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汉学龚咏梅劳费的汉学研究

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bdfby/yqyy/
当我们考察20世纪初美国中国学的发展,一定会注意到劳费(BertholdLaufer,又译劳费尔、罗佛)的名字。这位来自德国的汉学家,是美国人当年从欧洲请来的最好的汉学家之一,他代表着美国的中国研究的"汉学时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给美国的中国学研究、给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究竟带来了什么?笔者谨根据所掌握的有限资料,对劳费及其汉学研究对美国中国学的贡献,作一粗浅的探讨。◎劳费的治学经历与中国之旅1.德国的求学经历:严格的东方学和汉学训练

年10月11日,劳费出生于德国科隆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其父马克斯?劳费尔(MaxLaufer)是一名商人。劳费先后在弗里德里希?威廉姆中学(-93)、柏林大学(-95)、东方语言研究班(-95)学习,年以《10万黑白龙经的简略本》,对一本带有图解和考证的藏文文本的分析,获取莱比锡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导师是格罗贝(WihelmGrube,-)。在论文的扉页上言明献给他的父母年1月8日的银婚纪念日。

在整个大学教育期间,劳费表现出对远东语言和人种学的偏好,以及对神秘的东方文化如饥似渴的热爱和出类拔萃的语言天分。他选修了闪语、波斯语、梵语、巴利语、马来语、汉语、日语、满语、蒙语、德拉威语和藏语等课程。他跟从福兰阁(OttoFranke,-)博士学习佛教,跟顾路柏教授学习中文,跟贾柏莲教授(vonderGabelentz,-)学习马来语,跟杜特(Duth)博士学习藏语,跟梁凯(GeorgeLange)教授学习日语--这些都是远东研究的大人物。除了掌握这些东方语言之外,语言学、考古学和人类学的学习赋予了劳费尔严格的科学方法论的锤炼,为他日后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年5月,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鲍亚士(FranzBoas)为劳费提供了参加博物馆组织的杰塞普北太平洋探查队的工作。劳费因此于第二年来到美国,从此与美国和自然历史博物馆结下不解之缘。2.到美国:博物馆里的汉学家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与欧洲相比,美国这块"新大陆"在对中国历史、语言和古典文化的汉学研究方面,处于落后状态,专门的研究人才十分缺乏。尽管在19世纪20-30年代,美国的传教士们和外交家们踏上中国的土地,也开始从总体上介绍中国的情况,但基本上属于"情报"和对这个陌生的异域国家历史文化传统及社会习俗的"猎奇",与发达的欧洲汉学的谨严、科学、深邃无法相提并论,属于中国研究的"非职业化阶段"。年耶鲁大学尝试由卫三畏开设中文课,因无人选课而作罢;年,哈佛大学邀请中国官员戈鲲化开设中文课,学生只有5人,年因戈病逝,哈佛大学的中文课夭折,一直到年赵元任到哈佛执教才重新恢复,但学生也是寥寥无几;年,哥伦比亚大学的中文课程由于中国人丁龙的提议才开始设立。美国本土没有足够的从事中国研究的学者,因此在大学中设立东亚研究系科的步伐很缓慢,这与美国在远东地区、尤其在中国的利益是极不相符的。于是,美国的大学和博物馆等学术研究机构开始在欧洲(主要是德国)罗致东方学者和汉学家,希望发展美国的东方学和汉学。这些外来的学者中最重要的就是夏德(FredrichHirth,-)和劳费。夏德于年在哥伦比亚大学首任汉学教授(担任丁龙教授,直到年),曾参加过胡适的论文答辩会。欧洲的著名汉学家伯希和()、苏特尔(WilliamE.Soothill,)、戴闻达(JanJ.L.Duyvendak)(-年间分6次)短期地到哥伦比亚大学访问讲座。哈佛-燕京学社于年成立,首任社长是伯希和的学生法籍俄裔汉学家叶理绥(任期为-)。欧洲汉学家的到来,为美国中国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推动力。

劳费到美国时年仅24岁,资历尚浅,并没有像夏德那样被延聘为大学教授,而是作为纽约的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探查队员开始了他在美国的治学生涯。他热衷于到远东的探查,因此到美国不久,他就参加了两次到远东和中国的探查活动,收获颇丰。年至年,劳费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人种学部担任助手。他只于短暂的时间,即年至年之间,在哥伦比亚大学的人类学与东亚语言系担任讲师,不知何故,劳费尔并没有在此停留多久。在那个时代,博物馆仍不失为人类学家、考古学家的一个理想的去处,那里有太多的宝藏等待他去开发研究。年他离开纽约,前往芝加哥,成为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助理馆长。此后,劳费一直在那里工作,年成为亚洲人种分馆的馆长,年担任人类学馆的馆长。劳费尔卓越的学识,对于担当一名博物馆的馆长,无疑是空前绝后的。即使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劳费也是任何一个美国博物馆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在他那个时代,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欧洲的博物馆,可能还会有别的个把人能读懂中文,而劳费不仅能阅读和说中文,而且还会满、日、藏文以及其他许多亚洲语言,受过欧洲正宗的严格的汉学研究训练。其优秀汉学素养和博物馆丰富的藏品,使劳费从年到年去世的26年,处于创作的巅峰状态,成为夏德去世后,美国最重要的汉学家。年6月13日,芝加哥大学授予劳费荣誉法学博士头衔,以奖掖"他作为菲尔德历史博物馆人类学馆长对于科学的杰出服务,尤其是对于亚洲考古学、人类文化学和语言学研究的启蒙贡献。"劳费是欧洲与美国许多学术团体的会员。年,成为美国东方学会的会员,年,成为该学会的主席。正当他的事业发展如日中天之时,年9月13日,他突然跳楼自杀,距60岁生日还差1个月。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位成就斐然的学者如此决绝呢?劳费为世人留下了一个谜。据美国国会图书馆中国部主任恒慕义(ArthurHummel)在年悼念劳费的文章中猜测,劳费可说是为学术献身的。劳费是一个具有十分严谨的科学精神的人,追求科学的精确性达到吹毛求疵的地步,有时候对人和问题的批评苛刻,使得他对于人际关系格外敏感,容易被人误解。在他晚年,经常有艺术品收藏者找他鉴定,一些年轻学者找他阅读他们的手稿,他又不忍心拒绝,这妨碍了他集中精力于自身繁重的研究工作,这些恐怕是他产生焦虑而自杀的原因之一。富路特(L.C.Goodrich)等人在悼词中写到,"他的逝世是学术界的巨大损失,但他对文化史的贡献将指引别人继续他所献生的事业。",他们甚至提议,应该在某所美国大学设立劳费汉学教授席位,或者以他的名字命名中文书籍藏书。3.次远东探查:收获丰硕的人类学、语言学考察之旅

正如欧洲的殖民主义者一样,美国这个后起国家对远东地区、特别是中国的丰富历史文化宝藏,早已"垂涎欲滴",心向往之。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美国人开始热衷于到中国去探查淘宝,民间一些富人出资支持这些探查队,探查队就以出资人的名字命名。劳费从年到美国伊始,就先后参加并领导了四次远东探查活动,每次都到中国。

第一次是-年参加杰塞普北太平洋探查队,由杰塞普(MorrisK.Jesup)资助。这次考察的目的是了解亚洲北部文化与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的关系,由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探查队成员包括考古学家和人种学家,分别在太平洋两岸开展工作。劳费负责带领探查队在阿穆尔河(黑龙江)流域和西伯利亚库页岛一带工作。年7月,劳费来到了库页岛,在那里一直呆到年的冬天。在西伯利亚时期,劳费研究了吉利亚克人(Gilyak)、通古斯人(Tungus)和阿伊努人(Ainu)。年3月,劳费又率队来到阿姆尔河流域的哈巴罗夫斯克(Khabarovsk,前苏联城市),研究赫哲族。劳费对赫哲族及其临近民族的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博物馆收集了许多优秀的藏品。在西伯利亚和日本期间,总计为博物馆收集了件文物。回美国后,劳费撰写了他唯一的与杰塞普探查队之行有关的关于阿穆尔河地区部落艺术的论文。结束杰塞普探查活动之后,劳费很快又回到远东,从年到年,带领席福探查队到中国。席福(JacobH.Schiff,-)是一个富有的银行家,从年到年之间,是美国犹太人团体的领袖。这一次劳费的目的是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作整体性考察。在这次探查活动中,劳费收集了大量的反映中国人日常生活、农业、民间宗教、医药的物品,以及一些印刷、书籍装帧、木工、制作搪瓷器皿、陶器、漆器的手工艺品。从他个人的学术兴趣出发,他还收集了青铜器古董和汉代陶器(后有研究专著论及)。劳费还对中国民间戏曲情有独钟,搜集了华北的木偶,如皮影偶、棒偶、手偶,有不同地区样式,录制了蜡偶的表演。还收集了戏服、乐器、高跷。这些收藏对于研究20世纪初中国人生活的人类学家、社会历史学家都很有价值。他为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总共收集了大约件文物,构成了如今博物馆整个中国馆藏的一半。在-年间,劳费率领美国布拉克司吞夫人(Mrs.Blackstone)出资、由菲尔德博物馆组织的探查队到我国西藏高原一带探查。在这次探查活动中,劳费分别为芝加哥的私立图书馆纽百瑞图书馆(NewberryLibrary)和约翰?克瑞尔图书馆(JohnCrerarLibrary)购买了几万册中、日、满、蒙、藏文书籍,其中包括奈瑭版(Narthangedition)的藏传佛经甘珠儿(Kanjur)和丹珠儿(Tanjur),而中文书籍多达4万册。年,劳费参加了马歇尔?菲尔德资助的菲尔德博物馆到中国的考察。菲尔德是纽约的富商,先后资助了多次博物馆的探查活动。这些到东方,特别是到中国的实地考察,对劳费的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劳费的许多作品,都是建立在这些实地考察基础上的。如《玉器--中国考古学和宗教研究》《商、周、汉三朝中国古青铜器》《中国汉朝的陶器》《中国的陶俑》《中国瓷器生产的开始》《中国的篮篓》《西藏头盖骨和骨制品》《中国的象牙》《藏文中的借词》《东方的舞台表演艺术》等等。这些研究成果体现了求真的科学精神,建立在第一手的原始资料基础之上。劳费对中国怀着无比深厚的感情。他是德国犹太人,年移民美国。但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劳费都没有"家"的感觉,他觉得是中国和她的文化给与了他生命。他写道,"我热爱这片土地和她的人民。我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而不是作为一个欧洲人,活得更好、更健康。"◎劳费的汉学成就及其特点

劳费被称为"在大西洋此岸,就知识的渊博和对主要资源的掌握而言,唯一堪比沙宛与伯希和的学者"。劳费一生发表了本著作和论文。从内容上看,劳费的论著和论文大体可分为五类:第一类是关于中亚和东亚诸民族语言、文本和文学艺术等语言学作品;第二类是关于中亚和东亚诸民族源流、民间传说、宗教习俗等民族学作品;第三类是关于中亚和东亚科学史前史的作品;第四类是关于印度、伊朗、中国和中国西藏之间的文化交流的作品;第五类是考察报告和博物馆文物收藏报告。其中,与中国研究有关的主要著作如下:

《中国汉朝的陶器》,莱顿年(ChinesepotteryoftheHandynasty.Leiden:Brill.S.8(PublicationoftheEastAsiaticCommttteeoftheAmericanMuseumofNaturalHistory.)(TheJacobH.SchiffChineseExpedition.));《中国-伊朗篇--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化史的贡献》,芝加哥年(Sino-Iranica.ChinesecontributionstothehistoryofcivilizationinancientIran.Withspecialreferencetothehistoryofcultivatedplantsandproducts.Chicago.FMNH.AnthropologicalSeries.15,3.);《中国汉代时期的墓雕》(ChineseGraveSculpturesoftheHanPeriod,);《孔子和他的肖像》(ConfuciousandhisPortraits,);《中国和日本对鸬鹚(俗称水老鸦)的驯养》,芝加哥年(ThedomesticationofthecormorantinChinaandJapan.[With]4pl.onphotogravure.Chicago.);《食土癖》,芝加哥年(Geophagy.Chicago.S.99-.8.(FMNH.Publication.)(FMNH.AnthropologicalSeries.13,2.)(FMNH.StudiesinCultureHistory.[2.]);《藏文中的借词》,莱顿年(Loan-wordsinTibetan.Leiden:Brill.);《玉器--中国的考古学和宗教研究》,芝加哥年(Jade:astudyinChinesearchaeologyandreligion.[With]68pl.,6ofwhicharecolored,andtext-fig.Chicago.);为了方便学术界对劳费的研究,德国汉堡大学的瓦拉文斯教授(HartmutWalravens,-)于年、年、5分别编辑出版了三辑《劳费文集》,按年代收集重印了劳费的专著、小文章以及书信。由于劳费的作品数目既多、内容又十分庞杂,因此此项出版工作实在功德无量,是对汉学史研究的重要贡献。李约瑟为文集作序,称劳费是一个多面手学者,他的早期训练是人文学和语言学,而且具有精确的科学知识。每一集都包含厚重的两卷本。第一辑包括从年至年的作品,重点是关于西藏和东北亚,共篇。第一辑的作品大多数用德文写成。但有几篇用英文写成,如《阿穆尔部落的装饰艺术》(ThedecorativeartoftheAmurtribes,纽约,年)、《中国和欧洲的鸟战车》(Thebird-chariotinChinaandEurope,年)、《玉蜀黍传入东亚考》(TheintroductionofmaizeintoEasternAsia,年),等等,这标志着劳费学术生涯的重大转变--由德国汉学家变为美国汉学家。第二辑包含从年到年的作品,其中有劳费与鲍亚士之间有关劳费在东亚的探查活动的全部通信和大量资料。年劳费到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工作开始直至去世,劳费的创作才情愈发不可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诞生在这一阶段,多数都发表在该馆的人类学系列丛书里,还有很多发表在《通报》上。年,劳费出版了他最重要的著作《中国伊朗编:中国对古代伊朗文明化史的贡献》。《劳费文集》第三辑包括两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年之间劳费的剪贴簿、-在北京和上海录制的京剧唱片、中国皮影戏的剧本、年布拉克司吞探查队关于西藏和孟加拉语录音的清单,以及少量的西藏和孟加拉歌曲的翻译;第二部分,是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档案保存的劳费遗物中的一部分信件,占该书的70%,共计封,以德语、法语和英语书写,其中54封是劳费本人所写,其余封是别人(56人)写给劳费的,这些人中有欧洲的著名汉学家伯希和(PaulPelliot)、高本汉(BernhardKarlgren)、福兰阁(OttoFranke)、福克(AlfredForke)、富克斯(WalterFuchs)、恒慕义(ArthurHummel)、斯坦因(AurelStein)等。这些通信非常珍贵,当中有不少鲜为人知的细节。如恒慕义在年致劳费的信中表示,美国学术团体联合会(AmericanCouncilofLearnedSociety)否决了劳费关于在华盛顿特区建立美国中国研究院的建议(而之前他们表示鼓励劳费的提议),恒慕义提议可能在国会图书馆为劳费安排一个中国研究主任的位置,劳费回信说他离不开菲尔德博物馆,还有大量的工作有待去做。劳费在他的这些信中经常对于那些使用二手资料或者不是采取可靠的语言学和科学原则的汉学家,提出严厉的批评,例如他与伯希和之间就曾毫不留情地指出彼此的错漏。这样的通信读起来别有情趣。一般人们都认为劳费的学术贡献主要在亚洲文化史与技术史,而且在历史语言学、宗教史、民间传说、社会组织研究方面都有重要贡献。虽为汉学家,但劳费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局限在汉学的范围内,他所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gonglaomua.com/gmzy/5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