事情就非常清楚了。
在对美日 的分析中,很多人往往把美日“贸易争端”的历史全罗列一遍,有六大行业包括纺织品(-年)、钢铁(-年)、家电(-年)、汽车(-年)、电信(-年)和半导体行业(-年)等。但是,这一类并不算我们要讨论的“ ”,而只能算常规性的“贸易争端”,如果不严格区分这两者可能会误导对真正问题的分析。贸易争端中,美国与其他国家之间也经常发生,主要是以反倾销等形式出现。但是,广场协议对应的 并不是针对特定产品或产业,而是针对一个国家全方位的、战略性的遏制行为。它的目的并不是为解决某一个特定的产品贸易纠纷问题,而是涉及两国经济科技发展总体上的、战略性的、根本性的竞争问题。如果不清楚这一点,就会出现严重的认知偏差。
给对手设置的各种“陷阱”对于经济发展接近美国的第二国家,美国都一定会采取打压手段。如果不这样做那才是违反规律的。关于这个美国自己的学者也不否认,并且认为这是一个历史规律,还不仅仅美国如此。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首任院长格雷厄姆·艾利森提出的“修昔底德陷阱”,尽管是考察了年以来16个新兴大国挑战守成大国历史案例后得出的观点,但这个概念本身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中美之间的关系量身定做的。我们假设一下,印度说要超过中国,并且真的逐渐赶超上与中国经济很接近了,中国能一点不着急,一点儿反应都没有吗?另外还有“第二经济大国陷阱”“60%定律”“中等收入陷阱”......描述这个关系的理论概念已经很多了。很多人想证明广场协议并不是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的直接原因,直接原因是日本银行的货币和利率政策错误导致。那为什么日本会有这些错误呢?可能是日本自己经验不足,但更关键的原因是日本必须得犯错误,不犯这个错误,美国也会误导或逼迫他犯别的致命错误的。一旦日本以投降的态度配合美国,其决策层基本就成僵尸了。广场协议刚签定时,日本朝野上下还持乐观态度,以为解决了两国之间的贸易冲突。但仅仅几个月之后,随着日元升值的失控,整个日本上上下下已经对日元升值怨声载道,要求稳定汇率,但却不起作用。一起签定广场协议的德国为什么就没犯错?德国完成广场协议规定的马克升值任务后,基本就与这个协议没关系了。当时美元汇率的确偏高,德国在广场协议之前甚至就自己单独行动打压过美元汇率。有美日拉着一起来适当打压一下,那对德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尤其在2年后签订了卢浮宫协议,这是反向对冲广场协议的,它不是继续要求美元贬值,而是强调汇率的稳定。这样德国、法国、英国等欧洲如何行事就基本上完全自主了。但日本不行,日元还得继续涨,直到它经济发展停下来为止。只有看清楚这一层,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广场协议。
现在真正有价值的实际问题是:作为守成大国,如果不采用代价太高的战争手段、并且也不愿让出大国位置的话,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可以阻止接近的新兴大国挑战?
要让一个经济快速增长的经济体发展停下来,有常用的两种经济手段:一是金融战,二是人为制造产业转移的中等收入陷阱。
特朗普的 目标:准备一个陷阱,让熊猫就此趴下。
很多新兴市场国家是从很贫穷落后的农业社会状态起步的,他们可以相对容易理解通过发展加工业等使经济获得发展的道理。但如果没有经历过经济危机,绝大多数国民难以理解经济泡沫会导致金融危机是怎么回事。因此,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要素成本开始上升,房地产、股市、债市、汇市等金融资产泡沫开始呈现。要准确理解这些金融产品远比理解衬衣和鞋袜是怎么生产和赚钱的要抽象和困难。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会使大量国民认为这种上涨是 性的,并且只要买到就可以赚大钱。这样会加速泡沫资产价格上涨,并带来两个严重的后果,一是会给精通金融规律的发达国家创造割韭菜、薅羊毛的重大机会,二是资产价格的持续上涨会使制造业的成本持续上升,做实业越来越没有炒泡沫资产赚钱,这会导致制造业大量向外转移的压力。产业转移本来就是新兴市场兴衰的关键动力。如果在该新兴市场产业升级还没有做好储备之前,就发生了产业向外转移。同时泡沫破灭被割一次韭菜、薅一次羊毛,该新兴市场就会迅速形成产业空洞化,经济发展动力就会从此丧失,再也起不来了。
新兴市场国家本来对此规律认识就不足,一不小心都可能会自己陷进去。如果在此过程中有强大的外部因素配合进行舆论战的误导,就更加可能人为制造出中等收入陷阱和金融战的成功。
中国的不同之处泡沫出现的前后顺序正好相反对比日美和中美 ,首先要注意到一个重要的差异,两者虽然都出现了很大的泡沫,但泡沫出现的前后顺序却完全不同。日本经济泡沫是在广场协议之后很快就出现,并且持续膨胀了十多年之后破灭的。中国的经济泡沫是在中美 之前至少十年就开始。在中美 启动时,泡沫已经达到接近 化,并且中央政府已经真正开始强力遏制泡沫了。因此,日美 是启动日本经济泡沫,并越吹越大,而中美 却是特朗普帮中国制止了泡沫继续膨胀。其实在中美 之前2、3年,中国就已经开始去产能、去杠杆,泡沫已经开始缩小了。
对金融危机的认知程度不同中国虽然现在算是新兴大国,但对房地产泡沫经验的认识远远比当年的日本要多得多。中国刚刚建国在上海就与房地产炒家较量过。20世纪90年代初还出现过一阵海南、惠州等地区性的房地产泡沫,并且被中央主动打压过。因此,此次中美 之后,美国已经不可能有办法让中国的房地产等资产泡沫继续吹得更大。未来这个泡沫大概率地只会越来越小,这已经成为一个压倒性的政治任务。如果现在美国不能直接引爆中国资产泡沫的破灭并进一步引发中国的金融危机,以后就越来越没机会了。
在中国前面有太多实际金融战争的案例,20多年前就在讨论美日 的经验教训,这可以使中国有更为充分的实际经验教训做参考。
中国自身在此 之前,早已经历过多次应对美国发起的金融战争攻击的考验。包括年和年的金融危机,对抗金融危机的经验非常充足。一般新兴市场国家在这方面往往还是白纸一张的时候就受到金融战系统攻击,所以难以抵抗。美国对中国的金融战攻击从来就没有真正成功过,原因在于中国始终对金融危机的风险高度警惕,对金融系统开放的控制极为严格。美国最多的诉求就是要其他国家金融自由,开放相关市场。无论美国在这方面怎么理论,中国始终对此严格纳入掌控范围,薅羊毛也就从来找不到下手的渠道。年的金融战只能攻到香港为止,大陆因金融没开放无法进行直接的攻击。香港有整个大陆为强力后方支撑,只能我打你,你打不到我,以量子基金为首的游资怎么可能获胜呢?
美国为何对如此恐惧?到年的金融危机中,反而变成中国用4万亿去救美国了,当时有种言论是“救美国就是救自己”。有人抱怨美国不对中国感恩,却在其从10年前的金融危机中恢复后对中国发起 。殊不知,中国居然能在全球性的空前金融危机中去拯救世界经济,这怎能不让以金融战为核心竞争力的美国感到恐惧万分?但是,对中国制造感到恐惧美国说得出口,对中国居然能在全球性金融危机中站出来拯救世界的恐惧,美国能说得出口吗?当然不能。如果看过中国制造的相关报告就会发现,这个报告是一个保守到极点的计划,是要到年才能达到制造业强国的标准,30多年以后的事情呢!况且类似这样的科技发展计划很多,怎么美国人会对这个并不算太突出的科技发展计划如此敏感呢?
我个人感觉名字中用“”这个年份确实非常不好,基督教文化中对这样的年份很敏感,一般都是指世界末日。好莱坞但凡有未来年份的作品如《》等,一般都是灾难大片,连《后天》都是灾难片。如果好莱坞说要拍一部电影,名字叫《》,美国人能想到的是什么,那除了地球毁灭还能是别的吗?而且前面还加个帽子是“中国制造”,那怎能不让美国人对“中国制造”很恐惧?
其他的不同之处中国有主权独立,且强大到至少在海岸线公里以内与美国抗衡的国防实力,有核武器与美国恐怖平衡。当年的日本不仅没有,而且被美国军事控制。中国有全面的工业生产能力与经济实力,这也与当年的苏联也不同。
舆论战攻防能力美国碰上对手了
我们要特别把这个单独拿出来谈,因为这个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
日本在广场协议后,为什么会让日元汇率在已经开始受到众多批评的情况下,其升值进程却完全失控?从最初计划的自升值到, 却升值到以下,年10月31日达到历史峰值的75.56。为什么会让资产泡沫上涨到完全失控的程度?只有美国的国土面积26分之1的日本,年底的峰值土地价值就已经是当时全美国的2.9倍。可以从很多细节看出受人误导的痕迹,而且这些痕迹正是不赞同美国金融战阴谋论的学者提供的。例如,俞天任先生的《大泡沫》一书中提到路透社是如何稍稍歪曲竹下登的讲话,用最简短的新闻报出“竹下相明言日本可以接受左右日元的汇率”,由此引发日元汇率真的暴涨到。金融市场是最容易受到消息引导的,通过掌控舆论和心理导向,就可以创造出战略计划所希望的金融市场结果。我们今天也可以在中国听到很多怪异的舆论,也有很多公知和带路党在中国制造失败情绪等。美国是舆论战能力非常强的国家,或者通俗一点说是“忽悠”的能力极强。
但在出产《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的中国,美国的舆论战往往有力使不上,或自以为得计,却最终陷进一团迷雾。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也就是说从另一方来看问题的本质别简单地只看表面,尤其不要仅仅看别人示给你的是什么。甚至要反过来看、反过来听。别人示给你的是近,你要明白有可能是近但更有可能是远;别人示给你的是远,你要明白有可能是远但更有可能是近。表面说得很好听的,往往都是借口。
中国人非常习惯于“听话听音”,最为擅长听明白“言下之意”甚至“再言下之意”是什么。所以美国很容易把其他国家给绕进去的舆论战,到了中国往往就不是太好使了。中国早就听明白特朗普的“言下之意”是什么。5千年历史的深厚积淀,中国人见识过的骗术太多了!在美国社会文化背景下会被看作是战略欺骗高手的 之作,在中国这里早就被免疫了。所以美国碰到中国这样的对手真是不好办。
前面说过,贸易逆差往往是美国发起 的借口,他们还会有很多别的借口。所以,要真正理解清楚嘴上所说的话“言下之意”,就需要剥离口头上的言论,搞清楚它背后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美国的借口和言下之意在中美 中,美国的借口有以下这些:
美国的贸易存在大量逆差,美国吃了亏。拉倒吧,贸易逆差就是美国享受美元霸权的渠道,大家心知肚明,只是这个从政府层面不好说破而已。之所以不好说破呢,是因为说太多的话,更多的秘密就都说破了。美国通过美元霸权获利有一个循环: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发行国债回收美元——>金融战消减美国债务——>继续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但因为对中国的金融战始终不能奏效,所以这个循环在中国这里遇到麻烦,走不通顺了。所以大家只好打哑谜,绕来绕去。
美国吃大亏了
美国要求对等。更拉倒吧,如果美国把全世界的军事基地都让给中国,全世界贸易结算货币用人民币,那是可以对等,甚至反过来给美国发展中国家待遇也可以。但这可能吗?美国占便宜的不能谈对等,美国有付出的全部都得对等,这样好像也不够对等吧?不过这个也不好摆到台面上说,所以大家也都心知肚明,只能打哑谜。
美国:贸易关系要对等(美国全球驻军各辖区)
特朗普:我们也是发展中国家
保护知识产权,不能强迫进行技术转让。这个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中国很早就希望用“市场换技术”的方式引进核心技术,这是公开说的。这样说当然不能说是强迫,只是希望用市场利益来平等交换,不过事实上并不成功。是否有“强迫”一说呢?中国说都是出于各方自愿,没有强迫。这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承认有“技术转让”的事实,但技术转让怎么能强迫呢?如果你真的死活就是不转让,中国也真没办法。不过要想占领中国的市场,那中国提出条件必须用技术转让来换取,只不过在谈判中可能中方强势了一些,那可能也还是比不上特朗普“强势”。汽车领域是很早就想用市场换技术的,但市场是真的让出去了,技术却基本没换来什么。如果考察中国用市场换技术的历史,可能也就只有高铁等极少数是成功的案例。那是当时的刘志军用个人的“谈判艺术”压国外公司转让技术成功。在刘志军因经济罪被宣判时,法官特意提到他对中国高铁的贡献,这在对罪案进行宣判中是极为罕见的。以前情况即使有功劳,也是说“居功自傲,结果导致走向犯罪道路”。即使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谈起高铁时不忘刘志军的历史作用,这其实只是一个单纯的且罕见的个案。当时有技术转让的是法国、德国和日本的公司。美国提这个事情有点为欧洲和日本出头的意思,因为在这个案例中并没有美国公司什么事儿。找不到有中国公司强迫美国公司转让技术的,美国也说不出具体案例,中国也没要求美国说出具体案例,大家心里都清楚。但中国政府能在台面上说“ 你想说的案例有关的人员有其他罪案,我们已经给抓起来判刑了。这个案例里最多也只能算是两厢情愿,只不过是刘志军谈判艺术与特朗普好有一比而已。何况这事儿和你们美国公司好像没任何关系吧”?当然话不能这么讲,所以也只能是打哑谜。要论商业交往中的‘强迫’,还有谁能和特朗普相比?特朗普“谈判的艺术”,简单来说就是“强迫的艺术”。
特朗普的书:强迫的艺术theAtofthefoce
根据世界银行每年出版的《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在年到年世界排名提升了18位,世界银行可主要是由美国控制的。这个理该怎么说?
中国高铁
很重要的一点是:中国高铁的确吸收继承了多国的研究成果,但中国自己在高铁上也有大量创新之处。如果没有中国这样的大集成和创新,原来国外的高铁企业还会长期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这些国家的相关技术部门还能不能撑下去都难说。因为中国高铁的大量技术创新和突破,并且在市场上突飞猛进,几个国家的高铁技术企业都获得了新生,拿到了很多定单,等于救活了他们。他们之所以愿意转让技术,原因也不全是中方谈判的强势,而是没有中国的高铁发展,他们很可能就 了,所以也真没啥好抱怨的。这是为什么美国出头指责中国强迫技术转让,真转让了技术的欧洲和日本媒体却鸦雀无声不怎么跟进的原因所在。如果是汽车领域,就是中方强迫,国外汽车企业就是不转让技术,中国还真的就没办法。因为他们离了中国市场至少可以生存下去。
美国要中国改变,满足美国的要求。改变什么,满足什么要求呢?中国其实早就明白,不是那些表面上提的要求,而就是要让中国停止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必须得搞一次金融危机,让美国金融资本在中国薅一次羊毛。但就算是说话直白到极点的特朗普能这么明摆着到台面上说吗?当然不能,也只能打哑谜。
所以,中国不断提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上的成就,况且这也不是全为外国公司,也是为我们自己的科技发展。这也是实话,美国也真说不出什么。如果只是要减少贸易逆差,美国可以对中国放开有优势的高科技产品出口啊!我们也可以更多买美国的农产品和石油啊!但美国答应吗?他不会答应,如果明白美国心底里的真正目的就会明白,这些东西中国买再多他也不答应。他的真正目的压根儿就不是这个,不是为解决具体产品的贸易问题,他要求的就是在战略上中国必须得停止发展,必须得来一次金融危机,让美国金融资本狠狠地饱餐一顿。中国当然早就听明白了,所以明面上大家就都这么绕来绕去。
汇率的借口与较量的不同结果当年日本在广场协议中满足了美国对日元升值的要求,日本真把这当回事儿了。但真的日元从升值到后美国满足了吗?完全没有,因为日元升值20%左右这纯属是一个借口,美国真正的要求是日本必须停止发展,必须来一次金融危机让美国薅一次羊毛。但这话能明说吗?当然不能。所以当日本真的努力让日元升值到时,美国反而指责日本骗了美国,因为日本居然通过自身努力把升值影响给消化掉,没有停止发展。日本人搞脱亚入欧真的是思维方式也入欧了,他们真的把美国人嘴上说的话当成真话。什么时候美国满足了?日本产业大量向外转移,造成产业空洞化,形成资产泡沫并且破灭。从此之后直到特朗普上任,美日贸易逆差总量是多少美国也不太在意,日元升不升值美国也没兴趣了。
广场协议与日元走势
5年及之前一段时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大加指责中国操纵汇率,全球一片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声音,形势如泰山压顶。这其实使中国亲身体会了广场协议之前日本所承受的重压是什么。中国当然知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言下之意所在,不就是想重温一下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的盛况,然后薅一把羊毛嘛。中国 也真没坚持住,进行了汇改。5年7月21日起人民币不再与美元挂钩,而是“盯住一篮子货币”,真的开始升值,升多少?2%,全球一片愕然。汇改后人民币在 个阶段也升值了20%多,但花了多长时间?不是日本当年的3个月,而是慢慢悠悠地花了3年。当年我还在印度任中兴印度公司CEO,刚汇改后印度商会举办了一个Paty邀请我去参加。会上与波音公司亚洲区总裁聊天,他说你们中国人实在是太聪明了,说是人民币升值,结果仅仅升了2%“(appeciated)Only2%”,太令人惊讶了。我说“No,No,No”,完全搞错了,不是“Only2%”,而是“Havealeady(appeciated)2%”(已经升值2%),然后我俩会心地哈哈大笑。人民币升值到 点的时候相比汇改前有38%的幅度,但那已经是快9年以后的事情了!——想借人民币升值薅一把中国羊毛的人都傻眼了!随便编个幌子就想把中国人蒙住,哪儿那么容易。如果当年中国和日本一样让人民币放开了升值,一口气在3个月内从8.升到6.8,2年之内再升到4左右,中国制造业大量外迁, 泡沫破灭,经济陷入停滞,你猜结果是什么?一堆写文章的人肯定不会说原因是西方国家误导中国的阴谋,而是中国经济政策错误所导致,要求人民币升值最多只是一个开始,不是直接原因。
算是针对中国的“广场协议”金融攻击完全不同的结果
经济体量的关键差别在过去,美国面对的对手因人口总量最多就在美国1/3左右的水平,由此带来的潜在经济体量是有巨大差异的。美国长期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同时他的经济体量要压制有竞争的对手也是相对比较容易的。因为新兴市场经济体会过度依赖美国市场,只要美国给予一定方式的制裁,就足以严重地左右该新兴市场国家。日本之所以在与美国 中处于很被动的地位,过度依赖对美国市场出口也是一重要原因。过去中国也比较依赖对美国的出口,因此在过去很长时间中国对美国事实上是非常容忍的。但现在的确需要重新看待中美关系。
中国的长期经济发展不可能继续再依赖美国市场,随着中国经济潜力被开发得越来越充分,客观上说美国这个火车头也已经越来越拖不动中国了。如果继续依赖美国市场,即使美国不与中国发生 ,就算美国始终想拖动中国经济发展,也是力所不及的。因此,中国5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是较为及时的,中国需要更全面地背靠全球市场,尤其是自身的市场来获得进一步发展的动能。
中国自身市场如果从人口总量(13.9亿,不包括港澳台)来说,等于欧盟(5.亿)+美国(3.亿)+日本(1.亿)+澳大利亚(0.亿)+加拿大(0.亿)+韩国(0.亿)+以色列(0.亿)+新加坡(0.亿)等所有发达国家的总和(10.91亿),另外还富余出接近一个美国。如果中国所有地区发展的问题都解决了,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火车头的力度将是空前的。因此,大力开发中国自身的经济增长空间远远比当年的日本要充裕得多。同时,中国自身市场体量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也是任何人无法阻挡的。如果不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就被特朗普蒙住,那也对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太缺乏认知了。中国很有定力地就让特朗普把 打到极大化看看,那个结果只会证明两件事情:一是中国的产能之巨大是其他国家不可能完全替代,产能黑洞效应依然存在;二是中国市场之巨大其他国家的企业不可能无视,市场黑洞效应会越来越明显。中国只要充分地将产能黑洞扩展到市场黑洞,凭特朗普之力扛不住这两个黑洞无穷大的吸引力。
对于美国市场的出口,可以通过降成本抵消关税战影响,最差情况下中国企业将仅对美国出口的产能转移到其他国家,也足以在相当大程度上抵消关税战为主的 影响。由此带来的中国产能下降和工作岗位流失,依然可以逐步通过其他需求的产能吸收和保持。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机遇不同的政治语言做出的共同判断中国 领导人在国际场合一般都不忘提一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完全未受 任何影响。这与特朗普的“美国优先”“让美国再次伟大”表面看起来完全不同,实则是在表达相同的一个历史进程。何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言下之意当然就是中国要成为全新的世界引领者了。何为“美国优先”?言下之意也就是美国以后就专注做好自己的事情,如何管理好地球的事儿就准备交给别人了。能交给谁?那还用再明说嘛。何为“让美国再次伟大”,再言下之意也就是美国已经不再是老大。“再次”的话不是要重新做回老大,能“伟大”就不错了。这和奥巴马的“美国绝不接受当老二,未来年依然是世界 ”的自身定位已经完全不同。伟大不仅是可能而且是相当可能,至于老大地位能不能保,特朗普显然比奥巴马更实际。
奥巴马:美国绝不接受当老二,未来年依然是世界
特朗普:你拉倒吧,美国能伟大就不错了
重要的是中国如何做领导所以,特朗普对中国的 是唐·吉诃德式的挑战巨人,还是利用美国尚存的世界老大资源榨取 一次余热?是通过振兴制造业转换自身的经济发展模式,还是做 一次努力阻止中国成为新的世界 ?亦或是能阻止 ,不行的话也得尽可能争取更多利益,更伟大一点?这些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在准备接手领导世界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交接班的工作该如何保证不出太大动荡(虽然一点动静没有是不可能的),而且在接班以后如何能做得比美国更好。在工业文明波浪模型的历史规律中,中国不仅要考虑承接这一波工业文明波浪从北美文明中心时代转向中华文明中心时代,而且要考虑如何能让这一工业文明波浪的波峰在中国停留得更长、更久远、波峰更高、对人类文明历史的贡献更大。因此,仅仅争论中国是不是已经在某个方面世界 ,是不是还有什么差距其实无关大局。如果“如何更好承担世界领导的责任”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不好,人家就是主动把领导岗位交给你了,你也得很快自己退下来。你不能等坐到领导位置上的时候,才来想怎么来做这个位置的事情,那一定会手忙脚乱,错漏百出,很快就被人赶下台了。这并不是中国是否过高看待自己的问题,这是历史的机遇,更是历史的严峻挑战。如果中国不能尽快去引领这个世界,就是想做当年日本那样的老二也是不会安身的。如果接受被打压到头才是终点和目标的话,日本不是参照,能做参照的 的情况是苏联,不好的情况甚至会是叙利亚。
不仅要“不”,更要科学表达的“是”中国经济和科技能否尽快无可质疑地超越美国?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更重要的问题是:美国不仅为全球提供了大量公共产品,而且提供了影响世界的一套人类社会发展的“叙事理论”,我们该建立什么样的替代性理论?中国现在提出的很多观念是以一种否定式的表达来呈现。例如,过去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在刚刚结束的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与非洲发展关系的“五不”“四不能”原则,这些原则的确树立了全新的国际关系理念和底线,尤其对发展中国家极有吸引力。不过客观来说,它们对发达国家可能难以说服,对美国就更难有说服力了。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这些不一定是他们最关切的问题,甚至与他们的一些理念不一致,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是从理念的表述方式来说,他们需要的语言是肯定式的、可具体指导人类社会如何去做的、准确的、有系统科学理论证明式的表述。这正是中国理论创新的机遇和空间所在。中国说了“永远不称霸”,就是中国经济科技都超越美国了,也并不准备成为另外一个更大的美国。这样说是真心的,中国一方面认为美国花了很多不必要的冤枉钱,就算纯粹从中国自身利益角度来说美国模式未必是好事情。另一方面,美国很多通过霸权模式虽然相比老的殖民者算是一种历史的进步,但其获得的不义之财以及过多干涉他人事务,至使现在这些模式已经遭人反感,中国自身深受各种霸权之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中国树立自己道义制高点的一个重要基石。再者这些模式也越来越被人看透,再玩这些霸权把戏难度太高了。特朗普与传统美国政治人物的 不同之处,就是他已经看透了美国模式的弊端所在。只不过他到底要把美国改成什么样,现在还处在混乱阶段,美国内部也远未达成统一意见和看法。中国到底准备怎么做,能不能解决美国模式的问题,并做得更好?能不能中国自己发展更好的同时,也让全球尽可能多的国家——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发达国家甚至包括美国,都发展得更好,真正从零和走向共赢?对这些很重要的核心问题,全世界都在翘首以盼明确的结论。
世界急盼全新的“科学叙事理论”今天的世界面临旧秩序的终结和新秩序的建立。既然美国要从过去的位置上退下来,我们也需要深刻理解到,美国必须得完成自身发展模式的艰难转型;欧洲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处于“高等收入陷阱”,也需要寻求突破;发展中国家需要找到自身经济发展的出路;中国自身更急切地需要实现进一步的发展和经济层次的提升......我们必须理解到,全世界早已经把希望的目光投向中国,中国需要给予这个世界答案。一带一路更大程度上只是一个政治倡议,它有一定实质性的计划,但客观来说,我们的确还没有一整套科学的理论体系来证明为什么一带一路是更合理的,如何才能使它实现得更好。即使如此,它一经提出,依然让全世界心旌荡漾,蜂拥而至,渴望中国为这个世界给出不同的答案。曾被人们讨论过的“北京共识”还只是一个理念,也需要系统的科学理论总结。
事实上,先知先觉的一些智者们早已经预感到这一点。伟大的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早就从对过去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研究中发现,能够带领人类走出困境的 希望只有中华文明。今天正是实现这个预言的时候,这并不是为了中国人自尊心的满足,而是为了中国自身和整个人类的福祉。
一旦我们从这样的高度来看待今天中美间的 ,就会明白这本质上不过是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交接班的复杂历史进程。人家当老大上百年,眼看要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闹闹情绪也是可以理解的嘛。当交接班过程有效完成之后,这个 会走向很奇特却又很自然的转折,中美之间会出人意料地进入另外一种友好的伙伴状态。关税多少不重要,如果美国不是直接奔着要中国的命,让中国从此发展停下来,即使中美间将来建立自贸区又未尝不可?中美之间真没有任何过不去的深仇大恨,心里 的坎儿不就是谁当老大嘛。既然阻止不成、木已成舟,与中国合作还是对美国最有利的。地球的总统做不了,国务卿也不差多少啊?!看清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以及各自的真正利益关系才是最重要的。
答案在哪里?工业文明的本质是科学文明,但在过去的西方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这种区分本质上就意味着现在的社会理论不完全是科学)相统一,因此才有“德先生”与“赛先生”两套语言。现在,我们需要的是把这两套语言统一,还原为完全以科学为基准的语言体系,这个工作欧美日也都没有能够做到。但只有做到这一点,才有可能不仅说服发展中国家,而且完全说服所有欧美发达国家。除了赛先生这套语言是全球一致公认的之外,其他任何语言叙事显然都承担不了这个历史重任。人们将逐渐明白,我已经出版的《实验、测量与科学》以及即将出版、将重建整个经济学科的《科学经济学原理——看见看不见的手》,正是为解决这些最基本的问题而准备的。
作者简介
汪涛
独立学者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上海析易船舶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云铝股份()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顾问
中央民族大学中俄能源研究院客座教授
中关村长风联盟国际化导师
中国农投会、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中心等创业导师
中兴通讯()国际市场管理体系奠基人
著作:
《实验、测量与科学》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纯电动:一统天下》
《生态社会人口论》
《通播网宣言》
《科学经济学——看见看不见的手》(即将出版)
纯科学
用纯科学方法认知一切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