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田内转,从武术和劳动角度来说,它是使人体产生松活弹抖型的爆发力的太极内功;而从养生健身角度来说,它又是“炼精化气”、“还精补脑”的重要养生功法。古往今来,人类在不断探索健康长寿的方法。那么养生大道最首要的问题是什么?是“炼精”。没有“炼精”的功夫,也就谈不上“化气”、“化神”和“还精补脑”。当然炼精也离不开真气的带动。炼精、化气是相辅相成的。但炼精毕竟是养生的筑基功。梁代医学家陶弘景云:“养生之道,以精为宝。”《性命圭旨》把炼精列为“首关”,有云:“初关炼精,为动静兼用之功。”一些炼功的人往往只讲练气、养气、运气等等,而很少谈及炼精之法。无精,气从何而来?触及到“精”字,也是多讲“保精”、惜精”、“戒欲”、“节欲”、“禁欲”、以及“上士分床,下士异被”等控制性生活诸法。只讲“节流”,不讲或很少讲“开源”。这不能说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何谓精?这里讲的精是指人体的内分泌腺特别是性腺的分泌物,即激素(荷尔蒙)。这种激素进入腺体周围的毛细血管,随血液循环到身体各处,以调节身体的生长、发育、物质代谢和组织器官的活动。按“炼精化气”的原理,它可转化为真气、顺经络循环到身体各处,充盈周身,维持和增强人的生命力。这种激素过多或缺乏,都会引起各种疾病。产生这种生命要素的主要部位在丹田,即小腹。丹田,向来是为养生家所重视。道家养生家认为丹田是练功的“根”,为“安炉立鼎。炼金丹的地方。《黄庭经》的“黄庭”二字即指此处,认为此处是“积精累气”之所。《胎息经》所言胎息的部位也指此处,认为此处为人体生命之源(人体力学家认为此处是人体重心、中心所在)。前人讲:“抓住丹田练内功,哼哈二气妙无穷”。太极拳家则把丹田称为“太极点”,系太极拳运动的轴心,故又称“太极核”。由此可知,太极拳的创编人陈王庭遗词所云:“一卷《黄庭》随身伴,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陈氏太极拳图说》),当时造拳也是参照《黄庭经》,抓住了这个炼功的关键部位,而提出了“气沉丹田和丹田内转相结合”,作为太极拳的内功功法,从而使太极拳成为一套内功、外功兼练的拳种。丹田,一般都指脐内向里斜下一寸三分(又称一寸半)处。即小腹之内,骨盆之中,膀胱之后,骶椎之前,气功家称此处为储藏真气的“夹室”。其实,此处是人体许多重要脏器所在之地。尤其是生殖器官聚集的地方。由外及内进行剖析,首先是腹肌,腹肌是牵动人体腰部及下肢力量的关键,它并对小腹内的脏腑起保护作用。其内部则是生殖腺聚集的部位。如精囊腺、前列腺、女性的卵巢等性分泌腺。科学家认为增强这些内分泌脏器的机能,是增强人体生命活力的重要措施之一。这些性机能的增强,可以保证人体产生自身所需要的性激素。这些激素是促进人体各器官生长、发育,并持久地维持其正常状态,延长寿命的极其重要的生命原素。运动这个部位,即某些运动家提倡的“腹部体操”、“骨盆体操”等,也就是太极拳运动强调的“丹田内转”之内功功法,可以增强消化系统的吸收功能,增强性功能,培养真气,增强内分泌,产生性激素,从而达到健美、健脑、嫩肤。这种丹田内功与整体运动(外功)结合起来,就可以达到祛病延年健康长寿的境域。从技击角度分析,这种丹田内转功法,则是太极拳所特有的螺旋型的松活弹科劲的动力源泉。拳论所谓“主宰于腰”,实质上就是主宰于丹田。太极拳运动发劲时,丹田内部潜转活动的离心力和向心力表现在:发,则放射到四肢,即气贯四梢;卷,则从四梢收到丹田,即气聚丹田。但这种力量的收和放,都不是直线的,而是通过人体所特有的一系列的螺旋动作、节节贯穿地来实现。平素的套路锻炼,推手、单式锻炼,一招一式都着眼于丹田内转,着眼于丹田内转带动四肢乃至周身,不断发挥丹田内转这种人体的枢纽作用,对于增强人体的自卫、技击能量,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拳论中所谓:“周身柔软似无骨,忽然放出都是手,”即这种丹田爆发力的形象描述。
为方便研究,现把丹田内转功练法简介如下:
最好取站式,像太极拳的起式一样,双脚平行或略呈八字形,同肩宽,全身松开,双肘微曲也微外撑,使裆口有饱满之感,注意力集中于下丹田处。双臂弯曲,双腕松开弯曲,双手下垂手心斜对丹田部位,手勿贴腹,双手间离开约一横掌距离。起动是双手逆时针走圆在小腹前划圈,直径不可过大,上不过膻中下不达耻骨,双手向上走时提腕,向下走时舒掌下按。丹田部与双手同步,同向起步走圈,只是位置老和双手相反,手在上则丹田转到下,手在下则丹田转到上,左右也是。开始转是一下子作不好的。要坚持练,转不了多久,就会自如的。到转动很自如灵动,手就可不必带动,就垂放在身体两侧即可,用意引导丹田转动,意念要和丹田转动的速度协调好,不要脱节。专练丹田内转功,应该逆时针、顺时针都练,同时也应练其它方向的转动,平转、竖转、斜转、∞字形转都要进行。练丹田的内转达到球体的转动效果,而不是转各种平面。再练熟了就可以左右前后逢源地转动,由逆时针转起,逐渐改变角度(要小),转移到直角时即为前后转,再继续变角度,到度时即变成顺时针转了。如果再继续改变角度转,从另外的度处又回到开始时的逆时针转了,这是立起来走左右上下。如果平转,走左右前后也一样,但需要的时间就多了,练者可自己选择。我个人体会立圆顺逆时针转是基础也是根本。也许参练者会出现什么想不到的效益,请交流。转动的量也要自己掌握,要循序渐进,无过与不及。
关于“丹田内转功”的补充
“丹田怎样内转还是不大明白……”这还真不好写,我们学习和传授都是当面一比划,大家模仿着作就完了。问题是否卡在内转上,作到有内转的感觉是经过一段练习后才会逐渐有的。
说白了就是转肚子,少不了腹部肌肉互相配合使肚皮先动起来,同时用意念配合转动,随着走,练到一定时间就会配合自如不分家,再过渡到外面动度小甚至不动里面转动明显的“以假换直”的过程。内转是练功人的真实感觉,目下尚无法测试,在技击的化发之间起转换作用,在调节身体健康方面有效益,所以意念集中是个重要环节。所谓“丹田”就是在小肚子部位的里面,有中心,以指头点压腹部对顶时最得劲的那个点就是,比肚脐低些,是人体上下、左右、前后的中心,人的身材比例不尽相同,所以对丹田上下位置感觉也不一样。具体到几分几厘很难说,没那体会。这位置通常叫下丹田。也可作假借想象,设想自己肚子像台球形的滚桶洗衣机,慢速转动,约1-1.5秒转一圈为宜。单练转丹田时,手不一定配合,可以自然下垂,为了练拳或起导引作用手要配合。旋转时可以由中心绕上旋转轨道转,也可以旋转轨道上任何一点启动,意念主要贴敷着这点随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